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小時候寫文章,家里沒什么桌子,他只能趴在主廳里的供桌上寫。母親問他:“你整天在寫東西,到底是在寫辛酸的還是寫趣味的?”林清玄老實回答說:“辛酸的寫一點,趣味的也寫一點。”母親就說:“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苦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
林清玄坦言自己年輕時有一種寫作習慣,在紙上寫了兩三行覺得不好,刷地揉成一團就丟進垃圾桶。有一次他回家鄉(xiāng),第二天起床,詫異地發(fā)現垃圾桶里的紙全被拉平,還用熨斗燙過,平平整整地放在桌子上。林清玄大吃一驚,這種“無聊”的事一定又是母親做的。母親慢慢地說:“你抬頭看看窗外的龍眼樹。你要知道,你所寫的每一張紙、每一本書,都是用樹木做成的。所以你寫的時候要‘戒慎恐懼’,非常小心地寫你的文章,因為你每寫壞一張紙,就要砍掉一些樹枝。你的書那么暢銷,你每寫一本書,就要砍掉一片森林。如果你寫的文章的價值不能超過窗外的樹木,你就不要寫它了!
林清玄說自己的寫作受豐子愷先生的影響,注意樸素深刻和慈悲的胸懷。但他更重視美好的情境!拔以趯ふ翌}材時非常感性,但在寫作那一刻,變得非常理性和平靜。比如一個農夫種果樹,在種的時候,他滿懷希望與憧憬,看著水果長大,喜樂于形。但等水果成熟以后,摘水果他就會非常理性,他會找完全成熟的拿到市場上賣,而不去想這個水果的形狀真奇怪、真漂亮。經過這樣
一個過程和長時間的醞釀、沉淀,文字就變得比較沉靜。”
樓肇明曾談到林清玄最著名的貢獻是將佛教哲學和美學積極認知的結果轉移到散文創(chuàng)作中去,借助禪宗的頓悟、空靈,闡述人生的價值,開掘生命的意義。
林清玄這樣闡述“人生之美”。他說:
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帶來的美。物質的人生是永不能滿足的。比如你吃東西吃得很好,但科學家的分析是,你只有15厘米的滿足感,即從舌尖到喉嚨。
美的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比如聽動聽的音樂,看美幻的燈光。
美的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要求我們通過努力,去認識生命中一些美好的部分。要告訴自己:“快樂地活在當下”和“盡心就是完美”。
林清玄曾說過“愛和美可以減輕許多人生的負擔”。
林清玄還這樣告訴我們“愛的試驗”:回到家,當看到你的愛人的時候,用一種充滿愛的感動把她抱起來,轉一圈。然后你再去找一個50公斤重的大石頭,哇,你會發(fā)現這石頭好重,比愛人要重好幾倍──為什么,那是因為你對石頭沒有感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