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位于浙江省的寧紹平原西部,地理位置居?xùn)|經(jīng)120度35分,北緯30度處,屬副熱帶季風(fēng)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紹興地勢南高北低,南部以會稽山為主,有香爐峰、秦望山、百尖崗、舜王山、石旗峰等。北部多江河湖泊,據(jù)統(tǒng)計,紹興境內(nèi)大小河流總長達(dá)1900多公里。
“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苯B興古稱“山陰”,王羲之的這句詩是說水鄉(xiāng)紹興的自然景觀,而紹興景觀之美,卻更在人情,生活之情。山明水秀的自然美景,以及純樸真摯的風(fēng)土人情,孕育了歷朝歷代的無數(shù)名人,所謂鐘靈毓秀。
紹興城內(nèi)的河道,縱橫交織,多為一路一河,并行而設(shè)。如今河道已被填掉許多,但市井水鄉(xiāng)之景觀,尚留下許多。這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成了水鄉(xiāng)市井文化的積淀物。吳越兩地的水鄉(xiāng)景觀十分相近,所以也可用唐代詩人杜荀鶴的《送人游吳》來描述:“人家盡枕河!闭砗尤思业纳,以水展開,住在水邊,吃水、用水、乘舟而行于水,也以水景孕育著水鄉(xiāng)人的個性和文化特征。紹興的紹劇、越劇,更與水鄉(xiāng)景觀、水鄉(xiāng)文化緊緊相連。
紹興有悠久的歷史,遠(yuǎn)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人的痕跡,許多出土文物可以為證。史書上記述的更為豐富。上古時代的帝王虞舜,曾在紹興巡守、游憩、生活,紹興南端的小舜江、舜王山和山上的舜王廟,都記述著這些歷史。到了夏禹時代,大禹曾在此大會諸侯,死后便葬于會稽山下,即如今的禹陵一處。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紹興為越國的都城,越王勾踐之“臥薪嘗膽”,奮發(fā)圖強(qiáng)的遺跡至今尚存,“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至今仍銘刻在紹興人的心中。
紹興從秦漢時代起,置會稽郡,唐代時稱越州,至南宋康王趙構(gòu)避難南渡,官紳上表,乞賜府額,趙構(gòu)題“紹祚中興”(紹,即繼承,祚,即國統(tǒng))遂改為紹興府,這也就是“紹興”地名的由來。元代廢府為路,明清二代復(fù)稱紹興縣,今為紹興市。
紹興以黃酒名聞天下。紹興老酒歷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踐以此佳釀獻(xiàn)給吳王,吳國軍士狂飲,積壇成山。南朝梁元帝在《金縷子》中說到他讀書時,總是身帶“銀甌”,“貯山陰甜酒,時復(fù)進(jìn)之!敝钡浇裉,很多紹興人都能喝酒。除了黃酒,茶葉、瓷器、絲綢、紙扇、腐乳、氈帽等,也都是紹興的著名特產(chǎn)。
紹興一地,歷代名人輩出,可謂風(fēng)流遍地。除了先秦時期的夏禹、勾踐外,秦漢以降,更是群星燦爛。西漢司馬遷曾到紹興,“上會稽,探禹穴”,事載《史記》。東漢思想家王充,他的著作《論衡》,可謂立唯物主義思想之巨作。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他的《蘭亭序》為蓋世之作,蘭亭之名聞天下,即由此而得。唐代詩人有賀之章、朱慶余等,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亦慕名來游稽山、鑒湖、若耶溪,并留下不少詩篇。南宋詩人陸游,時代書畫家徐渭、陳洪綬,明晚文人張岱,清代畫家趙之謙、任伯年,以及理學(xué)家劉宗周,史學(xué)家章學(xué)誠等等,不勝枚舉。
近代名人當(dāng)中,政治家、革命黨人較多,也有文人。秋瑾、徐錫麟、陶成章、蔡元培、魯迅等等,當(dāng)然還應(yīng)當(dāng)包括周恩來,他的祖籍在紹興,如今紹興還有他的祖居──百歲堂。
烏篷船緣情
陸游有詞《鵲橋仙》:
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dāng)年豪舉?酒徒一半取封侯,獨(dú)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蘋洲煙雨。鏡湖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官家賜與!
