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新橋第二小學 陳迎裔
《大瀑布的葬禮》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巴西總統(tǒng)親自為一條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今即將消失的賽特凱達斯達瀑布主持葬禮的故事,涉及到保護生態(tài)平衡,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這一世界性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環(huán)境的深深憂慮。
潘老師的這一堂課,以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去感受瀑布原來的雄偉和如今的枯竭,從而喚起學生對美好環(huán)境的向往,增強環(huán)保意識。
我在今年4月已經聽過一次,由潘老師執(zhí)教的《大瀑布的葬禮》,我感覺這次比上次的課上了一個臺階,整個課堂更加緊湊,語言表達及表情上都有所改善。總體來說,我對這堂課印象較深的幾點如下:
一、讀中感悟,激發(fā)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敝挥袑υ挘攀钦嬲囊龑;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潘老師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教學中,潘老師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
在落實重點段時,潘老師進行了多層設計。通過找句子、談感受、看視頻、品讀等方式,引領學生一次次深入文本,領略到大瀑布的壯觀。調動學生內心深處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激發(fā)其情感。潘老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通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這些實踐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形成。言語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
二、讀寫結合,拓寬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痹陂喿x中吸收的寫作知識可以轉化成表達能力,通過作文實踐又能促進理解能力的發(fā)展。
在我上次聽的那堂課中,潘教師巧用了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在學完整課之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說的話,我覺得那樣做挺好的。而這堂課,潘老師則是通過昔日大瀑布與而今的大瀑布對比之后,出示了這樣的寫話練習:
可是今天,我們再也看不到______,再也看不到______,
見到的是______。
我覺得這樣做也挺好的,為學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臺,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迸發(fā)出學生的情感火花,讓真情在學生筆下流淌。使他們激情澎湃,將對環(huán)境的憂慮、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造成瀑布的人類的控訴,通過自己的言語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樣的平臺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zhí)行者,是一個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她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但是,聽了幾位老師的點評后,我也有同樣的感觸:大瀑布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沖擊,還有聽覺上的感受呀!因此,我們的寫話訓練還可以加上有關聽覺方面的感受。如:我們再也聽不見______。
三、運用多媒體,補充空白
一直在教低年級,知道他們特喜歡多媒體,聽了這堂課后發(fā)現,原來,高年級也適合用多媒體。當文中介紹了賽特凱達斯瀑布而今的情況,向我們展示了比較灰色的一面,而當潘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大瀑布昔日雄偉壯觀的情景時,學生再看看文中如今的大瀑布,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從孩子們的語言中可看出他們發(fā)自內心的要保護環(huán)境、愛護地球的呼喊。這里的多媒體運用得恰到好處,補充了課文空白。
四、巧用對比,幫助理解
對于“一萬立方米”,學生沒有確切的概念,潘老師巧妙地從學生的身邊入手,通過與學校游泳池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大瀑布的氣勢雄偉壯觀。這點,很值得我們借鑒,今后要是碰到難理解的詞,我們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幫助他們理解。
【小小疑惑】
1、當研讀今日“垂!睍r,老師配樂朗讀了第七自然段,學生閉眼想象畫面。當時聽課時,我就想:這里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帶有及其濃烈的中國風,與這篇外國文章會不會不大協(xié)調?是否改用貝蒂·米德勒演唱的《迎風展翅》之類的哀樂來代替會更好呢?但是,我現在又想《二泉映月》旋律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與這篇課文也挺符合的。想想,我自己可能太敏感了。
2、剛開始導入的時候,潘老師在板書完課題后,問:“這個葬禮的名字叫什么?”聽起來好像怪怪的,是否改問:“這是誰的葬禮?”更妥當呢?
3、葬禮本身就是個比較悲傷的詞,但,在這堂課上,沒有明顯得感受到凝重的氣氛,似乎老師在努力營造氣氛,讓學生感受蕭條、悲傷的氛圍,但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太高,激情不夠。
總體來說,這堂課是相當不錯的,潘老師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舞臺,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