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名言 讀書經(jīng)典語錄 共收錄關于讀書的名言308條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益:增益。本句大意是:只要翻開書本就會有所增益!侨藗儎駥W的常用名句。它肯定讀書的重要作用,引導并鼓勵人們認真讀書學習,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被人奉為絕對真理。進入當代,此句雖仍活在日?谡Z中,但大多使用者都認為,在各種信息充斥的今天。開卷未必一定有益.讀書應該有選擇,不健康的書不讀.對組成自己知識結構無用的書不讀。這是對~的一種修正與發(fā)展。
宋代文人 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見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lián)起來,叫“韋編”。韋,熟牛皮。三:多次。絕:斷。本句大意是:翻來覆去地闊讀,競使編聯(lián)竹簡的牛皮繩斷了好多次。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后來人們就把~用以形容讀書十分勤奮,把書讀爛了多少回!闹螌W精神,至今仍是可以效法的。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孔子世家》宋·程顥《遺書》。本句大意是:讀書要反復咀嚼體味。此條闡明讀書的方法。認為只“讀”而不“品”(玩味),便不可能理解書中要義?梢娮x書最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侵袊鴤鹘y(tǒng)的讀書方法之一,至今仍可惜鑒。
宋代教育家 程顥 《遺書》宋·程顥《遺書》。本句大意是:讀書要反復咀嚼體味。此條闡明讀書的方法。認為只“讀”而不“品”(玩味),便不可能理解書中要義?梢娮x書最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是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之一,至今仍可惜鑒。
宋代教育家 程顥 《遺書》明·胡居仁《居業(yè)錄·學問》。本句大意是:讀書以精讀、熟讀為難能。該名句強調(diào)讀書以精熟為貴,反對貪多不化。讀書以精熟為貴,是古人讀書經(jīng)驗的總結,生吞活剝、一目十行的讀書方法,不可能理解書中的要義,因而不可能化為技能,也不可能付之實踐。因此,“精”讀雖然數(shù)量少,“熟”讀雖然用時多,卻是最有效的讀書法。此句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容易言之于口,故常為世人所稱引。
明代理學家 胡居仁 《居業(yè)錄·學問》清·程允升《幼學瓊林·文臣》注引《宋史》載宋太祖語。宰相總攬國家大事,日理萬機,事務繁雜,必須知識淵博。知識一方面來之實踐經(jīng)驗,但這遠遠不夠,必須多讀書,天文、地理,歷史等等,無所布知。從書本中獲取卸識和經(jīng)驗作為借鑒,來補充實踐經(jīng)驗的不足。若孤陋寡聞,知識淺薄,就不能勝任所負的重大責任?捎脕硪蠛驮u議國家高級干部種負有重任的人要多學習,多讀書。
明末清初學者 程允升 《幼學瓊林·文臣》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本句大意是:人如果不讀書學習,他就會像在黑夜里行走一樣茫然。該名句以打比方的方法,用一個家所熟知的、形象的比喻,直觀地闡明自己的觀點。這種直觀的手法,其效果更含蓄,更形象,更富有藝術性。借助形象說理是古人常用的說理手法之一,在今天仍有其現(xiàn)實意義,應該很好地借鑒。
唐代小說家 段成式 《酉陽雜俎》元·趙孟頫《葉氏經(jīng)疑序》。大凡:大抵。本句大意是:大體上說,讀書就不能沒有懷疑與疑問。此條原文說:“~,讀書而無所疑,是蓋于心無所得故也。”古人讀書,講究獨立思考,不盲聽盲從。他們認為,讀書無疑即無所得,道理是深刻的。正確的讀書方法是一邊學習,一邊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此條語言樸素、平易,然而說理深刻,寓有哲理,多為后人引用。
元代畫家 趙孟頫 《葉氏經(jīng)疑序》宋·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束:擱置。游談:交游敘談。根:根柢。本句大意是:把書擱置在一邊而不看,交游敘談便沒有根據(jù).此條旨在從實用角度強調(diào)讀書的作用,然而變換角度從反面入手,指出不讀書將會帶來什么弊病,把惡果交給人看,以期給人警示,令人警覺,是一種事半功倍的表現(xiàn)手法。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李氏山房藏書記》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本句大意是:財物為身外之物,即使累積千千萬萬,也比不上讀書的價值。此條采用對比手法,將財物與讀書進行一番比較,以反襯和突出讀書對于人生的重要價值。該名句告誡人們不要貪戀財物,而要注重讀書學習與提高自己做人的素質(zhì)。“讀書無用論”者當為之三思。
