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出作者文后的真正用意:
本文寫作者在上!肮聧u”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里的綠藤,尖端仍朝著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zhàn)爆發(fā),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釋放,并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這篇散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含不盡之意自在言外,他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jié),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tǒng)治,重獲光明自由。他的這種內(nèi)心用意沒有赤裸裸的直說,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像描寫,而啟人聯(lián)想,讓人尋味,給人留下思維空白,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2、鑒賞本文的結(jié)構(gòu):
這篇散文主體部分從表層看是按時間的順序來敘述,這是典型的直綴式結(jié)構(gòu),單純、連貫;從深層看是以情感的流向為中心軸線,柔緩輕徐,錯落有致。時間延伸線之直與情感心理線之曲,相映成趣,使本文的結(jié)構(gòu)有一種尺水興波、曲徑通幽之美。
從全篇看,文章用的是倒敘。起筆獨句成段,交代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出語平淡,含而不露。主體部分按愛綠、賞綠、囚綠、釋綠、懷綠這樣的心理情感線來經(jīng)緯材料。從歡喜到愛戀到占有再到控制,這是人的情感發(fā)展的必然邏輯。陸蠡在《囚綠記》序里說:“我用文字的彩衣給它穿扮起來,猶如人們用美麗的衣服裝扮一個靈魂!苯Y(jié)構(gòu)既是形式的,又是內(nèi)容的;這篇散文結(jié)構(gòu)上的錯綜見意、曲折生姿,正是作家“吞吐的內(nèi)心的呼聲”、“心靈起伏的痕跡”的外化。時值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黑云壓城城欲摧,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國難當頭,民生之艱,個人之困,使這個有抱負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發(fā)出要掙脫黑暗的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吶喊。這篇散文結(jié)構(gòu)的生命力量就在于作者不屈的“崇高的靈魂”。
3、注意作者眼里綠枝條的性格特點:
作者描寫綠枝條,一半是寫實景實情,一半是帶著感情與想像。它具有美的特點,“伸開柔軟的卷須”“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說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它是柔弱的,離開陽光就“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強的、堅貞的,“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zhí)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這些特點既有現(xiàn)實依據(jù),又有作者的美化、擬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綠枝條當作人來寫的。
4、鑒賞本文純樸清麗的語言:
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筆寫來,文字純厚質(zhì)樸。“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從“伸長”“攀緣”“舒放”,層層遞進,而整個句子,整中有散,長短交錯,讀起來既簡潔明快,又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畫家調(diào)和色彩那樣運用詞語,準確地描繪出絢麗多變的色彩。綠有“嫩綠”“柔綠”,黃有“嫩黃”“瘦黃”,等。新奇貼切的比喻的運用,更為文章增輝添色。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