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李偉詩
其實語文文本的特殊性即在于此:其一,它所呈現(xiàn)的不是客觀、冷靜、抽象的知識,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和作家主體的生命精神,它內在的生命力使其呈現(xiàn)為一種開放的“召喚結構”④(P133),能夠邀請欣賞者走人它的世界。其二,作家生活世界、作品思想世界與學生心靈世界的對接和交融構成了一個圓融的生命空間,學生正是在此受到了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教育。語文文本的這種教育意義是獨有的。其三,正是由于文本主體的入,學生才在教師引導下不斷感受到來自作品深處的本質力量,而這一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主體性充分發(fā)揮的過程。
新課標的這一突破,可謂善莫大焉。其一,它破除了長期以來因文本性質認識不清而導致的悖論,有利于教師重視朗讀,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察之以往,許多教師一方面受“語文工具論”的影響,把文本看作是“知識的集合體”,是客觀、冷靜、中立的“教學客體”,它只能置身于師生雙主體互動之外,為師生所“攻克”與“掌握”;一方面又為應付高考,要求自己和學生接受這個“無生命”文本的統(tǒng)馭。既要征服它,又要惟它是從,模糊的認識最終使師生雙方都成了朗讀教學途中的“歧路亡羊”:一方面不朗讀不行,不朗讀就不能獲得所謂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朗讀太多也不行,既然它只是知識客體,那么就只需“分析”“講解”即可,何需朗讀?文本客體論抹殺了語文文本的特殊性,這正是造成高中語文課堂朗讀教學形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以文本為主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內心需求,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習慣。以教學唐詩為例,單純講授有關字句、節(jié)奏、修辭等方面的創(chuàng)作知識,或許還不足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唐詩的音韻之美。但教學時如果能夠穿透這些所謂“唐詩知識“的迷障,注重引導學生去傾聽詩人的心聲,捕捉其生命的行跡,效果自然大不相同。當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老邁、白居易的沉郁經(jīng)由教學真的在學生心目中得以活化時,瑯瑯的讀書聲里定會別有一番意趣。即便單純從朗讀技能訓練的角度講,由音節(jié)而求神氣固然有它自己的道理,但從把握文本的主體意義人手而得誦讀的旋律,未嘗就不是上好的讀書之法。
四、力倡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得讀書之樂
誦讀、涵泳是傳統(tǒng)語文教育教學的精華;倡導誦讀、涵泳,并將二者連用并舉,是新課標的一個顯著特色。
1、誦讀涵泳連用并舉的科學性:
誦讀,即“反復朗讀,熟讀成誦”⑤。從特征上看,朗讀不但要有聲而且要有情,誦讀既為朗讀的反復,理應在反復中以傳情為本。涵泳則側重于誦讀時“有所思”的心態(tài),強調的是“讀者主體意識的參與”⑥,在心理過程上因誦讀而起,隨誦讀深人。誦讀與涵泳雖各有發(fā)展的流脈,但實不可分,誦讀的過程其實也正是反復玩味的涵泳過程。二者連用并舉,為的就是要達到目口耳腦并用、“讀”“思”結合,主體意識積極參與的交流狀態(tài),只有這樣,朗讀教學的功能才能充分發(fā)揮,這正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科學性。
2、倡導誦讀涵泳的意義:
首先,倡導誦讀涵泳繼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事實上,我們的祖先早就發(fā)現(xiàn)了“誦讀涵泳”與母語特點之間的適切性。漢字是形、音、義三要素統(tǒng)一的文字,而文學作品是作家的心聲,是文字語言節(jié)奏與音節(jié)節(jié)奏的統(tǒng)一,因此非誦讀涵泳不能得其中意味。對誦讀的關注可導源于先秦,孔子即對“誦詩”十分重視,建安曹丕、南朝劉勰、中唐韓愈,都對文章的聲音節(jié)奏高度關注,南宋朱熹則力主熟讀精思,清桐城派散文家劉大魁則進一步提出“神氣音節(jié)說”之至論。而有關“涵泳”之法,則朱熹力倡,后曾國藩又予以深入的闡釋;葉圣陶更是高倡“美讀法”,使語文教學古老的誦讀涵泳傳統(tǒng)再次發(fā)揚光大。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至今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受多種因素的干擾,語文教育界許多人竟然“遺棄”了“誦讀法”這一“法寶”。因此,本次課程改革將“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弘揚人文精神”作為其題中的應有之義,實在是語文教學的幸事。
其次,倡導誦讀涵泳可以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之深得讀書之樂。是否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操,是衡量學生是否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標準,因為“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④(P212),“審美發(fā)展的是一條通向主體解放的道路”④(P237)。由此,新課標認為語文教育應該是也必須是“美的教育”“寓教于樂”的教育,而誦讀涵泳恰恰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經(jīng)驗,能夠為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鋪就一條科學的道路?梢哉f,新課標選擇“誦讀涵泳“作為教學的策略和審美教育的方式,既彰顯了本次課改的人文理念,又讓廣大教師認識到了它本應具有的科學精神。
────────
【參考文獻】
① 黃建恒:《論新課標中語文教學方法的總綱》 《語文教學之友》2003年010月
② 彭巧燕、賀方春:《試論朗讀教學的情感體驗》 《云夢學刊》2003年01月
③ 韓向東:《還語文課堂以瑯瑯書聲》 《遼寧教育》2000年05月
④ 周憲:《美學是什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⑤ 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玻埃埃
⑥ 李維鼎:《語文言意論》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原載《教學月刊》 中學版(杭州)。玻埃埃的辏埃苍律希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