南北朝教育家和文學家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五代·南唐·李中《勉同志》。磨:磨練。但:只。這兩句大意是:讀書學習與習武練劍,從早到晚只是樂此不疲。學文練武是封建士大夫為求取功名而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此種追求以唐代為最,故此語出自唐人之口非常自然。“旦夕但忘疲”一句,洋溢著一種自信、滿足的欣喜,反映出唐代尚文習武以求取功名的時代風尚。讀書、習武本是十分緊張的事,而詩句寫得輕松、通脫,反映出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充滿著熱情的精神力量。
五代南唐詩人 李中 《勉同志》唐·韓愈《符讀書城南》。乃:才能夠。有:有所得。這兩句大意是:勤讀詩書才能有所收獲,學習不勤就腹中空虛。韓愈在此篇中說:“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這里以讀書為準則,不僅確立了衡量一個人有無能力的標準,而且提出了如何實現(xiàn)這種目標,獲得這種能力的途徑——勤。通過“勤”與“不勤”進一對立的概念,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不同后果,十分樸素地闡明了道理。其言具事,具體明白,理寓其中,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唐代文學家 韓愈 《符讀書城南》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兩句大意是:讀破了萬卷書,作起詩文章像有神助一樣。這兩句是杜甫的自我評價,雖多少有些夸張和自負的意昧,但確是經(jīng)驗之談。它道出了一個質(zhì)樸的真理,即博覽群書,吸取前人積累的知識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加以融會貫通,寫起詩文來就會下筆成章,若有神助。作者對讀書與寫作的關系作了精煉的概括,因而千古以來廣為傳誦。蘇軾的名言“讀書萬卷始通神”即從此化來。此名句可供引用論述平時注意讀書,注意積累知識對于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用。
唐代詩人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绔(wnákù完庫):指富家子弟,有鄙薄意。儒冠:讀書人。這兩句大意是:那些富家子弟是不會餓死的,而讀書人卻大多誤盡終生。杜甫所處的那個時代,紈绔子弟不學無術,一個個腦滿腸肥、趾高氣揚;他們精神空虛,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偏不會餓死。而像杜甫那樣正直而又有才能的讀書人,卻大多空懷壯志,一個個窮困潦倒,眼看誤盡了事業(yè)和前程。詩句以“紈绔”與“儒冠”對舉,以“不餓死“與“多誤身”對比,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會賢愚倒置的黑暗現(xiàn)實。這種通過對比以突出主旨的手法可以學習。
唐代詩人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宋·歐陽修《送焦千子秀才》。趨:趨向,朝某個方向發(fā)展。冗(rǒng茸):煩瑣。這兩句大意是:讀書以簡潔扼要為上;煩瑣冗雜的有害學說應該去除。此條為歐陽修讀書的經(jīng)驗之談,他將自己的體驗勸誠友人,以求切磋讀書之道。名句表現(xiàn)出對簡潔明快的追求。精粹圓通、要言不煩是古來讀書人所追求的境界,而雜蕪繁冗是歷代文人之大忌。這種省凈的傳統(tǒng)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值得今天借鑒與繼承。該名句在形式上采用相反相成的手法,一“趨”、一“去”,一“簡要”、一“雜冗”,對比鮮明,相映成趣,使作者的觀點在意義相反的詞句的對比中更加突出,道理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選焦千子秀才》清·徐洪鈞《書懷》。神解:從精神上得其奧妙,深切理解。事:從事。章句:漢代以來分章析句解說古書意義的一種方法。這兩句大意是:讀書學習貴在心領神會,整體把握,切記不要死守章句,食而不化。此名句闡述讀書的道理與方法,其可貴之處在于提倡從精神上理解與把握作品的精髓,而不需要字斟句酌,拘泥于文字,像一個迂腐保守、死守章句的老夫子一樣。
