《規(guī)箴第十》
【題解】規(guī)箴指規(guī)勸告誡。本篇以規(guī)勸君主或尊長接受意見、改正錯誤的記述為主,少數(shù)幾則是記載同輩或夫婦之間的勸導(dǎo),只有第24 則是高僧對弟子亦即長輩對晚輩的規(guī)誡。所涉及的內(nèi)容多是為政治國之道、待人處事之方等。從這里可以看到不少直言敢諫、絕不阿諛逢迎的事例,這是有教育意義的。例如第2 則記京房向漢元帝進(jìn)諫時,暗中把元帝比做古代的亡國之君。其中有些人性格耿直,知無不言。例如第3 則記郭林宗認(rèn)為陳元方在服喪期間蓋著錦被睡覺是失禮,當(dāng)面指斥他,并且“奮衣而去”。郭林宗不以私情滅道義,他所堅持的是符合當(dāng)時的禮制標(biāo)準(zhǔn)的。有一些諫諍是鋒芒外露,無所顧忌。例如第5 則記陸凱在回答吳主孫皓的問話時直斥時政:“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懼”。這等于當(dāng)面指責(zé)君主禍國殃民,非圣主賢君。有一些卻是和風(fēng)細(xì)雨,含而不露。例如第21 則記謝萬在兵敗逃跑時仍要擺架子講究用玉帖鐙,他哥哥謝安勸他時只說:“當(dāng)今豈須煩此”。這不過是從費時費事的角度點明不必要這樣做,而沒有直接指出這種做法的錯誤。還有一些是以古喻今,希望達(dá)到以古為訓(xùn)的目的,或者借用他人他物含蓄勸戒,以增強說服力,這就不必一一舉例了?傊瑥谋酒锌梢钥吹揭恍┕湃说囊(guī)箴藝術(shù)。
(1)
漢武帝乳母嘗于外犯事,帝欲申憲,乳母求救東方朔①。朔曰:“此非唇舌所爭,爾必望濟者,將去時,但當(dāng)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側(cè),因謂曰:“汝癡耳!帝豈復(fù)憶汝乳哺時恩邪!”帝雖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戀,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②。
【注釋】
①”漢武帝”句:漢武帝奶媽的子孫在京都長安橫行霸道,官司奏請把奶媽流放到邊遠(yuǎn)地區(qū),武帝批準(zhǔn)了。申憲,申明法令,指執(zhí)行法令。東方朔,漢武帝時任侍中。
②心忍:心狠。凄然:形容悲傷。愍:憐憫。
【譯文】漢武帝的奶媽曾經(jīng)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將要按法令治罪,奶媽去向東方朔求救。東方朔說:“這不是靠唇舌能爭得來的事,你想一定要把事辦成的話,臨走時,只可連連回頭望著皇帝,千萬不要說話。這樣也許能有萬一的希望呢!蹦虌屵M(jìn)來辭行時,東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邊,奶媽照東方朔所說頻頻回顧武帝,東方朔就對她說:“你是犯傻呀!皇上難道還會想起你喂奶時的恩情嗎!”武帝雖然才智杰出,心腸剛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戀之情,就悲傷地憐憫起奶媽來了,立刻下令免她的罪。
(2)
京房與漢元帝共論①,因問帝:“幽、厲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②?”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國之君各賢其臣,豈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白:“將恐今之視古,亦猶后之視今也。”③
【注釋】
①京房:字君明,漢元帝時以孝廉為郎(皇帝的侍從官)。
②幽、厲之君:厲指周厲王,是西周時代的君主,在位時暴虐無道,濫施殺伐,終于被國人流放了。幽指周幽王,是厲王的孫子,在位時寵幸妃子褒姒,沉迷酒色,后來外族入侵,把他殺死。兩人都是暴虐之君。
③稽(qǐ)首:古代最恭敬的一種禮節(jié),跪下,拱手至地,頭也至地。“將恐”句:漢元帝的親信中書令石顯和尚書令五鹿充宗專權(quán),京房認(rèn)為他們會犯上作亂,所以借幽、厲之君來向漢元帝進(jìn)諫。
【譯文】京房和漢元帝在一起議論,趁機問元帝:“周幽王和周厲王為什么滅亡?他們所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回答說:“他們?nèi)斡玫娜瞬恢。”京房又問;“明知他不忠,還要任用,這是什么原因呢?”元帝說:“亡國的君主,各自都認(rèn)為他的臣下是賢能的。哪里是明知不忠還要任用他呢!”京房于是拜伏在地,說道:“就怕我們今天看古人,也像后代的人看我們今天一樣啊。”
(3)
陳元方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
郭林宗吊而見之,謂曰:“卿海內(nèi)之俊才,四方是則,如何當(dāng)喪,錦被蒙上①?孔子曰:‘衣夫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②?’吾不取也!眾^衣而去③。自后賓客絕百所日④。
【注釋】
①是則:則是,指效法你。
②“衣夫”句:出自《論語,陽貨),原文作“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孔子的弟子宰我認(rèn)為,為父母守孝三年,時間太長,孔子以為不到三年期滿,吃大米飯,穿綢緞,心里不安。夫(fú),那個。
③奮衣:振衣,等于拂袖,甩手。
④百所日:百來天。所:約數(shù)詞。
【譯文】陳元方遭遇到喪父的不幸,哭泣悲慟,身體骨瘦如柴。他母親心疼他,在他睡覺的時候,偷偷地用條錦緞被子給他蓋上。郭林宗去吊喪,看見他蓋著錦緞被子,就對他說:“你是國內(nèi)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學(xué)習(xí)你,怎么能在服喪期間蓋錦緞被子?孔子說:‘穿著那花緞子衣服,吃著那大米白飯,你心里踏實嗎?’我不認(rèn)為這種做法是可取的。”說完就拂袖而去。自此以后有百來天賓客都不來吊唁了。
(4)
孫休好射雉,至其時,則晨去夕返①。群臣莫不止諫②:“此為小物,何足甚耽!”休曰:“雖為小物,耿介過人,朕所以好之③!
