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秀成實驗小學 劉 韌
【單元內(nèi)容】
本組教材的內(nèi)容包括導語、《古詩兩首》、《雷雨》、《最大的“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四篇課文和語文園地五。認識37個生字(課文中27個,語文園地中10個),書寫45個漢字。
【單元主題】
這一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以“熱愛自然,了解自然”為主題而選編的。其實我們在前三冊的課文中也有學過和“自然”這個主題有關(guān)的課文,如《春雨的色彩》、《四個太陽》等課文。不同是以前所學的課文,雖然本身也蘊藏著“親近自然,了解自然”這個主題,可是同時又需要表達另外的主題,在我們課文的按排中也被歸屬于另一個主題的范籌,像《春雨的色彩》當時編者的主要目的也許就是讓學生通過感受春雨的不同色彩,從而去感受五彩繽紛的春天,想象春天,贊美春天。而《四個太陽》當時是被按排在“愛動腦筋”這個主題單元里的。所以集中的以“熱愛自然,了解自然”為主題的單元還是第一次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單元的導語: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許多樂趣,發(fā)現(xiàn)許多秘密。應該說這里的“熱愛自然,了解自然”是建立在以前所學的一些分散的有關(guān)于自然的課文之上的,也可以說是一個主題整合的學習。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學的知識和學習體會展開進一步的學習,使學生在平時對大自然的了解和接觸的基礎(chǔ)上,去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聆聽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思考的問題】
這一單元的課文相對來說也是比較理性,比較直白的,它的語言不像《找春天》《筍芽兒》那樣的優(yōu)美,也不像《丑小鴨》《揠苗助長》這樣充滿童話寓言色彩。本單元的課文的語言很樸實,敘事性較強,其中《最大的“書”》一文主要以人物的動作和對話貫穿以整篇課文,這樣的課文孩子們讀上去難度應該不是很大,比較容易讀懂。但是這樣的課文也存在著一個讓我們思考的問題,那就是怎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直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怎樣讓他們學這樣常識性較強的課文也學得很有趣,很興奮呢?
一、巧妙引題,激發(fā)想學的興趣
讓我們來看一個案例:《雷雨》
師:(出示“雨”)認識這個字的同學請站起來。
生:(全體起立)
師:都認識,那大家一起來讀。
生:yǔ
師:讀得很準,請坐。誰能用“雨”組詞?
生:(一個接一個組詞)下雨、雨水、雨中、雨露、雷雨。
師:你能把這個詞寫在黑板上嗎?
生:能。(生寫)
師:你的字寫得真漂亮。大家為他鼓掌!下面同學們閉上眼睛,聽一段與雨有關(guān)的錄音,看誰聽的最認真,并能把聽到的講給大家聽。
師:錄音聽完了,誰能告訴大家你聽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了刮風和下雨的聲音。
生:我聽到打雷的聲音。
生:我還聽到了青蛙的叫聲。
師:青蛙什么時候發(fā)出的叫聲?
生:(想了一會)在雨停之后發(fā)出的叫聲。
生:雨停之后我還聽到了知了的叫聲。
師:(面向全體學生)這些聲音你們都聽到了嗎?
生:聽到了。
師:大家聽的真仔細,把錄音中所有的聲音都聽到了,太了不起了!可是,這段錄音缺少題目,你們愿意給它加題目嗎?
生:愿意。
師:那加什么題目合適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同學們商量商量。
師:想好的同學可直接站起來說。
生:我認為這段錄音的題目應是“下雨”。因為這段錄音有下雨的聲音。
生:我認為用“雷雨”。因為錄音中不但有下雨聲還有打雷聲。
生:我也同意用“雷雨”做題目合適。因為下雨有許多種,“雷雨”只是其中的一種,錄音中又打雷又下雨,所以用“雷雨”做題目好。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沒有。
師:那好,(指黑板上的“雷雨”)我們就用“雷雨”做這段錄音的題目。
師:你們見過雷雨嗎?
生:見過。
師:那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都怎樣呢?請同學們再聽一遍錄音,聽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時段的景色,同桌間、小組間可以互相說一說、議一議,喜歡畫畫的同學還可以畫一畫。(教師巡視并參與討論)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老師相信大家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已有所了解。你們知道嗎?有位叔叔親眼目睹了這場雷雨,并把它記錄下來,寫成了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樣寫的嗎?
