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華
⑵ 濃郁的詩意。陸蠡的散文,追求客觀之“景”與主觀之“意”的和諧,物我觀照,盡顯性靈。詩意的聯(lián)想、詩情的滲透、詩化的語言,凝聚而為深沉的藝術(shù)魅力。
⑶ 曲折的章法。觸發(fā)作者創(chuàng)作《囚綠記》的機緣不過是一件平淡的生活瑣事,但作者寫得波瀾起伏,從賞綠而囚綠而釋綠而念綠,綠色枝葉的命運和作者的心靈同步發(fā)展,跌宕變化,曲盡其妙。
⑷ 小巧的布局。陸蠡的散文.篇幅短,格局小,但“巧”的是視野集中,因小見大。正是由于作者能夠站在時代的高度觀照事物,從歷史的走向上提煉主題,一棵小小的常春藤,能夠凝聚作者的情愫、時代的精神甚至民族的靈魂。
三、思考·領(lǐng)悟
如何理解作者的“魔念”?
“囚綠”之后,“綠的枝條”從“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到“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可是愛綠的作者“仍舊不放走它”,我們應(yīng)該怎樣看待這樣一種“魔念”呢?有人說這“魔念”,“反映了作者的一種自私和偏執(zhí)、較為陰暗的心理”。我們不盡同意。因為作者雖坦承“囚綠”是因為“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但也明言這是“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這相當直白,也相當明白,不能顧此失彼,更不必求之過苛。
我們以為作者的“囚綠”絕非狹隘偏執(zhí),否則散文何必以“囚綠記”為題?文中“賞綠”部分淋漓盡致極言愛綠之急迫,接著濃墨重彩寫“囚綠”之執(zhí)著,并有意識地類比從前在鄉(xiāng)間草屋的事情,含蓄委婉地表達對“綠友”的愛之深,惱之切。正是有了“賞綠”的鋪墊和“囚綠”的蓄勢,“釋綠”和“念綠”才如此地動人心弦。寥寥數(shù)語,給人無窮的回味。
所以“幽囚綠友”是出于情感,“恢復(fù)自由”是出于理智。正如作者在《囚綠記序》里所說:“我是感情的奴隸,也是理智的奴隸。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沖突;我沒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著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蔽恼抡亲髡咝撵`和性格的反映。
因此,我們以為,“魔念”應(yīng)該理解為使人愛好甚至沉迷的念頭,而不是詭異不近情理甚至邪惡的想法。
四、應(yīng)用·拓展
讀陸蠡的散文《夏夜》,試結(jié)合課文,說明其散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
夜半,兀自拖鞋的聲音。
沉睡的孩子翻著身。在他無邪的里,也許看見背上長了芒刺罷。
大自然板起嘴臉俯視下界,沒有一點聲息,沒有一絲笑容。半透明的白云滲下乳色的光,像死人足前微弱的燈光映在白色的喪幕上,冷寂、死靜。
雖則有拖鞋的聲音,各人的心中象壓著沉重的石屏。額際有顆顆的汗罷,但有誰聽見汗珠落地的聲音。
一切都期待著自然的顏色。
一切,只有拖鞋的聲音。
和讀《囚綠記》一樣,我們從這篇散文里也可以聽到作者“內(nèi)心抱怨的聲音”,看到作者“心靈起伏的痕跡”(《囚綠記序》)。作者在這里“所期待著”的“自然的顏色”,和《囚綠記》里所云“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不是一脈相承的嗎?”在“黑夜”里,作者看不見“自然的顏色”,他該是多么的失望和傷感呢?他在這里所憎恨和急于擺脫從這里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在《囚綠記》里對“綠友”的欣賞、贊美甚至“幽囚”。這篇短文也能充分地展現(xiàn)陸蠡散文情思真純、詩意濃郁、章法曲折、格局小巧的基本特色。
五、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資料提供)
1、比陸蠡更為我們所熟知的人物對陸蠡的評價:
⑴ 在我活著的四十幾年中間,我認識了不少的人,好的和壞的,強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誠的和虛偽的,我可以舉出許多許多。然而像圣泉這樣有情有義、無私心、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的生命、珍視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卻見得不多了。(巴金《懷陸圣泉》)
⑵ “他有寫作的才能”,“他的散文和翻譯得到了讀書界的重視”。(同上)
⑶ 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一般的心靈。(劉西渭《陸蠡的散文》)
2、198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陸蠡為革命烈士。相距這位抗日先烈殉難的1942年4月,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41個年頭。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