【注釋】
①孫休:是吳國君主孫權(quán)的兒子。孫權(quán)死后,孫休的弟弟孫亮繼位,后孫亮被廢,孫休繼位。
②止諫:一作“上諫”。
③耿介:正直;心意專一!吨芏Y·春官·大宗伯》“士執(zhí)雉”注:“雉:取其守介而死,不失其節(jié)!卑催@句是托詞,為自己開脫。
【譯文】孫休喜歡射野雞,到了射獵野雞的季節(jié),就早去晚歸。群臣誰都勸止他說:“這是小東西,哪里值得過分迷戀!”孫休說:“雖然是小東西,可是比人還耿直,我因此喜歡它!
(5)
孫皓問丞相陸凱曰:“卿一宗在朝有幾人?”①陸曰:“二相、五侯,將軍十馀人!别┰唬骸笆⒃!”陸曰:“君賢臣忠,國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俱②,臣何敢言盛!”
【注釋】
①孫皓:吳國亡國之主,孫休死后,孫皓繼位,荒淫驕橫,朝野失望。后晉兵攻下建康,孫皓投降,吳國亡。陸凱:字敬風(fēng),吳人,和丞相陸遜同族。孫皓暴虐,陸凱直言敢諫,由于他宗族強盛,孫皓不敢加誅于他。
②覆亡是懼:懼覆亡。
【譯文】孫皓問丞相陸凱說:“你們那個家族在朝中做官的有多少人?”陸凱說:“兩個丞相,五個侯爵、十幾個將軍。”孫皓說:“真興旺!”陸凱說:“君主賢明,臣下盡忠,這是國家興旺的象征;父母慈愛,兒女孝順,這是家庭興旺的象征,F(xiàn)在政務(wù)荒廢,百姓困苦,臣唯恐國家滅亡,還敢說什么興旺。
(6)
何晏、鄧颺令管輅作卦,云:“不知位至三公不?”①卦成,輅稱引古義,深以戒之。颺曰:“此老生之常談!标淘唬骸爸獛灼渖窈,古人以為難②;交疏吐誠,今人以為難。今君一面盡二難之道③,可謂‘明德惟馨④!对姟凡辉坪酰骸行牟刂,何日忘之⑤!’”
【注釋】
①何晏、鄧颺:魏國曹爽執(zhí)政時,何、鄧二人成了曹爽的心腹,都任尚書。管輅(lù):擅長《周易》,能占卦。由冀州舉薦為秀才,到首都后,何、鄧叫他占卦,看看能否做到三公。他趁機用(易)理勸戒二人宜明存亡之理,憂慮國家危機,盡心輔助君主,使民懷德,這樣三公之位就可以得到。
②幾(jī):預(yù)兆;事情的苗頭。神:神妙;高超。
③“今君”句:何晏這句話意在說明,從管輅的做法里可了解到,知幾并不神,交疏可以吐誠。
④明德惟馨:語出《左傳·僖公五年》所引《周書》,大意是:光明的德行是芳香的。
⑤“中心”句:語出《詩經(jīng)·小雅·隰桑》,大意是:心中藏著他,哪一天忘記過他!中心,心中。按:何晏引這兩句來表示對管輅的贊賞和謝意。
【譯文】何晏、鄧颺叫管輅給他們占一卦,說:“不知道我們的官位能不能升到三公?”卦成以后,管輅引證古書的義理,意味深長地勸戒他們。鄧颺說:“你這是老生常談!焙侮陶f:“了解事物變化的征兆大概是很微妙的吧,古人認(rèn)為這很困難;交情很淺而說話卻吐露真心,現(xiàn)代人認(rèn)為這很困難,F(xiàn)在您才一面之交就全部說出了這兩個難題的解決辦法,可以說是‘明德惟馨’。《詩經(jīng)》上不是說過嗎:‘中心藏之,乞何日忘之!’我一定牢記著你說的話!