清代學者 徐洪鈞 《書懷》清·申居鄖《西巖贅語》。本句大意是:讀書學習的地方,不應該久坐閑聊,虛耗大好時光。這是一個冶學的名句。它的好處在于:一可以書于座右,自督自勵,提高學習效率,抓緊時間讀書;二可以督促提示別人,不要浪費讀書人的時光。因此,該名句常為一些冶學嚴謹?shù)膶W者書于讀書之處,流傳于他們的言談話語之中。那些不知珍惜時光,蹉砣歲月的人,當引以為戒。
清代教育家 申居鄖 《西巖贅語》明·周立《飲酒》。踐:指實踐。這兩句大意是:假如一句話都不能付諸實踐,縱然空讀萬卷詩書也是枉然。此名句旨在闡述讀書與實踐的關系,強調(diào)讀書的目的在于指導行動,只會讀書卻不能付諸實踐的人,學問再多也無用處。在寫作上,名句以“一語”對“萬卷”,通過“一”與“萬”的對比的反差,較為直觀地強化了要說的道理。
明代詩人 周立 《飲酒》見晉·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一。俯仰:一俯一仰之間。終:窮盡。復何如:又怎樣。這兩句大意是:在一俯—仰的瞬間就游遍了宇宙,怎不使人快樂呢?這兩句寫作者歸隱田園后悠然自得,“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的無窮樂趣!吨芡鮽鳌芳础赌绿熳觽鳌,敘述周穆王駕八匹駿馬周游四海的神話傳說;《山海圖》指《山海經(jīng)》及郭璞為它作的圈贊,此書共十八卷,大多記述古代海內(nèi)外山川異物及神話傳說。作者在“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的優(yōu)美景色中流覽這些書籍。仿佛宇宙間古往今來的各種景觀一下子都來到心中,怎不感到快活?這兩句既可表現(xiàn)隱居之樂。又可表現(xiàn)讀書之樂,后一句以反問增加盛情色彩的寫法,也可借鑒。
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 《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宋·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本句大意是:像孔子這樣的圣人,他的學識也一定從讀書開始。古人著述、說理常受“宗經(jīng)”、“征圣“傳統(tǒng)的影響,要么引經(jīng)據(jù)典,要么直接附會圣人或托名圣人,以增強自己說理的權威性。此條為了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而找出最有說服力的例證,從而使讀書的作用得以強化,是一種常用而有效的手法。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李氏山房藏書記》宋·朱熹《性理精義》。循序:按照次序漸進。致精:達到精通。本句大意是:讀書的方法,沒有比按照由淺入深的次序逐步前進最終達到精通更重要的了。此條闡釋讀書學習必須循序漸進的道理。學習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根基越扎實,建樹大廈的保險系數(shù)就越大,今后就越有可能大有作為。假如違反學習本身的規(guī)律,幻想走捷徑,跳躍式地學習,就不可能達到“致精”的境界。因此,“循序”和“致精”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朱熹揭示了二者的關系,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為人們的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因而使該名句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性理精義》清·馮班《鈍吟雜錄·家戒下》。這兩句大意是:讀書應該全書通讀,節(jié)抄的片斷不能讀。此條宣傳一種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是嚴謹學風和治學傳統(tǒng)的顯現(xiàn)。一本書有一個完整的主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作為片片斷斷的節(jié)錄,不一定能夠反映全書的精神風貌,往往容易被選錄者斷章取義。因此,如果要完整理解作者的意圖,不能貪圖省事,偏信節(jié)抄的片斷文字,這種觀點,有其道理。但是,在目前知識爆炸的時代里,要做到讀書一律“讀全書”,確實不是件容易事。我們應理解該名句的基本精神,堅持嚴謹?shù)膶W風,老老實實地讀書,以科學求實精神統(tǒng)帥學習過程和研究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問題,~一句今天仍有其借鑒意義。
