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永豐鎮(zhèn)北門小學俞振東】
〖閱讀教學中的“讀題”教學〗
所謂讀題教學就是教師在進行課文內(nèi)容教學之前,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題目進行反復的朗讀和感悟,從各個角度對題目進行審視,從題目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
我在教《爬天都峰》一文時,先引導學生朗讀題目,接著叫學生用“峰”字組詞,很快組出了“山峰、高峰、峰頂”,我又問“天都峰”是什么意思?可以與“爬”連起來想。學生討論后很快就知道這是一座山峰的名字,我接著說:“誰能表演一下‘爬’的動作?”幾個同學表演后,我再一次叫學生讀題目,并提出這一次要讀出天都峰的高,該怎么讀?先叫學生自讀,再分別叫同學讀,通過比較、糾正,學生把“爬”字讀得既重又慢,并且與“天都峰”三字頓開,終于讀出了感情,體會到了慢慢向上爬的艱難,領(lǐng)悟到文章主要是寫“爬”。我又讓學生根據(jù)題目的重點詞提出一些問題:比如“爬天都峰”是句完整的話嗎?學生又積極地講座起來,二三分鐘后,學生提出了一連串問題:“誰爬天都峰?什么時候爬天都峰?天都峰在哪里?天都峰高不高?天都峰能爬上去嗎?為什么能爬上去?”這些問題正是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要掌握的問題。
〖“讀題”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基礎(chǔ)〗
新的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要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讓學生充分地在閱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如果不利用讀題教深究個基礎(chǔ)環(huán)節(jié)去培養(yǎng)學生自讀文章的能力,一下子放手讓學生自主地進行語文的閱讀實踐活動,學生真的無從下手。
我教《爬天都峰》一文,假如沒有進行讀題教學,沒有讓學生提出一連串問題,學生又沒有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課文,就避免不了要進行繁瑣的分析和機械的練習,學生就不可能從文章中“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和“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以及他們的對話,通地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越溪中心小學伊林珍】
〖課內(nèi)詞語的優(yōu)化積累〗
讓學生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詞語,記住它們的音形義,是十分必要的,但若僅止于此,未必能使學生準確而靈活地運用并內(nèi)化為語文能力。積累詞語只有連同詞語的形象感、色彩感、分寸感等等一同積淀于腦中,學生日后方能靈活運用,并逐漸內(nèi)化為語文能力。因而引導學生積累詞語時,既要注重量的增加,又要注重質(zhì)的優(yōu)化。
如教《爬天都峰》,可這樣進行:上課開始,板書:“天都峰”,簡介天都峰后,讓學生說出從山下到頂峰可用哪些動詞(上、登、攀、爬……)。然后在橫線上填上“爬”字,問:“爬”與其他動詞有何不同?讓學生辨析后,再提問:這里為何要用“爬”?怎樣“爬”?“爬”的結(jié)果如何?以這些問題為導向,因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如此引導辨析,融積累詞語、設(shè)置懸念、定向?qū)ёx為一體,可謂一石多鳥,事半功倍。
【福建省福州市福師二附小何捷】
〖給初學寫作的孩子一輛“學步車”〗
要求孩子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回憶出與之相關(guān)的經(jīng)歷,并將此經(jīng)歷寫成文章,在文章中特別強調(diào)使用課文中出現(xiàn)的好詞好句,甚至鼓勵整段的引用。
如教完《爬天都峰》后,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登山的經(jīng)歷,要求改成《爬……》。允許并且鼓勵他們模仿課文的寫法,摘抄課文中對山峰高、陡的描寫到自己的文章中。模仿是學習活動中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北京市西城區(qū)東栓小學曹枚蘭】
〖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感,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構(gòu)建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開放形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好參與教學的舞臺,不斷激發(fā)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和空間。提倡和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和主動探索的表現(xiàn),給以積極評價,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使他們有創(chuàng)新的體會。這樣學生才會更積極主動的學習。促使他們愛學,樂學。時時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其次,要多鼓勵取得較好成績的同學,同時也要抓住后進生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常從補充閱讀材料中選一些文字優(yōu)美的文章進行范讀,創(chuàng)設(shè)閱讀情境。我一讀完課文,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打開書本閱讀。過了一段時間,我就讓學生輪流當“小老師”范讀。有的同學讀對話栩栩如生;有的同學背古詩抑揚頓挫;有的同學讀散文聲情并茂;另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shè)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等多器官參與教學活動情景,如把課文改編成課文劇來演。平時讀書并不太好的同學卻把課文劇中的角色演的活靈活現(xiàn)。