(7)
晉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傳后意①。諸名臣亦多獻(xiàn)直言。帝嘗在陵云臺上坐,衛(wèi)瓘在側(cè),欲申其懷,因如醉跪帝前,以手撫床曰:“此坐可惜②!”帝雖悟,因笑曰:“公醉邪?”
【注釋】
①“晉武帝”句:武帝即位初年,立第二子司馬衷為皇太子。太子當(dāng)時九歲,沒有才智,又不肯學(xué)習(xí),朝廷百官認(rèn)為他不能親理政事,所以太子少博衛(wèi)瓘總想奏請廢太子,后來武帝拿尚書省的政務(wù)令太子處理,太子不知該怎樣回答,太子妃賈氏請人代作答,呈送武帝,武帝看了很高興,廢立的事便作罷。參看《方正》第9 則。
②此坐可惜:指讓太子登上此座,就值得惋惜。
【譯文】晉武帝既然不明白太子愚蠢,就有意要把帝位傳給他。眾位名臣也多有直言強諫的。一次,武帝在陵云臺上坐著,衛(wèi)瓘陪侍在旁,想趁機申述自己的心意,便裝做喝醉酒一樣跪在武帝面前,用手拍著武帝的座床說:“這個座位可惜呀!”武帝雖然明白他的用意,還是笑著說:“您醉了嗎?”
(8)
王夷甫婦,郭泰寧女,才拙而性剛,聚斂無厭,干豫人事①。夷甫患之而不能禁②。時其鄉(xiāng)人幽州刺史李陽,京都大俠,猶漢之樓護(hù),郭氏憚之③。夷甫驟諫之④,乃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陽亦謂卿不可!惫闲橹畵p。
【注釋】
①厭:滿足。
②“夷甫”句:王衍(字夷甫)的妻子和晉惠帝皇后賈氏是表姐妹,她倚仗賈后的權(quán)勢,所以王衍不能禁。
③樓護(hù):是漢代的游俠,即重義氣,能舍己助人的人。
④驟:屢次。
【譯文】王夷甫的妻子是郭泰寧的女兒,笨拙而又性情倔強,貪得無厭,喜歡干涉別人的事。王夷甫對她很傷腦筋卻又制止不了。當(dāng)時他的同鄉(xiāng)、幽州刺史李陽,是京都的一個大俠客,如同漢代的樓護(hù),王夷甫妻子郭氏很怕他。王夷甫常常勸戒他妻子,就跟她說:“不只我說你不能這樣做,李陽也認(rèn)為你不能這樣做!惫弦虼瞬派詾槭諗苛艘稽c。
(9)
王夷甫雅尚玄遠(yuǎn),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①。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②
【注釋】
①尚:崇尚。玄遠(yuǎn):指道的玄妙幽遠(yuǎn);玄理。貪濁:貪耍卑污。
③閡(hé):阻礙。阿堵:這。
【譯文】王夷甫一向崇尚玄理,常常憎恨他妻子的貪婪卑污,口里不曾說過“錢”字。他妻子想試試他,就叫婢女拿錢來圍著睡床放著,讓他不能走路。王夷甫早晨起床,看見錢礙著自己走路,就招呼婢女說:“拿掉這些東西!”