明末清初詩人 馮班 《鈍吟雜錄·家戒下》唐·李欣《緩歌行》。任俠:仗義行俠。這兩句大意是:早知道今天讀書做得對,后悔從前錯誤的仗義行俠行為。此條通過一個徽妙的心理轉變,寫出詩人對自己生活經(jīng)歷所的反思。在經(jīng)過一番行俠仗義、崇力尚武的經(jīng)歷之后,終于悟出讀書才能立身的道理,這其中雖有時代背景的關系,但也是作者的現(xiàn)身說法,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兩句對比強烈,心理描寫自然,語言真切質(zhì)樸,令人回味無窮。
唐代詩人 李欣 《緩歌行》唐·李群玉《書院二小松》。細韻:輕微而和諧的聲音。這兩句大意是:從此可以在靜靜窗邊聽到松樹細微而和諧的聲音,那聲音宛似琴聲,長伴室內(nèi)的讀書人。將窗前松聲喻為縷縷琴聲,而且十分有情地“長伴讀書人”,想象新奇,意境優(yōu)美?捎脕砻鑼懲ピ豪锏男∷蓸。
唐代詩人 李群玉 《書院二小松》宋·朱熹《朱文公集·易詩之一》。韋編:古人稱加工過的牛皮為“韋”。連接竹簡的牛皮繩稱為“韋編”。尋行數(shù)墨:只會背誦文句,不明白義理。這兩句大意是:要知道熟讀竹書,多次磨斷牛皮繩的人,肯定不是死記硬背、淺嘗輒止的讀書人。這里引用了一個孔子讀《易》的典故。傳說孔夫子晚年酷喜《易經(jīng)》,常常愛不釋手,反復誦讀,以致牛皮繩多次磨斷。作者以孔子讀《易》的典故激勵學人,希望不要做了草浮躁的讀者。此條采用對比手法增強效果,以“三絕韋編者”與“尋行數(shù)墨人”相較,使形象突出、觀點明確,平添了許多情趣。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朱文公集·易詩之一》宋·蘇軾《送安淳落第詩》。故書:舊書,指古人之書。子:你,男子的尊稱。這兩句大意是:古人的書不滿足于成百遍地讀,熟讀精思你自然就能懂得古書的精義。這是關于讀書方法的名句。安悼淳參加科舉考試落第,蘇軾寫此詩傳授讀書之道。從形式上看,此條講的是讀古書,其實,無論占今,讀書的道理是一致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歷來如此。蘇軾此句的獨到之處,在于他在“讀”的基礎上,還強調(diào)“思”的重要作用,有了“思”的一面’讀書的要求才能真正實現(xiàn)。
北宋文學家 蘇軾 《送安淳落第詩》宋·蘇軾《柳氏二甥求筆跡二首》其一。退筆如山:據(jù)《太平廣記》載,智永住吳興永欣寺,學書有禿筆頭十甕,后埋之,號為退筆冢。這兩句大意是:寫禿的筆頭即使堆積如山也不值得珍惜,其有讀破萬卷書才能實現(xiàn)通神的創(chuàng)作境界。蘇軾的外甥柳閎、柳辟很崇拜舅舅的書法,向蘇軾索求筆跡。于是,蘇軾寫了兩首詩自謙,說自己的書法未足珍惜.只有讀書萬卷才是學子們應追求的境界。“讀書萬卷始通神”一類的警句,是古人勸學的常用語,是我們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組成部分。杜甫也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句,這種號召讀書廣博的口號,在知識爆炸,社會分工卻越來越細,專業(yè)面目趨狹窄的今天,仍有其現(xiàn)實的借鑒意義。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柳氏二甥求筆跡二首》宋·陸游《讀書》。藜羹(līgēng犁耕):藜是一種草本植物,嫩葉可食,用藜做成的菜粥稱為藜羹。這兩句大意是:為讀書而屢忘進食,一心要實現(xiàn)學富五車的平生目標。此條塑造了一個為追求知識而廢寢忘食的形象。“藜羹麥飯”反映了主人公的儉樸,“冷不嘗”反映了主人公的勤奮,“要足平生五車讀”是他奮發(fā)追求的目標。由于目標明確,雖然生話請苦而樂在其中,詩句洋溢著一種自信而輕松的氣氛。此名句平淡自然,不用奇字奇句,而以其精神境界取勝,故能風格獨具,形象鮮明。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讀書》宋·陸九淵《讀書》。涵泳:深入體會,此指沉浸玩味于詩書之中.這兩句大意是:讀書一定要杜絕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應該沉浸在書中,反復咀嚼、品味,這才能體會出無窮的興趣與意味來。此名句用一正一反的句法闡明道理,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一目了然。這是屬于說理的詩句,但使人不覺得它在說理,其語言自然通俗,猶如與人談心,而詩味悠遠,耐人玩味。
