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市浣江小學 蔡 煜
一次,在學習《太陽》一課時,我請一位同學讀了第三自然段:“太陽會發(fā)光,會發(fā)熱,是個大火球。太陽的溫度很高,表面溫度有6000℃,就是鋼鐵碰到它,也會變成氣體;中心溫度估計是表面溫度的2500倍。”,讀完后我請同學們思考,課文介紹太陽“熱”的特點時,運用了哪些方法進行具體的說明。在前面兩個自然段學習的基礎上,這個問題簡直太簡單了。同學們紛紛舉起了手,“表面溫度有6000℃,2500倍這里用了舉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边@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及時進行了肯定。
課堂正在這樣順利地進行著,正當我想轉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時,輕輕地傳來了一個異樣的聲音:“溫度那么高,他(指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語氣懷疑中有一絲不服氣。我一看,這個同學叫吳佳超,上學期剛剛轉入我班的,雖然成績不怎么樣,但上課很專心,肯動腦筋,發(fā)言也非常積極。他的懷疑很有道理,確實,這么高的溫度,連鋼鐵碰到了都會變成氣體,怎么測量?這說明吳佳超同學非常理解這句話,這個疑惑是他積極思考的結果。也說明他敢于對課本提出疑問,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學習品質(zhì)啊,但他提這個疑問時聲音很輕,說明他不怎么自信。我如果聽之任之的話,會大大挫傷吳佳超的自信心,打擊這種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產(chǎn)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墒牵@個問題我也不能解答,在備課時根本沒有想到。算了,先不予理睬,這不就是“冷處理”嗎?可又轉念一想,這不是吳佳超同學需要知道的問題嗎?而且憑我的經(jīng)驗,這也是其他同學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我總不能對學生的需要置之不理吧。怎么辦呢?對了,何不把這個問題拋給同學呢?說不定同學當中有人能解答,他們的知識比我豐富,即使沒有同學能回答,也可以讓他們推測一下,可能會用什么方法的,先讓他們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討論。于是我問:“剛才吳佳超同學的問題有同學能回答嗎?就是‘太陽的溫度這么高,人們怎么測量啊?’”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都饒有興致地互相小聲嘀咕起來了,看來這確實是其他同學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幸虧把它拋出來了!班級中有很多同學對這類問題有興趣,尤其是陳溯,對這種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他總是能說上幾句。只見他“呼“地站起來說:“肯定是用先進的儀器測量的唄”“鋼鐵碰到他都會變成氣體,儀器怎么碰到它啊?”不知是誰,反問了一句。陳溯不甘示弱:“用儀器就不一定要碰到太陽了呀”這句話激發(fā)了另外一個同學的思維:“可能是用衛(wèi)星測量的”……
才爭論了不到兩分鐘,就又有一個叫韓秋楓女同學站起來了,她非常認真地說:“老師,老師,你看,這里是‘中心溫度估計是表面溫度的2500倍’,是‘估計’,就不是真的2500倍!彼秊樗陌l(fā)現(xiàn)激動著,我也為她的發(fā)現(xiàn)激動著,因為剛才本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在“估計”兩字上做文章了,我是這樣預設的:
1、出示“中心溫度是表面溫度的2500倍”和“中心溫度估計是表面面溫度的2500倍”;
2、讀一讀,意思有什么不一樣;
3、“估計”是什么意思?
