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1、強調(diào)整體感知課文:
本課的教學應強調(diào)從整體著眼,使學生獲得一個整體的印象。教學時可以破題導入,以“憶”作統(tǒng)領提出問題:課文寫的是誰的回憶?回憶了誰?回憶了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自主思考,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在學生了解了課文主要內(nèi)容和敘述順序后,可以進一步問學生“你覺得李大釗是個什么樣的人?”,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課文。總之,教學時,避免過早地主觀設定重點段落,造成對課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一,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tǒng)的熏陶感染。怎樣引導呢?要引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找出值得深入體會的句子,如,描寫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與同學討論,加深領會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學本課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李大釗能夠從容面對危險,平和面對親人的悲傷,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首先,要指導學生在課前搜集、查閱資料,了解當時中國的情況,認識軍閥割據(jù)形勢下,李大釗所從事的革命事業(yè)的重要性。其次,引導學生深入交流對重點句“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的理解。
3、引導學生體會按時間順序表達的寫法:
由于課文比較長,要幫助學生理清寫作順序和課文結構,可以把課文主體分成四個部分來學習: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時(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教師在指導時,要有重點,多提統(tǒng)攬全文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例如,李大釗是一位怎樣的革命先驅?他的高尚品格是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課文中最令你感動的是什么?教師不宜逐段講讀課文。
4、引導學生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
“被捕前”“被捕時”兩部分內(nèi)容,均采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例如,父親整理書籍、文件時對我的提問所表現(xiàn)出的含糊、敷衍的態(tài)度與平時的耐心形成對比;面對敵人,“我”的恐懼與父親的沉著、平和形成對比。找出這些對比描寫之后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這樣寫的作用。
5、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開頭和最后三個自然段,找出它們之間內(nèi)容上的聯(lián)系,在充分思考和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到前后照應、首尾連貫寫法的好處:整篇文章顯得非常緊湊,同時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親的被害牢記在心的思想感情。課文還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應的,可讓學生舉出一些例子來說一說,體會一下。如,前面講到“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后面交待“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這樣前后照應,讀者讀了就會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中需強化通過朗讀,再現(xiàn)李大釗烈士的光輝形象,在朗讀中感悟李大釗臨危不懼、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質。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讀基調(diào)應是悲痛的,語速要適中,語氣要低沉些。描寫父親神態(tài)、語言的句子,要讀得堅定有力。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表達了聽到父親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因為課文長,要分段進行朗讀指導,但要避免從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一兩句話練習朗讀,違背朗讀的情境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