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中心小學 歐陽蔚君
國慶節(jié)前夕,我執(zhí)教了自支教以來的第一堂教研公開課,題目是《落花生》。在上這堂課之前,我通過很多渠道查閱了資料,還請教了我以前的語文老師方岳環(huán)老師,斟酌了很長時間,才把內(nèi)容定位在“吃花生、談花生”這一環(huán)節(jié)。
《落花生》它是一篇現(xiàn)代優(yōu)秀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許地山小時候所受的家教。在定位教學目標時,我考慮了很多。一方面,教學應該讓學生了解落花生“瑟縮地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知道!敝缆浠ㄉ鷱牟蝗ヅ乓约,而是默默地生長,在地下結果。明白炫耀自己是一種自我欲望的滿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卻是十足的貢獻。另一方面,我面對的是單純的農(nóng)村孩子,他們對書本和老師向來是盲目崇拜的,幾乎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不同的見解。從某個角度看,這些學生可以說是一張白紙。第三,這也是一篇現(xiàn)在孩子心目中的“老教材”,落花生精神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時代似乎有過時之嫌。那么,我是否可以不讓學生自主去體驗感受,自主理解,而是一開始就問指向一元、確立中心的問題:這篇文章贊美了花生什么品質(zhì)?并且明確要求學生用確切的語言加以描述,課堂結構就可以按老師自己的構思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會相對比較緊湊,甚至可以上出近乎完美的無問題的課。然而,這只能使語文教學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學生們又學到了什么呢?但如果不這樣上,而要求學生們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不同于他人的理解,萬一學生“走”遠了,怎么辦?我這個支教老師的所謂“示范”課不就上砸了么?可我是一個新時代的語文老師,又怎能只顧自己的利益呢?
于是,我又一頭扎進《新課程》,里面赫然寫著“要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那么,怎么才能讓這篇“沒有新意”的課文深入到學生心坎里,使學生們真正認識作者所說的落花生呢?我想,不妨在評析時賦予落花生以一種主體性,以落花生凸現(xiàn)做人。于是,我把父親所說的這幾句話作為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親話的含義,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會全文思想感情。另外,為了突破本課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lián)系起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尋味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見解,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興趣,實現(xiàn)文本開放,就是我想說的“老教材”中的“新視點”。)
一、精心設計創(chuàng)新思維的情境,鋪墊求異思維的氣氛
因為想到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會被激發(fā)出來”,所以在這節(jié)課剛開始,我就用孫悟空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導入課題,鼓勵學生“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并告訴學生不要盲目迷信老師和書本,要勇于發(fā)現(xiàn)和指出老師和書本的錯誤,這樣學問才能有長進。學生們聽了個個興趣盎然,精神振奮。我趁熱打鐵問學生:“同學們,你們都預習過了《落花生》一課,那你們知道落花生是怎樣結果的嗎?”一名學生答道:“落花生的果實是落花生的花落了,鉆進地里結出來的!蔽医又鴨枺骸澳闶菑哪膬褐赖哪?”該同學回答:“我是聽我奶奶說的!蔽也皇r機地反問:“那么你知道這句話是錯的嗎?”該同學茫然地搖著頭,而下面的同學紛紛交頭接耳,進行著熱烈的討論。面對此情此景,我立即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落花生的植株,同時告訴學生:“落花生的花怎么可能鉆進地里結出果實呢?它的果實實際上是根部發(fā)育長成的,而它的花只是落到地上后給根部以營養(yǎng)!睂W生恍然大悟,意識到今后再也不能迷信書本和權威了,而我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興趣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這節(jié)課質(zhì)疑的環(huán)節(jié)中,在基本具備了求異思維的氣氛之后,我安排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質(zhì)疑問難。