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1、契訶夫(1860~1904),俄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語言精練、準確見長,他善于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被認為是19世紀末俄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流派的杰出代表。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以其高度簡潔的抒情藝術(shù)和文短意長的幽默筆法,在俄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據(jù)著無可替代的地位,被譯成一百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是在我國影響最大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魯迅、趙景深、鄭振鐸等許多文學大家都曾翻譯過他的作品。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苦悶》《變色龍》《套中人》《醋栗》等,中篇小說《草原》《跳來跳去的女人》《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六號病房》《一個女人的天地》等,戲劇《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姐妹》《櫻桃園》等。
《凡卡》這篇小說寫于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tǒng)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無數(shù)破產(chǎn)的農(nóng)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幸免。契訶夫在父親的雜貨店里,目睹了父親對小學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學徒的命運。
2、凡卡為何能寫那么長的信?
《凡卡》是19世紀末俄國著名小說家契訶夫?qū)懙囊黄≌f,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時,被編者刪去了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在這篇小說中是補敘,交代了小凡卡在當學徒之前學文化的情況。原文在“爺爺把砍下來的樹拖回老爺家里,大家就動手打扮那棵樹”這一句的后面,還有這樣一段話:“忙得最起勁的是凡卡的好朋友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當初小凡卡的母親彼拉蓋婭還在世,在老爺家里做女仆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常給他糖果吃,閑著沒事便教他念書、寫字、學數(shù)數(shù)兒,從一數(shù)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彼拉蓋婭去世以后,他們就把孤兒凡卡送到仆人的廚房里去跟祖父住在一塊兒,后來又把他從廚房送到莫斯科的鞋匠阿里亞希涅的鋪子里來了……”
凡卡是個聰明的孩子,他九歲前已會念書、寫字,當然也會寫信了。俄語是用拼音文字寫的,小學一二年級就初步掌握了常用語的拼寫,小學畢業(yè)時已不存在識字的困難了。俄語與英語又有些不同,俄語只要掌握了33個字母,就基本上解決了識字、寫字的問題。當然,會寫信,還有個語法的問題,即語言組合的規(guī)律問題。語言組合的規(guī)律,說白了,就是語言的習慣。九歲的凡卡已具備了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說話能力),就完全有能力把想跟爺爺訴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至于信的長短與文化程度的高低是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凡卡心里有吐不完的苦水,他要向爺爺傾訴個夠,自然就會寫出長長的信。我國的一二年級小學生,要寫長長的信,即使都用他自己熟悉的話來寫,也還是做不到的,因為還有好多字不會寫。但如果把不會寫的字統(tǒng)統(tǒng)寫成漢語拼音,那么也能寫出長信來的。由此看來,凡卡寫出那么長的信是可信的、真實的。
另外,這是一篇文學作品,是作者借凡卡的信表達自己的思想。對文學作品的教學,應著重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去把握、理解,不必像學習科學類學科那樣處處“較真”,否則就偏離了這類作品教學的主旨。
3、凡卡為什么有兩個不同的名字?
《凡卡》一課中,開頭介紹人物時寫道:“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而他在給爺爺信的末尾署名是“你的孫子伊凡·茹科夫”。同一個人為什么會有兩個不同的名字呢?
這是因為,俄羅斯人的姓名書寫時,名在前,姓在后,中間用間隔號隔開。“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胺部ā笔恰耙练病钡膼鄯Q,相當于我國小孩名字前加個“阿”字或“小”字,叫成“阿X”或“小X”。這種愛稱一般只限于在親人或親戚之間使用,故凡卡在給爺爺信的末尾署名為“伊凡·茹科夫”。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