如三年級課文《爬天都峰》其中有一句描寫黃山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教學時,我設(shè)計了讓學生觀看天都峰錄象,朗讀語句后,啟發(fā)學生:假如你正在天都峰腳下會怎樣呢?讓每個學生站起來,昂頭望望直插云天的山峰,會發(fā)出怎樣的感慨呢?學生情不自禁的“啊”了一聲,“啊”的那么真切。由于學生眼動,口動,腳動,心動,是多器官參與的,他們猶如身臨其境,語感頓生,課堂效果甚佳。更有效的刺激和督促學生愛學,樂學。
【重慶市涪陵區(qū)百勝鎮(zhèn)河岸小學郭廷燕】
〖學生在讀中學會理解〗
在今天的語文課中,我講了一篇課文《爬天都峰》,在課前學生進行了預習,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課上,我首先從題目入手,我問:“為什么要以說成是爬呢?”同學們就說我們?nèi)プx課本可以知道答案了。不一會,一個學生說:“老師,我從課文的第二段找到了答案。”于是,我就讓學生一起讀第二段,并提出了一個問題,讀完后誰會知道天都峰的特點就理解了這一段。于是,孩子們就去讀書了。一開始,孩子們讀完一遍后沒有找到答案,我就讓他們再讀。他們剛讀完,就有一些孩子舉起了手。一個說:“天都峰有兩個特點:高和陡!蔽易尯⒆觽冊僮x,說說哪些句子寫的是高和陡。就這樣,我讓孩子們在邊讀邊想中就把本段課文給理解了。在本節(jié)課中我利用不同的問題引導,使學生在讀中找到答案而理解了課文,在讀中知道了天都峰的特點,從而了解了題目中的“爬”字,讓孩子們知道了登天都峰的艱難。同時,在成功的喜悅中提高了他們的興趣。通過這次讀中的理解課文,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孩子們邊讀邊思考的習慣。
【山西省長治市五一路小學琚瑞芳】
〖良好的課堂氣氛是教學成功的先決條件〗
新課程、新課標、新理念的感召力,使每一位教書育人者不得不踏上新的中國,邁開嶄新的、快速的步伐跨入新的教育發(fā)展行列,迅速更新自己的理念。作為一線教育工作的我,更是不敢懈怠地學習業(yè)務理論知識,實踐中不斷地嘗試,同時又汲取了許多特級教師的教學藝術(shù),正在慢慢地革除“死氣沉沉”的教學。嘗試中我最大的體會是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教學氣氛,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課堂氣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好好地鉆研大綱,吃透教材,收集資料。這還不夠,更主要的是斟酌好如何建立良好的課堂氣氛的具體方法和措施,充分地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態(tài)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設(shè)計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次訓練,每一個提問,估計準學生可能出的種種反應和可能投入的熱情,這其實就要求老師在課前要進行角色轉(zhuǎn)換地備課,將教材、學生、老師融為一體。
學生在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當然主動參與性就提高了。如:在教學《爬天都峰》一文時,讓學生演一演,邊演邊想象小姑娘和老爺爺各自想什么,評比哪些同學演得真切?學生的參與性很高,在互評互議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武中心小學謝洪偉】
〖讀中明理〗
“文以載道”利用課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zhì)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用任務,F(xiàn)在入選的課文文質(zhì)兼美,不少篇章出自名家之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zhì)教育的好教材。但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也不能是成人化的說教。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只能是“滲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讀中明理,記憶深刻。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學生細細揣摩,反復品味,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理解,自己領(lǐng)會其中哲理,終身收益。
如《爬天都峰》一課,僅讓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人物的形象還不夠,還要注重學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意志和團結(jié)互助、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到:老爺爺和小妹妹互相受到了對方的鼓舞,他們才有勇氣爬天都峰;正是因為團結(jié)互助,奮力攀登才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爬上了險峻的天都峰,欣賞到了絕壁風光。這樣,學生在知文意后又明其理,書才讀到了位。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南定小學王瀟瀟】
〖動中有靜,在靜思中揣摩品味〗
《爬天都峰》一文,天都峰的險峻峭拔在第二自然段中表現(xiàn)得特別好,情景交融。抓住特點具體描寫,是豐富學生語言的很好素材。精讀本段時,教師適時“布白”,引導學生在“靜靜地”默讀中用筆勾畫出表現(xiàn)天都峰高和險的句子,如: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然后,讓學生在反復自由地“動態(tài)”朗讀中,讀出自己的感受,進一步感知天都峰的險峻。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