4、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性。
現(xiàn)在居然在同學們的爭論中引出了這個“估計”,難道我不該為我學生的發(fā)現(xiàn)激動嗎,不該為他們感到自豪嗎?當時,我簡直感到了一種幸福,急不可耐地問:“是啊,其他同學看到了嗎?估計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同學們也被韓秋楓的發(fā)現(xiàn)鎮(zhèn)住了,停止了爭論,都低下頭去找“估計”,然后很快就又有很多只手舉起來了。啊,在我看來,這是多么和諧而又美麗的一種情景,真是“無心插柳成蔭”。≌斘以跒橥瑢W們自己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這個問題而沾沾自喜時,還是那個吳佳超站起來了,他說:“老師,表面溫度下面沒有用估計,就是說‘有6000℃!庇辛说谝淮蔚慕(jīng)歷,這次他再也不是小聲地自言自語了,自信中似乎還夾著一絲自豪!笆前,是啊,沒有估計,說明太陽的表面溫度就是6000℃,怎么測出來的呀?”很多同學附和著他,又回到剛才這個問題了。這時,我及時進行了剎車:“同學們真肯動腦筋,看書看得出問題,這一點蔡老師要向你們學習,但這個問題蔡老師也無法解答,讓我們一起去找找資料怎么樣?”同學們情緒非常高漲,大聲回答:“好!”
這堂課在同學們有力的叫好聲中結束了;氐睫k公室以后,我立即在網(wǎng)上查找了有關的資料,知道了太陽的表面溫度經(jīng)過測量確實是6000℃。第二天一早,我走進教室,許多同學也都急著向我匯報他們查到的一些資料。
【我的思考】
“太陽的溫度是怎么測量出來的?”這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留給了我深深的思考:
我們的教學到底是為誰服務呢?“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是我們教育的核心。作為教師,教學中不是為教案負責,而是要時時處處為每一個學生著想。這節(jié)課雖然由于吳佳超同學那一句輕輕的疑問而沒有完成預設的任務,但是,課堂中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強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探究的熱情,使它們能主動、有效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我們的收獲并不!
那么我們在課堂中如何真正做到“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呢?通過這堂課,我想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尊重學生的每一個想法:
我們總會碰到不同的學生,有的學生喜歡刨根問底,有的學生常有另類的想法,這些問題和想法都會讓教師有些措手不及。但是只要他們的問題和想法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的,我們就應該尊重學生,積極引導,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體驗,并把握時機合理調(diào)控學生的情緒和討論進程,適時提示、點撥、答疑,誘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常此以往,學生才會敢問敢想,有利于他們的發(fā)展。學生在學習是有問題的,那么為什么要扼殺他們的積極性呢?為什么不能以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活動呢?
第二,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
知識浩瀚無窮,老師不可能成為百科全書,老師也不可能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要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學習課文。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nèi)ヌ,問題讓他們?nèi)プh,答案讓他們?nèi)マq,結論讓他們?nèi)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并通過我們的引導使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寶貴的學習經(jīng)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查閱信息、處理積累信息的能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也借此初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
第三,教學設計動態(tài)變化:
我們的教學不是為教案服務,而是為學生服務。所以教學設計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從學生需要什么,喜歡怎么學的角度,采用恰當?shù)慕虒W策略,來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目標,能隨機作出相識應的調(diào)整。這樣,才會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促成學生全面發(fā)展。
〖附〗
問題:太陽的表面溫度是怎樣測出來的?
解答:我們不能拿溫度計到太陽上去,那怎么量太陽的溫度呢?我們直接接觸到的是太陽光,通過太陽光就可了解太陽的溫度。將一個直徑1米的凹面鏡對著太陽,逐漸調(diào)整焦點,當?shù)玫搅艘粋小硬幣大小的太陽像時,把一片金屬放在焦點上,金屬片立即彎曲熔化了。測定焦點上的溫度是3500攝氏度。因此,太陽上的溫度絕不會低于3500攝氏度。
人們又通過對溫度和光的辯證關系的分析,也逐漸地掌握了太陽的溫度。太陽溫度可以根據(jù)它的顏色估計出來,平時看到的是金黃色的,考慮到地球大氣層的吸收,太陽顏色就與6000攝氏度的溫度相對應。另外,通過測量太陽的總輻量、光譜分析和射電技術等方法,也能證明太陽上的溫度是6000攝氏度。當然,這是太陽的表面溫度(也就是說,是我們?nèi)庋鬯姷奶柟馇驅(qū)拥臏囟龋。至于太陽中心的的溫度,?jù)推算,大約有2000萬攝氏度。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