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一實驗小學 瞿春紅
《再見了,親人》是著名作家巍巍的作品,文章中的志愿軍戰(zhàn)士在3年抗擊美帝侵略,5年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中,與朝鮮人民唇齒相依、患難與共,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作者以“再見了,親人”作為題目,表達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把朝鮮人民看作關系親密,感情深厚的最親近的人。閱讀時,理解這種深情厚誼是學習的重點。
課堂上,同學們讀到“大娘為救志愿軍傷員失去唯一的親人小孫孫”時,一生忽然情緒激動,坐在位置上哽咽著說:“朝鮮人民太偉大了!大娘怎么能丟下自己惟一的親人呢?這對她的小孫孫太不公平了。”
他的聲音不是很響,但我的心卻咯噔了一下,我們一直著力于“志愿軍難忘朝鮮人民深情厚誼”的理解,學生也只注意到朝鮮人民的貢獻,卻恰恰忽略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對朝鮮人民做出的奉獻。作家巍巍的這篇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目的不僅僅在于贊美朝鮮人民的情誼,更有透過這份深情讓我們見識到志愿軍戰(zhàn)士這8年來對朝鮮的幫助和建設。但是,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顯然已經陷入了單向的贊美之中。
果然,立刻有學生站起來補充:“為什么這位志愿軍戰(zhàn)士沒有提出要先救小孫孫呢?”此言一出,全班嘩然,大家都爭著舉手想要發(fā)表個人看法。我示意他們安靜下來:“你們很有自己的見解,我知道接下來的發(fā)言一定會很精彩。別急,讓我們先來讀讀這段文字,看看,當時究竟是什么情況。”一番熱烈的朗讀后,學生們的手又舉了起來:“老師,當時志愿軍戰(zhàn)士受傷了。我想不是他不想先救大娘的小孫孫!
“受傷?他怎么會受傷呢?”我趁熱打鐵,立刻提出新的問題。
“為了保衛(wèi)朝鮮這塊土地,為了保護朝鮮人民的安全!”
“也許正是為了保護大娘一家的安全!”
“老師,我明白了。當大娘看到志愿軍戰(zhàn)士不顧一切地保護他們時,不能不被感動。因此,危機面前,她選擇先救傷員。”
“老師,我也懂了。為什么當志愿軍戰(zhàn)士們離開朝鮮時,朝鮮人民會這樣依依不舍,送了又送。因為這8年中,志愿軍戰(zhàn)士可以為了朝鮮人民放棄自己的生命,朝鮮人民當然也無比感激志愿軍戰(zhàn)士,他們真的建立了比親人還親的感情!
“老師,我也懂了。在當時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會先救傷員的!
“老師,我想,在3年的抗戰(zhàn)中,志愿軍戰(zhàn)士肯定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再不愛惜這些努力保衛(wèi)自己的志愿軍戰(zhàn)士的生命,那還能算是個人么?”
“你說得太好了!正是因為有這樣偉大的志愿軍戰(zhàn)士,才能感動朝鮮人民,共建一份‘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情厚誼。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們也能來到大娘家,我想當時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傷員若清醒,他一定不會贊同大娘先救他;小孫孫若已懂事,他肯定十分贊同他奶奶的決定!大娘呢,她必然是忍著劇痛割舍了小孫孫,搶先背起了傷員。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志愿軍戰(zhàn)士離別時對大娘說的話!”
【反思】
這篇課文不是第一次上了,但因為在教材與其他資料上顯示出的信息是“朝鮮人民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深情厚誼”,因此一直以來都只針對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深情厚誼進行品讀與感悟。這次的課堂卻出現(xiàn)了意外,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將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相比:朝鮮人民可以為了志愿軍戰(zhàn)士犧牲自己唯一的親人而且無怨無悔,可是志愿軍戰(zhàn)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了。為了引導學生走出這一理解誤區(qū),我沒有回避學生的質疑,而是讓學生深入課文,透過課文的表層含義,專著關鍵字詞進行理解。如當學生提出“受傷”一詞時,我立刻抓住不放,讓學生理解受傷的原因,由此來點亮學生的心燈,真正明白“深情厚誼”指的是雙方都付出的感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