比如在學“種花生”部分時,有學生提問:我們付出了勞動,應該收獲,但是文中為什么寫“居然收獲”?我便有意識地讓學生們進行自主探究,告訴他們可以自讀自悟,也可以與他人合作解疑。有學生說:“是因為我家后園是塊荒地!币灿袑W生說:“是因為是我們姐弟幾個種的,我們年齡小,沒有經(jīng)驗!边有學生說:“是因為收獲的時間短,課文中不是說‘沒過幾個月嗎’?”回答得多全面呀!在學“吃花生”部分時,有學生提問:“ 我一家人在一起吃花生或吃吃飯很平常呀,課文里說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為什么呢?”對此,我沒有正面回答,鼓勵學生猜測:“為什么呢?老師也搞不懂,哪位同學能幫幫這位同學?”有學生答:“可能是父親和母親是不住在一塊兒的!边有學生說:“可能是許地山的父親繁忙,平常很難回家!庇钟袑W生說:“可能是許地山的父親在外地工作,只有放假才能回家!鄙踔吝有學生大膽想像:“許地山的父親會不會是搞地下工作的,白天怕被敵人看見,只有晚上才能回家?”我就借機說明當時作者家的情況,并適時介紹作者許地山的父親。
教師如果能抓住求異思維的契機,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質(zhì)疑問難,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就能使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他們自身的潛能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求異思維的火花將不時閃現(xiàn)。
二、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平等、快樂的說話平臺
為了能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我有意識安排學生說話的機會。在談及“父親是不是在批評蘋果和桃子這類植物?那為什么要這么說?”時,學生們議論紛紛,然后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學生說:“突出了花生‘不炫耀自己的好處’的特點,并非說那三種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用處!钡诙麑W生搶著接過話茬:“我認為作者的意思是說花生雖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它默默無聞,不求名利,而且花生對人們有好處!卑嗌弦幻小皶糇印蓖馓柕膶W生說:“有位作家說過,我們這個地球好比一個旅店,而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好比這個旅店里的旅客。如果每個人都從這旅店里帶走些什么,那么這個旅店就會越來越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給這旅店里留些什么,那么這個旅店里就會越來越富有。這不就是說的落花生品格嗎?”對剛才幾名同學的發(fā)言稍作“消化”之后,又有學生舉手了:“老師,我覺得課文中的父親是在向我們姐弟幾個提希望,他其實在說‘孩子們,你們千萬好好學習,一定要有真才實學,有本領,將來才能做一個對別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才!’……”
當討論到“是做一個像蘋果、石榴那樣的人”和“還是做像花生那樣的人”時,有學生說:“要像落花生那樣,做一個不太張揚的人,因為現(xiàn)代社會靠的是實力。”可也有學生持反對意見:“像花生那樣的人躲躲藏藏,不讓人發(fā)覺,發(fā)覺這樣的人,真需要伯樂來識千里馬。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人不也挺好嗎?它們成熟了,高高地站在枝頭上,召喚著人們,既漂亮、神氣,同時又對人們有好處。外表美,心靈又美,何樂而不為呢?”多精彩,多深刻!
在這節(jié)課中,我不急于下結論,不急于把答案給學生,不總是要求學生按自己設計好的思路走,尊重學生的不同觀點和意見,允許學生自由討論和爭鳴,有意識地表揚有獨創(chuàng)見解的學生,目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興趣,形成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求異思維、多向思維的氣氛。讓學生盡情遨游于多主動權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在情境里感知,于求異中領悟,同時享受到無盡的歡樂,這就是我設計這一堂課的一個重要的立足點。我認為,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決定性因素,不是教師講深講透,也不在于教師對學生的練習作過細的指導,而在于讓學生積極思考和獨立分析。
花生,一種極普遍的植物,在那么一塊極普通的閑地里,由普通的父親母親,于普通的故事中產(chǎn)生了一種人生的意義,傳達了一種極高尚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又是那么的通俗,作者許地山真是匠心獨具。如此普通的教材,卻被用了這么多年,難道不是因為其中隱含著這種亙古不變的做人道理么?教材雖老,立意卻可以常新,現(xiàn)在不是也流行“老歌新唱”嗎?只要我們每一個老師有意識地去努力,應時而動,以人為本,一定能找到新視點,而使“老課”出“新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