南宋哲學家 陸九淵 《讀書》宋·范成大《分弓亭按閱》。隨:隨即。這兩句大意是:老了讀書隨讀隨忘,醉意中得到的詩句像飛來之筆。這兩句寫老年人的生活感受。老年人記憶力衰退,讀書時隨讀隨忘;可老年人閱歷豐富,醉中能觸發(fā)靈感,思路仍很敏捷,“飛來”之喻,甚為確切。詩句來自切身體會,生活氣息很濃。
南宋詩人 范成大 《分弓亭按閱》情·袁枚《隨園詩話》卷三。立雪:指尊師重道!端问·揚時傳):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人名)侍立不去。顧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這兩句大意是:如果讀懂書的要義,精神就會首先領悟;如果像宋人揚時那樣做到程門立雪,尊敬師長,治世之道即可以廣傳天下。該名句強調(diào)認真讀書與尊敬師長的重要性。讀書要用“心”去悟,才能真正懂得書的“好處”;而要真正讀好書,懂得治世的道理,首先必須尊重師長,敬重師道。如果在社會上普遍出現(xiàn)了宋人楊時程門立雪的境界。人人敬重老師,那么,教化就可以大行于天下。本名句長于用典,言簡意駭,使詩文典雅含蓄,立意深遠。
清代詩人 袁枚 《隨園詩話》清·鄭板橋《淮縣署中寄舍弟》。本句大意是:假如讀書把過目成誦作為追求的目標,這種追求最無濟于事。此條通過對過目成誦現(xiàn)象的否定,希望人們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學習。全句行文隨便,給人真摯感,既寓意深刻,又完全口語化,使人感到親切而樂于接受。
清代畫家、書法家 鄭板橋 《淮縣署中寄舍弟》清·王晫《今世說》卷二這兩句大意是:讀書要嚴格依照老師所在門派的觀點進行解說,立論也要從老師的學說中尋找依托,做到立論也要言出有據(jù)。中國古代有一個治學傳統(tǒng)——做學問講究師承,即學生必須恪守老師的學術觀點。這種師承的學術觀點是學生闡發(fā)問題的嚴格依據(jù)。王晫在這里是想借讀書講師承、立論須依據(jù)來闡明治學必須嚴謹?shù)牡览。其方法叫做連類取譬,是一種古人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明末清初學者 王晫 《今世說》明·于謙《觀書》。這兩句大意是:讀書是一種享受,能有三干字從眼前流過,便感到胸懷清朗,纖塵不染。該名句寫出了讀書的高境界,讀書再也不是一種負擔,反而變成了一種審美的過程,變成了一種精神享受。“胸次全無一點塵”,寫出審美的凈化作用,人只有在這種境界中,才能完成精神的升華,讀書也只有進入如此境界,才能真正地陶冶性靈,啟迪心智,凈化精神。
明代明臣 于謙 《觀書》清·梁啟超《讀書分月課程》讀書不專心精讀一門就不能成就,不博覽群書就不能旁通。
中國近代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 梁啟超 《讀書分月課程》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一》。引:。。股:大腿。本句大意是:蘇秦讀書十分刻苦,想打瞳睡的時候,就拿錐子刺向自己的大腿,以致鮮血順腿流到腳上也不在乎。蘇秦是先秦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他早年游說秦惠王,十上奏章而不用,資用乏絕而歸.父母妻嫂都看不起他。于是,蘇秦閉門絕游,發(fā)憤讀書。為驅(qū)除瞌睡.不惜引錐刺股,最后終于學富五車.聯(lián)合五國。合縱攻秦,完成了一番功業(yè)!珟拙湟詷闼,簡潔的語言,塑造了一個發(fā)憤攻讀,志在千里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強烈的精神力量,感人至深。蘇秦錐刺骨與漢代孫敬頭懸粱讀書的教事,后來演化成。懸粱刺股”的成語.成為我們民族用來表現(xiàn)刻苦學習、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的名言。
西漢經(jīng)學家,文學家 劉向 《戰(zhàn)國策·秦策一》明·胡居仁《麗澤堂學約》。這幾句大意是:讀書學習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本書讀熟以后,再讀另外一本書。本名句出自于學規(guī),故敘事細致具體。名句前半部提出“循序漸進”的原則,后半部提出衡量檢查是否循序漸進的標準——一個“熟”字。此名句主張讀書要精熟,反對粗翻淺覽,認為那樣做“雖多無益”。他的主張符合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因而是正確的。
明代理學家 胡居仁 《麗澤堂學約》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jingdianyulu/13446603286438.html
名人名言分類:讀書的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