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海和夜 開頭的兩章 第二章 兒童販子》
5
詹姆士二世對兒童販子很寬容。主要是因為他利用過他們。而且不止利用過一次。對于我們看不起的東西,我們不見得一輩子不高興理睬。一種叫做政治的上等行業(yè),有時為了權宜之計,也利用一下下等行業(yè),所以上等人雖然有意地看不起他們,卻也不得去迫害他們。盡管有點兒注意,但是井不監(jiān)視他們的行動。因為說不定用得著他們。法律閉上了這只眼,國王卻睜著另一只。
有時候國王甚至于承認他跟這種下等人發(fā)生過合作關系。這是君主恐怖統(tǒng)治的狂妄。破了相的人臉上有一顆百合花烙;人家除去他臉上天生的特征,打上國王的烙印。在梅爾頓準男爵,諾?丝ぞ鞆d長雅各·亞司特雷爵士家里,有一個買來的孩子,賣主在孩子的額角上用燒紅的烙鐵打了一個百合花烙印。有時候,賣主不管因為什么緣故,如果一定要知道這個孩子是從皇家來的,他們就用這個辦法。多承英國人看得起我們,他們在處理私人事務的時候,總喜歡用我們的百合花國徽。
販賣兒童這個行業(yè),有點宗教狂的色彩,跟印度的“勒人教①”差不了多少,好像不是一個特別的行業(yè)。他們成群結隊地在一起生活,也耍要把戲,其實耍把戲不過是個幌子,為的是行動方便罷了。他們在這兒那兒住下來,又嚴肅,又虔誠,跟普通的游牧民族沒有一點相同的地方,他們從來不偷東西。老百姓不了解真相,一直認為他們是西班牙的摩爾人,或者中國的摩爾人。其實西班牙的摩爾人造偽幣;而中國的摩爾人是騙子。兒童販子不干這種混帳事。他們是老老實實的生意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有時候倒還誠懇而又嚴肅。一點沒有不規(guī)矩的地方。
①印度的一個教派。
干這一行的各國人都有。comprachicos(兒童販子)這個詞匯把英國人、法國人、卡斯蒂利亞人、德國人、意大利人聯(lián)合在一起。同樣的思想、同樣的迷信和他們從事的同一職業(yè),把他們組織在一起。在這個兄弟般的幫會里,從出太陽的地方來的人代表東方,從落太陽的地方來的人代表西方。許多巴斯克人和許多愛爾蘭人在一起談話,巴斯克人和愛爾蘭人能夠聽懂對方的話,因為他們講的是古迦太基土話。除了這個以外,他們還有愛爾蘭天主教和西班牙天主教的密切關系(就因為這種關系,愛爾蘭國王——威爾士人勃朗尼爵士——雖然差點兒沒在輪敦的絞刑架上送了命,萊特林郡卻從此并入了英國的版圖)。
兒童販子與其說是一個部落,不如說是一個社團,與其說是一個社團,不如說是人類的一群殘渣。他們是以犯罪為職業(yè)的人渣。這個行業(yè)好像是一個穿著一件干補百袖的破衣裳的小丑。多一個人等于又補上一塊破布。
兒童販子的生存規(guī)律是到處流浪,忽隱忽現(xiàn)。人家捏著鼻子容忍你,你能盡賴在這兒不走嗎?在必要的時候,有的宮廷也需要這種行業(yè)維護王權,即使在這樣的國家里,他們有時候也會突然受到虐待。國王利用了他們的藝術,卻把藝術家送到苦役營里去。君王反復無常居然到了這種程度。“朕高興如此做嘛!”
滾動的石頭不生苔,游蕩的行業(yè)不聚財。兒童販子都窮得要命。一個瘦得只剩一把骨頭的衣衫襤褸的巫婆,望著火刑場的火說:“唉!大火不及蠟燭!”他們也應該說這句話。他們的頭兒——那些藏在幕后的大批販賣兒童的人——說不定,甚至很可能已經發(fā)了財。不過事情隔了兩個世紀,也就沒法弄明白了。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是一種幫會組織。他們有幫規(guī),誓言,切口,甚至還有一套玄妙的道理。讀者如果想了解得更詳細一點,只要到畢司加野或加利西亞去一趟就行了。那兒有許多巴斯克人,在那些山套里到現(xiàn)在還可以聽到關于他們的傳說。在烏野宗、歐別斯湯堵、雷沙和亞司的加拉加,據說現(xiàn)在還有兒童販子。那地方的母親到現(xiàn)在還拿這句話來嚇唬孩子:Aguarda te,nlno,que voy a llamar al comprachicos、
①西班牙文:“不要吵,要不我就去叫兒童販子!”
