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課:軍神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劉伯承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妙處。
教學準備
教師:將搜集到的劉伯承元帥的圖片、有關書面材料(故事)張貼在教室里,或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劉伯承元帥的紀錄片、電影、電視片。
教材簡析
年輕軍人劉伯承參加蔡鍔討袁護國運動,右眼嚴重受傷后,堅持不用麻醉劑,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術治療,被沃克醫(yī)生稱為“軍神”。這就是《軍神》一文的主要內容,它表現(xiàn)了劉伯承堅韌的鋼鐵意志,表達了作者對劉伯承的敬佩和贊揚的感情。文章通過對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情緒變化等描寫凸現(xiàn)了人物性格。劉伯承傷勢雖重,但十分鎮(zhèn)定;手術之前,不用麻醉劑的意志非常堅定;手術中,承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疼痛,卻清楚地數(shù)下手術共用了72刀!讀著這些文字,我們仿佛和沃克醫(yī)生、作者一起強烈感受到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并產生了由衷的深深敬意。學習中注意領會“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軍神!”這個句子的含義。
建議本課安排1~2個課時。
解讀與提示
*課文先寫沃克醫(yī)生給劉伯承檢查眼睛傷勢,發(fā)現(xiàn)這個“郵局職員”是個軍人;接著寫沃克給劉伯承做手術,劉伯承拒絕用麻醉劑;最后寫手術后沃克對劉伯承的欽佩。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敘述,并通過人物對話、神態(tài)的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
*引導思考,前后兩個“冷冷地”表現(xiàn)了沃克醫(yī)生的什么性格?
*一針見血:比喻話說得簡短而能切中要害。
*課文寫的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描寫人物時,重點卻寫沃克醫(yī)生的神態(tài)和情緒的變化,開始沃克是“冷冷”的,當發(fā)現(xiàn)傷情后,閃現(xiàn)出“驚疑的神情”“目光柔和了”。病人拒用麻醉劑時,沃克“眉毛揚了起來”表示不理解,他聽了病人一番話后,“怔住了”。手術后,當病人說出刀數(shù)的時候,沃克“失聲嚷道”“臉上浮出慈祥的神情”。沃克醫(yī)生的這些變化,都是由劉伯承引起的。課文這樣寫,是以沃克醫(yī)生神態(tài)、情緒的變化來襯托劉伯承堅強的意志品質。在細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從沃克醫(yī)生神態(tài)、情緒的變化中體會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引導學生閱讀時,不能孤立地讓學生理解沃克的變化,而應該從沃克醫(yī)生神態(tài)、情緒變化中,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
*“怔住”和“口吃”反映出沃克醫(yī)生受到的震撼。
*品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重點深入體會“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軍神!”這句話的含義?蓮囊韵聝蓚方面去突出這個重點,突破難點。一方面,通過人物神態(tài)、情緒變化從整體把握事件脈絡。劉伯承:微笑—平靜—一聲不吭—一笑。沃克醫(yī)生:冷冷—驚疑—柔和—教訓—怔住—失聲—慈祥。自始至終,劉伯承都保持著微笑與平靜,他有著驚人的毅力與頑強的意志,堪稱“軍神”。沃克醫(yī)生由開始的“冷冷”,到最后由衷地贊賞、敬佩劉伯承。另一方面:從每個細節(jié)體會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抓住如:“病人一聲不吭……居然被抓破了”說明手術過程對病人來說是痛苦的,而他卻一直堅持著,反映出病人的鋼鐵意志?闯鰟⒉惺恰颁摪濉,是“軍神”。
*指導學生朗讀本課時,要注意兩點:一是人物對話。本課人物對話語言簡單,但朗讀時要把握好語調。劉伯承的話可用舒坦、平靜的語氣來讀,以示作為軍人的劉伯承的鎮(zhèn)定、沉著、堅毅。而朗讀沃克醫(yī)生的話要結合他神態(tài)、情緒的變化加以靈活處理:開始他的話用疑惑的語氣讀;手術時他對病人說:“你挺不住可以哼叫”,用關切的語氣讀;手術后,他的話用充滿敬佩的語氣讀,以示對劉伯承的贊揚。二是課文中描寫沃克神態(tài)、情緒變化的句子,要結合生活實際中的經驗,引導學生讀出句子所表達的情感。
*識字寫字教學:“診”“審”等字是翹舌音,要讀準!皶灐弊x作“”不讀“”。注意“匪”字的筆順:。
*課后第一題,教師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抓住重點段和重點詞語,深入理解。
*第二題,抓住描寫劉伯承語言、動作的語句,通過讀,感受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并產生由衷的深深敬意。
*第三題,積累詞語,運用詞語。
教學設計參考
一、導入
1. 填空:課文中的“軍神”是指( ),這是( )對他的敬稱。
2. 自讀課文,勾出生字,讀一讀。
3. 檢查生字學習情況,重點是“診”、“齡”字的讀音和“齡”、“匪”的筆順筆畫。
二、抓中心句,把握全文
1. 沃克醫(yī)生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呢?你知道沃克醫(yī)生當時是怎么想的?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小組交流、討論。
2. 全班交流。
三、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導學課文
1. 導學求醫(yī)部分。
(1)指名朗讀這一部分。
(2)沃克醫(yī)生開始是怎樣識別出劉伯承是軍人的?
(3)劉伯承的“鎮(zhèn)定”是從哪幾個地方反映出來的?
(4)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
2. 導學手術前部分。
(1)讀讀、想想、議議。劉伯承為什么不肯用麻醉劑?
(2)聯(lián)系課前搜集的關于劉伯承的資料猜想:劉伯承為什么擔心損壞腦神經?說說你的理由。
(3)不用麻醉劑意味著什么?