(10)
王平子年十四五,見王夷甫妻郭氏貪欲,令婢路上儋糞①。平子諫之,并言不可。郭大怒,謂平子曰: “昔夫人臨終,以小郎囑新婦,不以新婦囑小郎②!奔弊揭埋眨瑢⑴c杖③。平子饒力,爭得脫,逾窗而走④。
【注釋】
①王平子:王澄,字平子,是王夷甫的弟弟。儋:同“擔(dān)”,肩挑。
②夫人:指婆婆。小郎:稱丈夫的弟弟為小郎,即小叔子。新婦:婦女的自稱。
③裾(jū):衣服的大襟,也指衣服的前后部分。
④饒力:多力。
【譯文】王平子十四五歲時,看見王夷甫的妻子郭氏很貪心,竟叫婢女到路上撿糞。平子勸阻她,并且說明這樣不行。郭氏大怒,對平子說:“以前婆婆臨終的時候,把你托付給我,并沒有把我托付給你。”說完就一把抓住平子的衣服,要拿棍子打他。平子力氣大,掙扎開,才得以脫身,跳窗而逃了。
(11)
元帝過江猶好酒,王茂弘與帝有舊,比常流涕諫,帝許之,命酌酒一酣,從是遂斷①。
【注釋】
①元帝:元帝司馬睿,是東晉的第一個皇帝。登位前,升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永嘉初年,始過江鎮(zhèn)守建業(yè),后為晉王。愍帝死后,才繼帝位。王茂弘:王導(dǎo),字茂弘。一向和元帝很親近,勸元帝移鎮(zhèn)建業(yè),并幫助他開創(chuàng)大業(yè)。
【譯文】晉元帝到江南后還是喜歡喝酒,王茂弘和元帝向來有交情,常常流著淚規(guī)勸他,元帝終于答應(yīng)了,就叫倒酒來喝個痛快,從此以后就戒了酒。
(12)
謝鯤為豫章太守,從大將軍下,至石頭①。敦謂鯤曰:“余不得復(fù)為盛德之事矣②!”鯤曰:“何為其然?但使自今已后,日亡日去耳③。”敦又稱疾不朝,鯤諭敦曰:“近者,明公之舉,雖欲大存社稷,然四海之內(nèi),實懷未達(dá)。若能朝天子,使群臣釋然,萬物之心,于是乃服。仗民望以從眾懷,盡沖退以奉主上,如斯,則勛侔一匡,名垂千載④!睍r人以為名言。
【注釋】
①“謝鯤”句:謝鯤曾為大將軍玉敦的長史,后被王敦降為豫章太守。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 年)王敦借口鎮(zhèn)北將軍、丹陽尹專權(quán),以聲討劉隗、清君側(cè)為名起兵反,帶著他一起攻下石頭城。殺了劉隗等人后,不朝見晉帝就退兵回武昌。
②盛德之事:品德高尚之事,指輔佐君主之事。按:王敦這句話表明了他目無君主、準(zhǔn)備篡位的意圖。
③日亡日去:《晉書·謝鯤傳)作“日忘日去”,《資治通鑒·晉紀(jì)十四》“但使自今以往,日忘日去耳”注:“言日復(fù)一日,浸忘前事,則君臣猜嫌之跡亦日去耳!雹軟_退:謙虛退讓。侔一匡:指和一匡天下之功相等。一匡,指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糾正。
【譯文】謝鯤任豫章太守的時候,隨大將軍王敦東下,到了石頭城。王敦對謝鯤說:“我不能再做那種道德高尚的事了!”謝鯤說:“為什么要說這樣的話?只要從今以后,讓以前的猜嫌一天天忘掉就是了!蓖醵赜滞胁〔蝗コ,謝鯤勸告他說:“近來您的舉動雖然是想極力地保存國家,可是全國的人還不了解您的真實意圖。如果能去朝見天子,使群臣放下心來,眾人的心才會敬佩您。掌握人民的愿望來順從眾人的心意,全都用謙讓之心來侍奉君主,這樣做,功勛就可以等同一匡天下,也能夠名垂千古!碑(dāng)時的人認(rèn)為這是名言。
(13)
元皇帝時,廷尉張闿在小市居,私作都門,蚤閉晚開①。群小患之,詣州府訴,不得理②;遂至撾登聞鼓,猶不被判③。聞賀司空出,至破岡,連名詣賀訴④。賀曰:“身被征作禮官,不關(guān)此事!比盒∵殿^曰:“若府君復(fù)不見治,便無所訴!辟R未語,令且去,見張廷尉當(dāng)為及之。張聞,即毀門,自至方山迎賀。賀出見辭之⑤,曰:“此不必見關(guān),但與君門情,相為惜之民⑥!睆埨⒅x曰:“小人有如此,始不即知,蚤已毀壞!
【注釋】
①“元皇”句:按:《晉書·賀循傳)說:“廷尉張闿(kǎi)住在小市,將奪左右近宅以廣其居,乃私作都門,早閉晏開”。張闿任廷尉后,以疾解職,拜為金紫光祿大夫。不久病死。都門,京都中里門,里門指街巷的門。
②群。豪习傩眨@里指跟張闿住在一個街坊的人。
③撾(zhu。呵脫簟5锹劰模阂环N諫鼓,掛在朝堂外,有所諫議或有冤屈者,可以擊鼓上達(dá)。
④賀司空:賀循,字彥先。為人言行舉止,必講禮讓,晉元帝時任太常,為九卿之一,主管祭祀禮樂,所以下文說作禮官。死后贈司空。破岡:地名。
⑤出見辭之: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以為是“出辭見之”的誤倒,就是“以群小訴詞示闿也”。
⑥門情:世代相交之情。賀循的曾祖父賀齊和張闿的曾祖父張昭都是吳國的名將,兩人也很友好,所以是有門情。
【譯文】晉元帝時,廷尉張闿住在小市場上,他私自設(shè)置街道大門,每天關(guān)門很早,開門卻很晚。附近的百姓為這事很發(fā)愁,就到州衙門去告狀,衙門不受理;終于弄到去擊登聞鼓,還是得不到裁決。大家聽說司空賀循外出,到了破岡,就連名到他那里告狀。賀循說:“我被調(diào)做禮官,和這事無關(guān)。”百姓給他磕頭說:“如果府君也不管我們,我們就沒有地方申訴了!辟R循沒有說什么,只叫大家暫時退下去,說以后見到張廷尉一走替大家問起這件事。張闿聽說后,立刻把門拆了,而且親自到方山去迎接賀循。賀循拿出狀辭給他看,說:“這件事本用不著我過問,只是和您是世交,為了您才舍不得扔掉它!睆堦]慚愧地謝罪說:“百姓有這樣的要求,當(dāng)初沒有立刻了解到,門早已拆了!
