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銀華 劉紅蘭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雨,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的組詩《詠懷古跡》五首之三,是詠唱明妃王昭君的絕唱。
首聯(lián)先從自己所處的江面縱目所見寫起,點出所詠之對象:群山高聳,與天相接,萬壑鐘秀,青蒼欲滴,仿佛一起奔赴荊門,山川之靈秀在這里匯聚,才生長出明妃這樣的人物來。詩人仰慕古人之情一句勾出,寫得極為鄭重。起句寫撲面而來之景,側寫江流之急速奔瀉,二句點出明妃,說“尚有村”,生長名邦,歿身塞外,僅遺此跡,一個“尚”字,流露出濃重的傷悼之情。
頷聯(lián)承上聯(lián)轉出,由長江岸邊昭君的出生地香溪自然想到昭君以后的歸宿:一去深宮,竟死塞外!耙蝗ァ倍,比柳永《雨霖鈴》中“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說得更加痛切。“紫臺”,漢宮名。江淹《恨賦》上說:“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去紫臺”而“連朔漠”,出漢宮入塞外,這是怨恨之始!蔼毩羟嘹O螯S昏”說得凄婉。生離漢國,死葬異邦,其骨雖朽,其冢猶青,這是怨恨之結!斑B”狀漢宮大漠之遠,“向”點昭君至死不忘歸漢之悲切。整個前四句為第一層,吊古跡,傷往事,為詠史之始。
頸聯(lián)承上作轉折,“畫圖省識”一語說得委婉而尖銳,是以虛筆運實事。據(jù)《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為宮女很多,命令畫師一一畫像供自己挑選。宮女們?yōu)榈玫交实蹖櫺遥娂娤虍嫀熜匈V,只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師故意將她畫丑了,未被召幸。后來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求美人為閼氏,元帝派昭君去。臨行時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元帝很后悔,但已沒有辦法!笆∽R”即不識。識人靠畫圖,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宮之黑暗可知,如明妃者其命運可想而知。由“畫圖省識”,昭君生前失寵之“怨恨”可知,而“一去紫臺”、“獨留青!苯砸虼硕虼硕。“去紫臺”、“獨留青冢”,說去國之恨,留葬異鄉(xiāng)之怨,這里飽含家國之思。美如明妃,生前失寵,死后無依,離家去國,遺恨絕域,而此“歸魂”終屬“空歸”、枉歸,寫來凄極,怨極。推而廣之,多少人才被埋沒又可想而知了。
尾聯(lián)借出塞之曲點明題旨!肚俨佟吩疲骸罢丫髟顾贾!边@是指昭君之作琵琶曲《昭君怨》而言。說此“琵琶”為“千載”,是說其怨恨之長久,何況漢人又“作胡語”,此中更透出離家去國之怨思。說“千載”,當從昭君算至杜甫,其中已將杜甫包括進去了。這就將昭君之怨和詩人切身之恨雜糅在一起,拓展了怨恨的內涵,使得詩歌的主題具有更普遍的意義。琵琶寫意,千載留恨,結尾一氣噴薄,一變全詩之含蓄委婉而為怨恨慷慨。后兩聯(lián)為第二層,詠昭君,傷自己,為詠史之衷。
總之,全詩借詠史之名行傷己之實,借美女遺恨嘆才人失志,感明妃遺恨絕域,嘆志士失遇無路,一感明妃之身世流離,二感明妃之遺恨絕域,三感自己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美不得寵如才不得用,離家去國之思,寂寥千載之恨,種種古人今人之怨恨,皆被詩人概括在詩中。詩人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把自身之感、時事之情概括入詩,詩風搖曳,轉折跌宕,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是杜詩七律中的杰作。
──原載《中學語文園地(高中版)》,2005(4)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