(4)劉伯承能忍受這種難以忍受的疼痛嗎?課文是怎樣反映出來的?
(5)有感情地朗讀,根據(jù)提示讀出堅定的語氣。
3. 導學手術中部分。
(1)自由讀課文,用不同的符號畫出手術中劉伯承、沃克表現(xiàn)的詞句,想想這些詞句各起什么作用。
(2)課堂交流。
(3)聯(lián)系自己生病的經歷,說說劉伯承忍受的是怎樣的痛苦。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從中感悟劉伯承的“軍神”形象。
(5)小結。
4. 導學手術后部分。
(1)快速默讀課文。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手術結束了……你是軍神!”
(3)震驚的沃克先生心中會怎么想?
(4)根據(jù)提示語自由朗讀,注意根據(jù)提示,揣摩語意,突出“軍神”形象。
(5)指導分角色朗讀這一段。
四、總結歸納,升華情感
1. 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感人的故事。
2. 劉伯承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軍神”,面對這位“軍神”,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3. 完成課后第3題。
參考資料
☆背景故事
1916年,24歲的劉伯承參加了蔡鍔討袁護國運動。在一次戰(zhàn)斗中,敵人的炮火、子彈瘋狂地轟射過來,為了救一位戰(zhàn)士,劉伯承猛撲過去,敵人的一顆飛彈射中了他,從右太陽穴鉆入,又從右眼眶飛出。劉伯承當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當他蘇醒過來,用手摸摸傷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塊,在那血塊中,他又摸到了一個圓球,。垦壑!原來他的右眼被打壞,眼珠掉出了眼窩!為了讓戰(zhàn)士們安心作戰(zhàn),他一狠心抓起了身邊的一把大刀,把牽連著那已掉出的眼珠的經絡割斷,緊緊地攥住那顆眼珠,又昏了過去!
☆劉伯承簡介
從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戰(zhàn)爭起,劉伯承就威名遠揚。他以一個舊軍隊名將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贊譽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劉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重慶開縣農村。因父親是個務農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劉伯承從小就被督促讀書練字,后靠族親資助入縣城高等小學堂。15歲時父亡家貧,劉伯承回家務農,還到鎮(zhèn)上賣字。1912年,他在重慶考入軍政府將校學堂,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川軍當司務長、排長,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戰(zhàn)火中職務不斷提升。在豐都戰(zhàn)斗中,一顆子彈從他的右太陽穴鉆入,又從右眼飛出。德醫(yī)診所為他施手術共割72刀,他以當年關公刮骨之氣概忍受。那個傲慢的日耳曼軍醫(yī)手術后稱贊他是“軍神”。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時,劉伯承任統(tǒng)轄全軍的參謀團參謀長,從而成為中國共產黨建軍史上第一位總參謀長。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失敗后,劉伯承轉赴蘇聯(lián),先入高級步兵學校,后又入最高軍事學府伏龍芝軍事學院。1930年回國后到上海,劉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為軍委參謀長,黨內領導還將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孫子。劉伯承從蘇聯(lián)回國后,組織左權、葉劍英等人一起翻譯帶回的各種條令,同時為中國紅軍確定內部的稱呼。他在舊軍隊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級森嚴和對勤務人員的歧視。于是,他確定紅軍中的“司令”前面要加一個“員”,將舊稱呼“護兵”改稱“警衛(wèi)員”,將“伙夫”改稱“炊事員”……這種稱謂沿用到今天。自古猛將往往出自伍卒。劉伯承軍校畢業(yè)后當排長打第一仗,見對方是烏合之眾的土匪,就下令沖鋒,并帶頭猛撲上去。上司表揚其勇敢,他卻自認“有勇無謀,沒有打好”。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總結。南昌起義失利后,他到了蘇聯(lián),馬上總結出四項弱點和八條行動錯誤?箲(zhàn)開始后,劉伯承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率部挺進太行山。面對狡猾又兇悍的日軍,劉伯承注意勘察戰(zhàn)場設巧計。神頭嶺伏擊戰(zhàn)前,司令部按地圖先是確定在嶺上埋伏,打嶺下公路上通過之敵。劉伯承親自去看地形,發(fā)現(xiàn)公路實際是在嶺上,連說:“粗枝大葉可要害死人。 彼皶r改變了設伏方案,一戰(zhàn)殲滅了鬼子1 000多人。劉伯承也注意學習日軍的長處,百團大戰(zhàn)中關家墑一戰(zhàn)后,他馬上去看敵人陣地,發(fā)現(xiàn)鬼子臨時挖的“貓耳洞”對防炮很有用,便推廣到各部隊。國內盛傳劉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實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長動腦并深入實踐,這也正是革命軍隊一向提倡的勇敢加智慧的結果。解放戰(zhàn)爭中,他與鄧小平一同率軍挺進中原,決戰(zhàn)淮海,進軍大西南,在全國五大戰(zhàn)略區(qū)中擔負了打苦仗的重任。劉伯承不愿人稱他為軍事家。當蘇聯(lián)軍事百科全書要稱他為“軍事家”時,被他改為“革命軍人”。1950年,中央軍委決定籌建陸軍大學時,有人認為圓明園遺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劉伯承卻認為這里有文化遺跡,軍隊不應占用,最后選擇了南京國民黨中央軍校的舊址。1951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軍事學院。在劉伯承50歲誕辰時,鄧小平曾撰文這樣寫過他的特點:假如有人問伯承同志有無缺點呢?我想只有一個,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讀書之外,沒有一點娛樂生活。他沒有煙酒等不良嗜好,他不會下棋、打球,閑時只有散散步、談談天。
(祝升、羅萍、肖尤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