(14)
郗太尉晚節(jié)好談,既雅非所經(jīng),而甚矜之①。后朝覲,以王丞相未年多可恨,每見,必欲苦相規(guī)誡。王公知其意,每引作他言。臨還鎮(zhèn),故命駕詣丞相,丞相翹須厲色,上坐便言②:“方當(dāng)乖別,必欲言其所見!币鉂M口重,辭殊不流③。王公攝其次④,曰:“后面未期,亦欲盡所懷,愿公勿復(fù)談!臂齑蟛_,冰衿而出,不得一言⑤。
【注釋】
①郗太尉:郗鑒,曾和王導(dǎo)、庾亮等受晉明帝遺詔,輔佐成帝。咸和初年,兼任徐州刺史,鎮(zhèn)守京口,后為司空,進(jìn)位太尉。按:下文說及“還鎮(zhèn)”,大概仍然是鎮(zhèn)守京口。經(jīng):治理;考慮。
②丞相翹須厲色:一本無“丞相”二字,這是對的。翹須厲色的是郗鑒。
③不流:不流暢,指語無倫次。
④攝其次:指整理他言談的順序。攝,整理。
⑤冰衿:心情冰冷。衿,心懷,心情。
【譯文】太尉郗鑒晚年喜歡談?wù),所談的事既不是他向來所考慮的,又很自負(fù)。
后來朝見皇帝的時候,因為丞相王導(dǎo)晚年做了許多值得遺憾的事,所以每次見到王導(dǎo),定要苦苦勸戒他。王導(dǎo)知道郗鑒的意圖,就常常用別的話來引開。后來郗鑒快要回到所鎮(zhèn)守的地方,特意坐車去看望王導(dǎo),他翹著胡子,臉色嚴(yán)肅,一落座就說:“快要分手了,我一定要把我所看到的事說出來!彼茏詽M,口氣很重,可是話說得特別不順當(dāng)。王導(dǎo)糾正他說話的層次,然后說:“后會無定期,我也想盡量說出我的意見,就是希望您以后不要再談?wù)!臂b于是非常生氣,心情冰冷地走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15)
王丞相為揚州,遣八部從事之職①。顧和時為下傳還,同時俱見②。諸從事各奏二千石官長得失,至和獨無言③。王問顧曰:“卿何所聞?”答曰:“明公作輔,寧使網(wǎng)漏吞舟,何緣采聽風(fēng)聞,以為察察之政④!”丞相咨嗟稱佳,諸從事自視缺然也。
【注釋】
①“王丞相”句:東晉初,王導(dǎo)任丞相軍咨祭酒,兼任揚州刺史。揚州當(dāng)時統(tǒng)屬丹陽、會稽等八郡。按當(dāng)時官制,每郡置部從事一人,主管督促文書、察舉非法等事,所以王導(dǎo)分遣部從事八人。之職,到職視事。
②“顧和”句:王導(dǎo)任揚州刺史時,調(diào)顧和任從事,這是和部從事不同的職務(wù)。這里的“下傳”,可能指乘傳車(驛車)。當(dāng)時州里有別駕從事一職,刺史視察各地時,別駕就乘傳車隨行。顧和大概只以從事身分隨部從事到邵里去。(參看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第566 頁。)③二千石:是郡太守的通稱。太守的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
④網(wǎng)漏吞舟:能吞下一條船那樣的大魚逃脫了魚網(wǎng),指大壞人逃脫了法網(wǎng)。按:這里指寧可粗疏一點,也不要捕風(fēng)捉影。察察:清明。
【譯文】丞相王導(dǎo)任揚州刺史時,派遣八個部從事到各郡任職。顧和當(dāng)時也隨著到郡里去,回來以后,大家一起謁見王導(dǎo)。部從事們各啟奏郡守的優(yōu)劣,輪到顧和,唯獨他沒有發(fā)言。王導(dǎo)問顧和:“你聽到什么了?”顧和回答說:“明公任大臣,寧可讓吞舟之魚漏網(wǎng),怎么能尋訪傳聞,憑這些來推行清明的政治呢!”王導(dǎo)贊嘆著連聲說好,眾從事也自愧不如。
(16)
蘇峻東征沈充,請吏部郎陸邁與俱①。將至吳,密敕左右,令入閶門放火以示威②。陸知其意,謂峻曰:“吳治平未久,必將有亂。若為亂階,請從我家始③!本熘埂
【注釋】
①“蘇峻”句:晉明帝太寧二年(公元324 年),王敦再次起兵反,并任沈充為車騎將軍。沈充也就起兵直向建康。朝廷召臨淮太守蘇峻領(lǐng)兵入衛(wèi)京都,大破沈充軍。