兒童販子跟茨岡人和吉卜賽人一樣,經常在指定的地點聚會。他們的領袖時常聚在一起,商量幫會的事情。在十七世紀,主要的集會地點有四個:一處是西班牙的潘苛波山隘。一處是德國一個叫做“臭娘們兒”的林中空地,那兒離狄可許不遠,有兩個奇怪的浮雕,雕的是一個有頭的女人和一個沒有頭的男人。一處是法國古包佛一土蒙那圣林的士山,那兒離布爾朋一勒一班很近,有一座馬蘇一拉一普羅梅絲巨像。最后一處在英國約克州的克里扶蘭,吉絲堡的威廉·賈隆努騎士的花園墻后面,這邊是一個方塔,那邊是一個三角形的高墻,墻腳有一個拱門。
6
英國取締游民的法律一直是很嚴厲的。英國中古時代的立法顯然受到了Homo errans fera errante pejor①這一原則的影響。特別治罪條例里有一條說:無家可歸的人“比毒蛇、龍、山貓和毒眼蛇還要危險”(atrocior aspide,dracone,lynce et basilico)。很多年來,英國一直對吉卜賽人不放心,打算像驅逐狼一樣,把他們驅除出去。
①拉丁文:流浪的百姓比轉來轉去的野獸更壞。
在這方面,愛爾蘭人就跟英國人不同了:他們見了狼喊“大叔”,并且祈求圣者,保佑它身體健康。
盡管如此,我們前面已經看到,英國的法律既然容忍了這條養(yǎng)熟了的類似家犬的狼,也就容忍這個好像順民的老牌流浪漢。英國法律對走江湖的,流浪的理發(fā)匠,江湖郎中,貨郎和吃四方的學士一律都放心,因為他們有糊口的行業(yè),除了這些人以外,法律對其他游手好閑的流浪漢就要擔心害怕了。一個過路的人可能就是公眾的敵人。當時還不了解什么叫做“無所事事”,可是知道什么叫做“無業(yè)游民”。一個人只要“形跡可疑”(這個字眼很難解釋,雖然好像大家都知道,可是誰也不會給他下個定義),人家就可以抓住他的領子問他:“你住在哪兒?靠什么生活?”要是他答不上來,嚴苛的刑罰便隨之而來,鐵和火是法典上早就規(guī)定好了的。法律用烙鐵來對付無業(yè)游民。
這么一來,在英國整個的國土上,就施行了一種專門對付無業(yè)游民的“嫌疑法”,我們必須承認,這種人隨時隨地都會作奸犯科,特別是吉卜賽人。英國驅逐吉卜賽人,不應該跟西班牙驅逐猶太人、摩爾人和法國驅逐新教徒相提并論。我們對于驅逐野獸和迫害人是不會混為一談的。
我們再說一遍,兒童販子和吉卜賽人沒有一點相同的地方。吉卜賽人是一個民族;而兒童販子是各個民族的混合體,我們已經說過,是人類的殘渣,是一只盛滿臟水的可怕的水盆。吉卜賽人有自己的方言,他們沒有;他們的切口是各種方言拼湊起來的;他們的語言是各種語言混合起來的;他們日常說的就是這種“雜拌兒”。到未了,他們也跟吉卜賽人一樣,變成一個民族,在其他的民族中間鉆來鉆去;不過把他們聯(lián)在一起的是幫會關系,而不是種族關系。在歷史上每一個時代,我們都能看到人類的洪流里有幾股細細的人流,一面在旁邊悄悄地流著,一面向周圍分泌毒素。吉卜賽是一個大家庭;兒童販子是一種類似互濟會①的秘密幫會;這個幫會沒有什么崇高的目的,不過是一個令人憎恨的行業(yè)。最后的區(qū)別是宗教。吉卜賽人是邪教徒,兒童販子是基督教徒,而且還是好基督教徒,雖然各國人都有,他們的幫會卻是在圣地西班牙誕生的。
①一種秘密社會組織。
他們不但是基督教徒,還是天主教徒;不但是天主教徒,還是羅馬派教徒;他們對信仰很虔誠,很純潔,所以不肯和培治州的匈牙利游牧民族來往。這些匈牙利人的酋長是個老頭兒,酋長的權杖是頭上裝著一顆銀球的手杖,銀球上站著一只有兩個頭的奧地利鷹。說實在的,這些匈牙利人是分裂派,他們居然把圣母升天節(jié)改在八月二十七日舉行①,實在可惡。
