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慎
第四段是蘇子對客的回答,正面表現(xiàn)作者的人生哲學。一方面,緊緊扣住客人“羨長江之無窮”和“抱明月而長終”的話;另一方面,又照應到文章開頭的寫景,所以就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來生發(fā)議論,既貼切自然,又十分生動巧妙。他說眼前這不斷流逝的江水,滔滔不絕,奔流不息,但永遠還是一江的水,它實際上是并沒有消失的;那天上的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但回環(huán)往復,既沒有增長,也沒有減少。因此作者認為,如果從變的一面來觀察認識事物,那么即使一般人認為萬古不變的天地,在短暫的一瞬間也是在變化著的;而如果從不變的一面來看呢,那么天地萬物和我們自己也都是沒有窮盡,不會消失的。既然宇宙萬物和人生都既是變化的,又是不變的,沒有什么根本的區(qū)別,就用不著去羨慕長江的無窮而哀嘆人生的短促了。那又應該怎樣來度過和消受這人生呢?他又進一步提出,應該到大自然中去,盡情地享受那清風明月之美,因為這是上天的創(chuàng)造和賜予,不是某個人的私產(chǎn),是每個人都能由耳目所接自由自在地享受的。這里在講道理,而同時又是寫他們夜游赤壁,陶醉于清風、明月、江水的優(yōu)美景色之中,是人生的一種極大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寄托。
第五段,寫轉(zhuǎn)悲為喜,主客二人開懷暢飲,忘掉了一切憂愁苦悶,興盡而酣睡,在一種歡暢愉悅的氣氛中結(jié)束全文。
主客問答只是賦體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實際上反映的都是蘇軾本人的思想。在這里,我們看到封建時代一個有理想抱負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打擊以后內(nèi)心的深沉苦悶,以及他努力從這種精神苦悶中解脫出來的思想矛盾及其發(fā)展變化過程。作者通過大自然優(yōu)美景色的描寫,通過詩的意境的創(chuàng)造,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他自己復雜的精神世界,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深沉思索。從表面上看,他超然物外,襟懷曠達,是開朗樂觀的,但仔細體會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內(nèi)心還是充滿矛盾和苦悶的。他那種在大自然中盡情享受、寄托人生的想法,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排解,這本身就是內(nèi)心苦悶的一種表現(xiàn),跟我們今天對生活和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樂觀主義并不完全相同。他那種變和不變的觀點,看問題不絕對化,不無可取之處,但也不同于我們所說的辯證法,而是老莊主觀唯心主義的相對主義哲學觀點的表現(xiàn),它抹煞了物我之間的質(zhì)的差別。但盡管如此,他在政治上遭受殘酷打擊以后,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表現(xiàn)出一種豁達開朗、超然物外的精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文章中對江山風物的熱情贊美,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傾慕向往,對理想的追求,都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這些都是值得肯定,而在閱讀時使我們受到感染的。
在藝術(shù)上,這篇賦寫景、抒情、議論三者緊密結(jié)合,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既充滿詩情畫意、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獨特的藝術(shù)境界。江山明月這種客觀的物境,與作者充滿矛盾而力求排解的主觀的心境相融合,而又完全切合于夜游赤壁的特定情景。歷來的記游文字,多著重于描寫山川自然之美,以寫景抒情為主,宋人則多在寫景中融入議論,表現(xiàn)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以王安石、蘇軾為最突出。而這篇賦,既出色地描繪了江山明月的優(yōu)美景色,又深刻地揭示了詩人復雜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又表達了他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是宋代游記散文中最富于理趣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