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城中心小學 張運妹
《將相和》的第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藺相如受趙王重托,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準備與秦國交換十五座城池,和氏璧到手后,秦王卻絕口不提給趙國城池的事。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險惡用心,就謊說和氏璧上有個小斑點,巧妙地從秦王手口騙回璧,進而保住了和氏璧,挽回了趙國的利益。
很多學生讀到這里,產生了:“藺相如說謊欺騙的行為,明明是錯的,為什么還流芳千古?”這樣的認識。怎么會這樣呢?
1、他們年齡小,知識面窄,生活經驗少,常常是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不善于把事物的各個方面聯系起來,也就看不到事物本質。
2、教材本身具有潛在的消極因素。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本身就是個騙局。藺相如正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騙對騙。故事之所以被選為教材,目的在于突出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他的愛國精神,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積極的東西背后有時也會隱藏著一些消極因素。
3、備課時,我沒有考慮到這些消極因素,只注重藺相如保住和氏璧的方法,而忽略了設置這些問題的情境。
用什么方法有效地消除學生的錯誤認識呢?我使用“揣摩、討論、引導、點撥”的方法,覺得效果極好。
首先,引導學生揣摩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意思時的內心想法。
生:“秦王的狐貍尾巴終于露出來了吧,你想騙我趙國,我就陪你玩玩,看誰厲害?”
生:“還好我事先想到了你的詭計,那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吧”……
學生眾說紛紜,經過比較準確的揣摩之后,就讓學生繼續(xù)討論藺相如這么做是否正確。
生:“秦國當時強大蠻橫的。藺相如敢于擔此重任,是受任于危難之際,說謊欺騙不好他不會不懂,但要從秦王這個強大蠻橫、不講信用的對手中討回和氏璧,除了說謊欺騙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他孤身一人,既不可能硬從秦王手中變蠻搶,又不可能用言語打動秦王,使秦王奉還和氏璧。只有以騙對騙,才能從秦王手中討回璧,戳穿秦王的陰謀詭計,使秦王理屈詞窮,甘心服輸!
生:“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計策,這體現了藺相如的隨機應變,并且他這樣做的出發(fā)點是挽回自己國家的利益,是愛國的表現”
生:“‘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從第一如果’可以看出藺相如本來就是誠信之人,他結果那樣做,是他猜對了第二個‘如果’,體現了他的神機妙算”……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有的看法有些偏頗,我就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學生最后明白:藺相如就謊欺騙和秦王的說謊欺騙有著本質的不同,秦王欺騙是為了強奪別人的東西為已有,是以強凌弱,是非正義的,而藺相如說謊欺騙則是為了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為了戰(zhàn)勝強大蠻橫、貪得無厭又不講道理的對手,是正義。這樣增強他們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學會全面地看問題,看事物本質。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我自己也有許多新發(fā)現,內心驚喜不斷:感覺到學生在揣摩人物內心時,有穿越時空的愉悅;在討論過程中,大大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以及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在引導后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鮮感;在點撥中有恍然大悟的興奮。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