①天主教的圣母升天節(jié)是八月十五日。
在英國,在斯圖亞特王朝統(tǒng)治時代,兒童販子的幫會差不多可以說是受到保護的,我們上面已經提過,他們所以受到保護,是因為詹姆士二世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迫害猶太人,蹂躪吉卜賽人,可是對待兒童販子卻是個“好皇上”。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什么緣故。兒童販子是買主,國王是商人。讓一個人失蹤是兒童販子的拿手好戲。國家的利益有時需要讓某些人失蹤。一個討厭的有繼承權的孩子落到他們手里,就會喪失原來的模樣。這就便利了財產的沒收。要把爵位移轉給得寵的人就方便得多了。再說,兒童販子很慎重,守口如瓶。他們答應你保守秘密,并且很守信用,這對國家大事來說是很重要的。很難找到一個他們曾經泄漏過國王秘密的例子。說實在的,這樣做對他們是有好處的;因為國王一旦不信任他們,他們可就危險了。所以可以說他們很有政治手腕。此外,這些藝術家還替圣父①供應一批唱經的人才。兒童販子對亞萊葛利的《天主矜憐我》等禱文也有用處。他們特別尊敬圣母馬利亞。所有這一切都迎合斯圖亞特王朝崇拜教皇的精神。對于制造一批閹人來尊敬圣母的人,詹姆士二世當然是不會有惡感的。一六八八年英國換了朝代:奧蘭治繼承了斯圖亞特家的王位。也就是說威廉三世代替了詹姆士二世。
①指羅馬教皇。
詹姆士二世在國外流亡期間逝世;他的墳墓曾經多次顯靈。他的遺骨治好了奧東主教的痔瘺,這對這位虔誠的國王的德行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報償。
威廉的思想和政策都與詹姆士不同,他對待兒童販子很嚴厲。他想盡辦法要撲滅這種害蟲。
威廉和瑪利統(tǒng)治初期,頒布了一項法令,嚴厲取締兒童販子的幫會。兒童販子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從那個時候起他們的組織就粉碎了。法令明文規(guī)定:這個幫會的參加者被捕并且證實以后,應于肩上烙一R,這是rogue的縮寫,意思是惡棍;左手上烙一T字,這是thief的縮寫,意思是:小偷兒;右手上烙一個M,意思是殺人犯。幫會頭目“雖貌似乞丐,但視為富人”,應處以枷刑,并在額上烙一P字,財產全部沒收,他們樹林里的樹木亦應連根拔除。知情不舉,應以隱匿罪論處,“沒收其財產并處以終身監(jiān)禁”。如果在男子中間發(fā)現(xiàn)婦女,就用cucking stool來處罰她們,這是一種用杠桿上下移動的椅子,這個字是法文的coquine(臭娘們兒)和德文的stuhl(婊子坐的椅子)湊成的。英國法律的效力特別長久,直到現(xiàn)在英國還用這個辦法懲罰“好吵架的女人”。人們把cucking stool架在河上或者池塘上,讓受罰的女人坐在椅子上,然后把椅子浸在水里,過了一會再拉上來,這樣重復三次。詮注家張伯輪說:“好讓她頭腦冷靜一下”。
下一篇:第一部 海和夜 第一卷 人心比夜黑 第一章 波特蘭南端
返回目錄:笑面人
心靈雞湯
名著閱讀排行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