②閶門:吳的西郭門。
③“若為”句:陸邁是吳郡吳(今江蘇省吳縣)人,反對蘇峻在吳地放火,所以先說破蘇峻的意圖。階:憑借;原因。
【譯文】蘇峻起兵東下討伐沈充,請吏部郎陸邁和他一起出征?煲絽堑氐臅r候,蘇峻秘密吩咐手下的人,叫他們進(jìn)閶門去放火來顯示軍威。陸邁明白蘇峻的意圖,對他說:“吳地剛太平了不長時間,這樣做一走會引起騷亂。如果要制造騷亂的借口,請從我家開始放火!碧K峻這才作罷。
(17)
陸玩拜司空①,有人詣之,索美酒,得,便自起瀉著梁柱間地,祝曰:“當(dāng)今乏才,以爾為柱石之用,莫傾人棟梁②。”玩笑曰:“戢卿良箴③!
【注釋】
①陸玩:陸玩是吳郡吳人,晉成帝時,在王導(dǎo)、郗鑒,庾亮等相繼死后,受任為司空。他很謙讓,曾說:“以我為三公,是天下無人矣!
②“當(dāng)今”句:這里以柱石比喻三公之位,以棟梁比喻國家,是希望陸玩不要讓國家傾覆。
③戢(jí):收藏;記住。
【譯文】陸玩就任司空,有位客人去看望他,向他要一杯美酒,酒拿來了,客人便站起來在頂梁柱旁邊的地上奠酒,祝告說:“當(dāng)前缺少好材料,才用你做柱石,你千萬不要讓人家的棟梁塌下來!标懲媛犃诵χf:“我記住你的忠告。”
(18)
小庾在荊州,公朝大會,問諸僚佐曰①:“我欲為漢高、魏武,何如②?”一坐莫答。長史江虨曰:“愿明公為桓、文之事,不愿作漢高、魏武也③!
【注釋】
①小庾:庾翼,是庾亮的弟弟。曾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
②漢高、魏武:漢高祖劉邦和魏武帝曹操,他們最終奪取了天下。
③桓、文:齊桓公和晉文公,春秋時先后稱霸,是五霸中最有聲望的兩個霸主,主張尊奉周王室,抵御外患。
【譯文】庾翼在荊州任職時,在一次僚屬拜見長官的聚會上,問僚屬們說:“我想做漢高祖、魏武帝那樣的人,你們看怎么樣?”滿座的人沒有誰敢回答。這時長史江虨說:“希望明公效法齊桓、晉文的事業(yè),不希望您效法漢高、魏武!
(19)
羅君章為桓宣武從事,謝鎮(zhèn)西作江夏,往檢校之①。羅既至,初不問郡事,徑就謝數(shù)日飲酒而還;腹珕栍泻问,君章云:“不審公謂謝尚何似人?”桓公曰:“仁祖是勝我許人!本略疲骸柏M有勝公人而行非者,故一無所問!被腹嫫湟舛回(zé)也。
【注釋】
①謝鎮(zhèn)西:謝尚,字仁祖,曾任建武將軍、江夏相,后進(jìn)號鎮(zhèn)西將軍。江夏郡屬荊州,當(dāng)時桓溫(死謚宣武)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任荊州刺史。
【譯文】羅君章任桓溫手下的從事,當(dāng)時鎮(zhèn)西將軍謝尚任江夏相,桓溫派羅君章到江夏檢查謝尚的工作。羅君章到江夏后,從不問郡里的政事,徑直到謝尚那里喝了幾天酒就回去了;笢貑査挠惺裁词,羅君章反問道:“不知道您認(rèn)為謝尚是怎樣的人?”桓溫說:“仁祖是勝過我一些的人!绷_君章便說:“哪里有勝過您的人而會去做不合理的事呢,所以政事我一點也不問!被笢卣J(rèn)為他的想法很奇特,也就不責(zé)怪他。
(20)
王右軍與王敬仁、許玄度并善。二人亡后,右軍為論議更克①。
孔巖誡之曰:“明府昔與王、許周旋有情,及逝沒之后,無慎終之好,民所不取!雹谟臆娚趵ⅰ
【注釋】
①克:刻薄。
②“孔巖”句:孔巖((晉書)作孔嚴(yán))是會稽郡山陰縣人。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是孔巖家鄉(xiāng)的長官。所以孔巖尊稱王羲之為明府,自稱為民。慎終,謹(jǐn)慎地對待去世的朋友。
【譯文】右軍將軍王羲之和王敬仁、許玄度兩人都很友好。兩人死后,王羲之對他們的評論卻更加刻薄。孔巖告誡他說:“明府以前和王、許交往,很有情誼,到他們逝世之后,卻沒有始終如一的友情,這是我所不取的!蓖豸酥犃朔浅M愧。
(21)
謝中郎在壽春敗,臨奔走,猶求玉帖鐙①。太傅在軍,前后初無損益之言②。爾日猶云:“當(dāng)今豈須煩此!”