生:想。
師:好,接下來我們就學習他的文章……
評析:
教學中,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愉快輕松的教學情境。利用卡片、錄音、等手段,通過“組詞語──聽錄音──加題目──說特點”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眼、耳、口、腦”并用。這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去,而且激活了學生思維和想象力,同時又降低了教學難度,為深入學習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二、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提問的機會
很多老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我自己有時也是這樣的,在課堂上喜歡按照自己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流程進行著教學,對于課堂上學生及時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抓住最好的教學契機,往往是到課后才悔恨已晚。其實我們課堂上能聽一聽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他們一點時間來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也許更能調(diào)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感覺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我們也來看一個案例:《望廬山瀑布》
老師用自己很優(yōu)美的語言講述著詩的意思,學生在下面聽得呆呆的,沒什么反應,突然有個孩子舉起了手。
生:香爐是燒香的爐子嗎?
(聽了他的問題,許多同學一改剛才呆滯的表情,紛紛舉起了手,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調(diào)動起來了。)
生:不是,這里的香爐指的是香爐峰。這座山峰的樣子像香爐,所以叫香爐峰。
生: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從課外書上看來的。但是這句詩句的意思我說不太清楚,有誰知道的,能幫幫我嗎?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陽照在香爐峰上,散發(fā)出了紫色的煙。
生:不對,不對,不是紫色的煙,是山頂云霧彌漫,水氣透過陽光,呈現(xiàn)出一片紫色,遠遠看去很美麗。
師:你們互相補充的學習習慣很好,那有誰能來說說后半句詩呢?
生:“遙看瀑布掛前川”,是遠遠地看去,瀑布掛在山的前邊!帮w流直下三千尺”,是水從三千尺高的山峰上流下來!耙墒倾y河落九天”,以為是銀河從高天上落下來了。
師:能講下來很好,誰還有什么意見嗎?
生:我給它補充一點,“川”是河的意思,應該說是掛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個疑問,山真的有“三千尺”嗎?
生:我想這里應該是說山很高吧。
這個案例中,教師一開始用自己很美的語言來講詩的意思,但學生根本沒什么反映,也許教師用的這些詞句,在學生聽來還不是很聽得懂在講些什么,這時學生的思維是遲鈍的,那么如何適時給我們的課堂注入點興奮劑呢?上面的這個老師就很能抓住學生的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了學生,在接下來的精彩爭論和互相補充中,課文就自然而然學到位了,而且學生學得很快樂。
【每一課的教學建議】
1、《古詩兩首》:
《望廬山瀑布》可以由畫入詩,先讓欣賞課文的插圖,感受陽光下的廬山云霧繚烙,飛瀑直下的壯美景色。然后再讓學生讀讀詩,把相應的詩句寫到圖上相應的位置上。
《絕句》可以由詩入畫。在讀詩歌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想想如果要你來給詩歌配一幅插圖,你會怎么畫?畫些什么內(nèi)容?于是學生可以根據(jù)詩歌呈現(xiàn)出來的意思,發(fā)揮自己的想像來畫圖,在畫圖的過程中同時又是對古詩內(nèi)涵的再一次提升。從畫中也可能知道學生有沒有真正明白古詩所要表達的意境。
2、《雷雨》:
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為了不雷同,我對每段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賞美文的方法“讓孩子說說哪些景色寫得好,為什么?”,雷雨中則用“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考考大家?學生提出問題有:
為什么用3個“嘩”?該怎么讀這3個“嘩”?
為什么“往窗外看去,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兩個“漸漸地”說明了什么?
雷雨后用畫畫的形式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⑴小組合作讀一讀,畫一畫文中的景色。
⑵展示自己的畫。
⑶美讀這一段。
3、《最大的“書”》: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在地質(zhì)勘探隊員的眼中,巖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雙的“書”里。本文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因此,建議把朗讀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上,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朗讀的形式,如自由讀,指名讀,同桌讀,分角色讀,四人組全作讀,表演讀等。關(guān)于本課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必作過細的講解,只要引發(fā)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產(chǎn)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如果學生們有興趣,可以在班級里開展“奇石博覽會”,讓他們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激發(fā)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
4、《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們介紹了大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xiàn)象。這首詩歌易讀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并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xiàn)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這次課改要求加大閱讀量,課文中的內(nèi)容學生可能已經(jīng)在課外閱讀中接觸過,所以,教學時不必太過強調(diào)課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應把重點放在能“引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課外知識”上。在這一前提下,本課教學試將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機會交給學生,用他們對知識的探索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讓他們在疑惑中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閱讀中了解自然現(xiàn)象,在尋找中感受自然科學帶來的樂趣。充分給他們探索、發(fā)現(xiàn)的機會,達到學科間的融合,并留下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們展現(xiàn)和交流自己的課外知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