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市實驗小學 孟 靜
一、誦讀課文內(nèi)容
1、自主閱讀,憑借積累整體感知:
學生獨立地讀整篇,憑借自己已具備的閱讀積累在初讀中了解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如“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一類句子,學生憑著對四季事物變化的了解,讀后即知其義。在整體感知中讓學生動筆記一記,哪些句子自己已讀懂了,哪些句子略有體會,哪些句子理解有困難。
2、合作研討,初釋理解困惑:
對于意思難于理解的句子,可通過師生、生生合作,采用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深究、翻查有關資料及工具書等方式逐一求得理解。如“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河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一句。在合作中,可首先聯(lián)系上句理解“一滴水”,是指已逝去的“八千多日子”;再聯(lián)系上下文中關于日子“逝去如飛”的描述,把握住“時間的流里”即匆匆逝去的時光;然后,把句子放在文章里再讀,從兩個“沒有”中便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利用形象的比喻表現(xiàn)了日子“溜去”的特點是不知不覺,無影無聲。
3、提示弓慢,概括梳理全文脈絡:
待掃清詞句理解困惑通曉全文內(nèi)容后,及時引導學生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梳理全文脈絡。首先,概括出作者是圍繞日子來去匆匆這一中心來寫的;然后,梳理寫了幾層、幾段,各層、段分別寫了什么?如依據(jù)自然段梳理,按前后順序可整理為:提出“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日子“溜去”的特點→日子來去“匆匆”的表現(xiàn)→“我”不甘心日子匆匆而過→深思日子“為什么→去不復返”。通過梳理不僅分清了內(nèi)容的主次、詳略,而且更明確地把握了各層、段的內(nèi)容要點,實現(xiàn)了“讀通”。
二、體驗作者情感
本文作者在敘述中語氣多變,思想含蓄,情感起伏跌宕,朗讀中要求學生把心沉到課文的字里行間中去,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吟誦,細細咀嚼,用心品味,與作者在感受上產(chǎn)生共鳴。建議采用分類指導的方法。
1、抓重點句,體會語氣:
如朗讀第一自然段時,抓住其中的四個問句,四句四種語氣,四句四種讀法。讓學生自己邊讀邊琢磨句與句之間的變化,體會句與句之間的區(qū)別。在把握問的語氣中,感觸到作者面對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現(xiàn)實,對比燕子的“再來”,楊柳的“再青”,桃花的“再開”,反躬自問的急切心情。
2、感受真實,品位隱情:
如朗讀第三自然段時,突出作者對一日匆匆來去的描述,細細感受“洗手的時候”、“吃飯時候”、“默默時”、“伸出手遮挽時”、“天黑時”等這些特定的時間里,“匆匆”分別有著哪些具體的表現(xiàn),作者如何“嘆息”。在朗讀中感受人人都經(jīng)歷的真實中,感觸到作者清楚地覺察到日子怎樣一分一秒地匆匆來去時的惋惜之情。
3、用心求異,認識心跡:
如第四自然段,是以不同問句組成的典型段落,扣緊這一特點,圍繞六個問句,指導學生在比較中反復品味,用心求異。如從第一個問句中,體會到作者對自己在逝去日子里能“做些什么”的警醒;從第二個問句里,體會到作者對自己“徘徊”的檢討;從第三個問句里,體會到作者對留著“痕跡”的渴望;從第四、五個問句里,體會到作者對“能做些什么”的迫切愿望;從第六個問句的“但不能平的”里,體會到作者“能做些什么”的決心。讓學生在聯(lián)系前文通讀全段時,感觸到作者珍惜時光,要為“千家萬戶的世界”貢獻自己力量的熾熱之情。
三、感悟人生哲理
學習本課需要釋疑解惑的自讀,需要彼此合作的交流,需要有滋有味的吟誦,但更需要屏息凝神的感悟。讓學生安靜下來,心神專一,沙里淘金般凝思課文里哪些句子使自己或頓生同感,或萌生新念,或引發(fā)了從未有過的發(fā)現(xiàn),再把這些凝結(jié)起來形成對人生的感悟。如:
其一,如凝思“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這些句子,又可對照大千世界里的萬物,想想四季輪回,新老交替,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誰都沒有辦法將時間留住,誰都沒有辦法將流逝的時間再挽回來。由此,讓學生認識到作者提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規(guī)律。
其二,如凝思“我留著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則可以啟發(fā)學生想到自己的讀書積累中去,可以是歷史上惜時如金的典范,可以是為各時代做出杰出貢獻的英雄,也可以是身患絕癥而忘我奮斗的強人。把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與課文作者的感觸融合起來,在反復琢磨中,領悟到自己肩頭上沉甸甸的責任感──不光是眼前的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更重要的是將來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