【注釋】
①謝中郎:謝萬,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受命北征,不戰(zhàn)而潰敗。當(dāng)時他哥哥謝安還沒有出任官職,只以平民隨軍,幫助謝萬對各將領(lǐng)做了很多工作。玉帖鐙:用玉裝飾的馬鐙。
②損益:興利除弊;批評建議。
【譯文】西中郎將謝萬在壽春潰敗了,臨逃跑時,還要講究用貴重的玉帖鐙。太傅謝安跟隨他在軍中,始終也沒有提過什么意見。這時仍然只說:“現(xiàn)在哪里還需要找這個麻煩!”
(22)
王大語東亭:“卿乃復(fù)論成不惡,那得與僧彌戲!”①
【注釋】
①東亭:王珣,封東亭侯。他的弟弟王珉,小名僧彌,名聲超過王珣。當(dāng)時人們評論說:“法護(hù)非不佳,僧彌難為兄!狈ㄗo(hù)是王珣的小名。論成不惡:四字可能有誤,論成也可能指時人品評已有定論。按:王大意在勸阻王珣,不要去招惹僧彌,以免不勝而自降聲譽。
【譯文】王大對東亭侯王珣說:“對你的定評原來就是不錯,哪能和僧彌賭勝呢!”
(23)
殷覬病困,看人政見半面①。殷荊州興晉陽之甲②,往與覬別,涕零,屬以消息所患③。覬答曰:“我病自當(dāng)差,正憂汝患耳④!”
【注釋】
①殷覬(jì):《晉書)本傳作殷f (yī),任南蠻校尉。政:通“正”,只。
②興晉陽之甲:指興兵。晉陽之甲,詣晉陽這個地方的甲兵。按:《公羊傳·定公十三年》載,春秋時晉國大夫趙鞅用自己封邑晉陽的甲兵來驅(qū)逐國君身邊的壞人荀寅和士吉射。而晉安帝時(公元397 年),兗州刺史王恭等想和殷仲堪聯(lián)合,以討伐尚書左仆射王國寶為名,起兵內(nèi)伐,共興晉陽之舉,后晉室殺了王國寶,才作罷。第二年,王恭、殷仲堪又以討伐譙王司馬尚之等為名起兵反,幾個月后才罷兵。這就是所謂晉陽之甲。
③消息:將息;休養(yǎng)。所患:病。
④“我病”句:殷仲堪想起兵時,請?zhí)眯忠笥J同時起兵。殷覬不但不肯答應(yīng)。且認(rèn)為殷仲堪是想排斥異己,培植親信,非常反對起兵解決朝廷是非。所以殷仲堪去探病時,殷覬說了這樣的話。按:《晉書)本傳載,覬對仲堪說:“我病不過身死,但汝病在滅門,幸熟為慮,勿以我為念也!
【譯文】殷覬病重,看人只能看見半面。荊州刺史殷仲堪當(dāng)時正要起兵內(nèi)伐,去和殷覬告別,看見他病成那樣,就哭了,囑咐他好好養(yǎng)病。殷覬回答說:“我的病自會好的,我只擔(dān)心你的病呀!”
