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實驗小學 鐘 靜
【現(xiàn)象】
一位學生朗讀《鄧小平爺爺植樹》第二自然段。讀完后,老師真誠地詢問:對他的朗讀,大家有什么意見?學生紛紛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的說,他把“春風拂面”的念成了“春風‘fó’面”,把“仍不肯休息”念成了“‘rēn’不肯休息”;有的說,他讀得沒有感情;有的說,他讀的時候,疙疙瘩瘩的……教師聽了,頻頻點頭,說:“同學們聽得多認真!我們要改正這些錯誤,好好地把它讀一讀,好不好?”
在其后的教學中,教師每請一位學生朗讀后,均有不少學生紛紛起立述說該學生朗讀的“錯誤”,鮮有對同學的朗讀表示肯定的;每一位朗讀者都是興致勃勃地起立讀書,垂頭喪氣地坐下退場。
【探因】
教學行為的目標設計和運用過于單純化和機械化,造成了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作為朗讀的終極目的。其實質(zhì),是教學過程局限于知識層面的功利性價值追求。
【重構(gòu)】
新課堂教學是一個“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綜合推進的整合過程。
引導學生評價朗讀,能否超越單純技巧方面的考慮,而轉(zhuǎn)向于讀的情感體驗,側(cè)重于讀的意蘊欣賞?“讀正確”固然是評價學生“讀”的重要內(nèi)容,但我們也不應忘掉: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朗讀的處理更是學生獨具個性品質(zhì)的學習行為。讀得如何,與其說可以允許他人品頭論足朗讀者的“水平”,倒不如認為更應該是一個需要自我品味“內(nèi)涵”的過程!“讀”,作為體驗和理解、感悟和熏陶的整合過程,既需要集體交流的相互評價和指導,也需要個體獨立的自我反省和領(lǐng)悟。
值得注意的是:朗讀的交流要積極引導學生多發(fā)現(xiàn)彼此的長處和優(yōu)點,要多關(guān)注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滿足。學生朗讀結(jié)束后,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說說:聽了同學的朗讀,你覺得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么、你覺得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等等?讓學生在友好發(fā)現(xiàn)彼此長處的學習環(huán)境下共同成長,課堂該是多么的富有親和力!新課堂應是一座相互欣賞和肯定的歡樂殿堂,而不是一個互相挑刺和指責的角斗地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