(24)
遠(yuǎn)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墮者①,遠(yuǎn)公曰:“桑榆之光,理無遠(yuǎn)照,但愿朝陽之暉,與時并明耳②!”執(zhí)經(jīng)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③。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注釋】
①墮者:同“情者”,懶惰的人。
②桑樹之光:照在桑榆、榆樹梢上的落日余輝,比喻老年時光。朝陽之暉:比喻年少時光。
③詞色:同“辭色”,言辭和表情?啵褐笐┣小
【譯文】惠遠(yuǎn)和尚住在廬山里,雖然年老了,還不斷地宣講佛經(jīng)。弟子中有人不肯好好學(xué),惠遠(yuǎn)就說:“我像傍晚的落日余輝,按理說不會照得久遠(yuǎn)了,但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亮呀!”于是拿著佛經(jīng),登上講壇,誦經(jīng)響亮而流暢,言辭神態(tài)非常懇切。高足弟子,都更加肅然起敬。
(25)
桓南郡好獵①。每田狩,車騎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②。騁良馬,馳擊若飛;雙甄所指,不避陵壑③;蛐嘘惒徽,麏兔騰逸,參佐無不被系束④;傅拦В逡,時為賊曹參軍,頗敢直言⑤。常自帶絳綿繩著腰中,玄問:“此何為?”答曰:“公獵,好縛人士,會當(dāng)被縛,手不能堪芒也⑥。”玄自此小差。
【注釋】
①桓南郡:桓玄,是桓溫的兒子,曾任江州刺史、荊州刺史等職。
②田狩:打獵。隰(xí):低而濕的地方。
③雙甄:作戰(zhàn)時軍隊的左右兩翼稱雙甄。打獵也像打仗,所以也稱兩翼為雙甄。
④行陳:即行陣,軍隊的行列。麏(jūn):獐子。
⑤賊曹參軍:參軍是州府的屬官,參軍分曹(即分科、分部門)辦事,賊曹是其中一個部門。
⑤會當(dāng):總有一天會。芒:刺。按:縛人用粗麻繩,繩粗有刺,所以自帶綿繩,以免麻刺扎手。
【譯文】南郡公桓玄喜歡打獵。每逢打獵的時候,車馬非常多,五六十里的地面,旗幟鋪天蓋地。良馬奔馳,像飛一樣追擊著野物;側(cè)翼隊伍所向之處,不管山坡山溝,概不回避。有時隊列不整齊,或者讓獐兔等野物逃脫了,下屬官吏沒有不被捆起來的;傅拦腔感淖迦,當(dāng)時任賊曹參軍,頗敢直話直說。打獵時常常腰里帶著一條紅綿繩,桓玄問他:“這是干什么用的?”道恭回答說:“您打獵的時候,喜歡捆人,我總會被捆的,怕兩只手受不了那粗繩上的芒刺啊。”從此以后,桓玄捆人的事就稍為少些了。
(26)
王緒、王國寶相為唇齒,并上下權(quán)要①。王大不平其如此,乃謂緒曰:“汝為此歘歘,曾不慮獄吏之為貴乎②?”
【注釋】
①“王緒”句:晉孝武帝、安帝時,會稽王司馬道子輔政,信任王國寶、王緒兩堂兄弟。安帝即位后。兗州刺史王恭等憎恨這兩人擾亂朝政,起兵聲討。會稽王為了平息各州的不滿,便殺了王緒,把王國寶交付廷尉治罪并賜死。唇齒,比喻有共同利害的雙方互相依靠。上下,唐寫本作“弄”,“弄”的俗體作“卡”。
②歘歘(xūxū):同欻,指輕舉妄動。“曾不”句:這是用漢代周勃的故事。周勃免丞相職后回到封國去,有人告他謀反,漢文帝把他交給廷尉問罪。使他遭受到獄吏的凌辱。周勃出獄后說:“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這里借用這句話來警告王緒,如不改悔,將來也會下獄治罪的。
【譯文】王緒和王國寶互相勾結(jié),一起倚仗權(quán)勢,擾亂國政。王大很不滿意他們的所作所為,便對王緒說:“你做這種輕舉妄動的事,竟然沒有考慮到終有一天會感到獄吏尊貴嗎?”
(27)
桓玄欲以謝太傅宅為營①,謝混曰:“召伯之仁,猶惠及甘棠②;文靖之德,更不保五畝之宅③?”玄慚而止。
【注釋】
①“桓玄”句:桓玄得勢時,謝安已死,他想把謝安舊宅奪過來,遭到謝安孫子謝混的反抗。營,有圍墻的住宅。
②“召伯”句:召伯,即召公,周文王的兒子,封于召地,和周公一樣成為一方的首領(lǐng),所以又叫召伯。召伯巡視南國,住在甘棠樹下一所房子里處理政事。他走后,百姓想念他的恩德,就不忍損傷那棵樹。
③文靖:指謝安。謝安死后謚號是文靖。
【譯文】桓玄想把太傅謝安的住宅要來修府第,謝混對他說:“召伯的仁愛,尚且能給甘棠樹帶來好處;文靖的恩德,難道再也保不住五畝大小的住宅嗎?”桓玄聽了很慚愧,就不再提了。
上一篇:品藻第九
下一篇:捷悟第十一
返回目錄:世說新語
心靈雞湯
名著閱讀排行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