詞史“輕舟八尺,低篷三扇”指的就是紹興的烏篷船。可見紹興的烏篷船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了。
紹興的烏篷船有小型的,也有大船,紹興人把篷上涂黑漆的船都叫烏篷船,有的大船可坐二三十人,是交通船,叫“埠船”。還有更考究的,黑漆船篷,有明瓦(一種用半透明的貝殼片拼起來,功能如玻璃,冷天或雨天關(guān)上篷,艙內(nèi)仍有光線),是一種豪華型的大船。從前大戶人家游山玩水,嫁娶喜事,或清明掃墓等所用。
小烏篷船是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紹興乃是水鄉(xiāng)地帶,往來交通,凡來往人多的地方,就有定時、定點(diǎn)的大型“埠船”,但如果要到人少而偏僻的地方去,沒有“埠船”,就得討小烏篷船。小烏篷船由一人駕駛,手腳并用,前進(jìn)之力主要靠腳躅(蹬的意思)槳,手劃的槳主要用來把握方向。有時河道較狹,腳躅槳太長,不能用,則只好用手劃槳來劃了。由于船體比較狹小,腳躅槳比劃槳有力,所以行得快。所謂“扁舟一葉”,輕盈飄逸,動作敏捷。
烏篷船小而輕,因此下船上岸時船會搖晃,須小心,婦孺?zhèn)兺獎e人扶一下,船艙比較矮小,不能站立,只能坐或躺,船底鋪席子,比較干凈。大人橫坐,背靠一邊,腳可以頂?shù)搅硪贿。劃船者坐在船尾,背后一塊木板,像椅子背,可以靠著劃船。還有一把大傘,撐在座位之上,可遮陽擋雨。有的船后部還有個小爐子,可以燒水煮飯,另外有個陶制水壺可飲水。記得我小時候乘烏篷船時還討水喝。與船夫閑聊,問他中午吃什么?總是會說:“老花頭:烏干菜,白米飯。”可見他們是很辛苦的。
乘烏篷船是一種樂趣。船過橋洞,對孩子來說好像是一件重要的事,記得我母親總要在過橋時對我說:“過橋哉!”大概是要我注意,以免船磕在橋墩使船搖晃吧。最有意思的是船過竹絲排(養(yǎng)魚分隔水面用的竹壩,利用竹片的彈性讓船通過)時的情景。船過竹絲排,刮過船底,吱吱做響,腳底有些發(fā)麻,別有情趣。
人坐在船中,向四野望去,景色更為迷人。由于視線低,所以遠(yuǎn)山好像就在稻田的上部與船一起向前似的。船外之水離人很近,人好像坐在水面上,大自然的情趣,令人有一種說不出的親近感。
鑒湖與社戲
晚明文學(xué)家張岱說:“……余弟毅孺,常比西湖為美人,湘湖為隱士,鑒湖為神仙,余不謂然;余以湘湖為處子,眠娗羞澀,猶及見其未嫁之時;而鑒湖為名門閨淑,可欽而不可狎。若西湖則為曲中名妓,聲色俱麗,然依門獻(xiàn)笑,人人得而媟之矣褻。”(《西湖夢導(dǎo)·西湖總記》)西湖在杭州,湘湖在蕭山,鑒湖在紹興,從這三個湖的比較中,也許使我們對鑒湖有一個比較確切的審美定位。
之所以說鑒湖如同一位美麗的“名門閨淑”,一是因為它自然而文靜,二是因為它古雅、成熟,除了景觀之美,更有文化之內(nèi)涵。東漢以來,鑒湖一直為文人們青睞。唐代詩人李白有“鏡 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杜甫也稱“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南宋詩人陸游有詞《漁歌子》:“晴山滴翠水挪藍(lán),聚散漁舟兩復(fù)三。橫埭北,斷橋南,側(cè)起船篷便作帆!辫b湖風(fēng)光,令人陶醉,你若乘烏篷小舟,蕩漾湖上,觀四野山水之景,聽小舟擊水之聲,會有飄然忘機(jī)之感。遠(yuǎn)處青山,層層疊疊,近處碧水,粼波漣漪;若逢夕陽西下,則滿湖霞光,更覺神奇。鑒湖也還有生活之趣,它如同一幅山水畫,以山水為主,還有屋宇、竹林、點(diǎn)景人物,可謂可觀、可行、可游、可居。
中堰頭本是一處古代的水利工程,堤上建有一座廟,即鐘堰廟,參拜者甚多。廟前有一座戲臺,建在水中,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四,是鑒湖創(chuàng)建人馬臻(東漢時人)的生日,在這里要演戲。演出時場面相當(dāng)可觀。廟前有一塊空地,空地臨水,對面就是戲臺,所以看戲的人可分兩組,一組在空地,另一組則在水面上。凡自家有船的,便早早把船劃到這里來,搶占最佳位置。戲一般從下午開始,演到次日天明。演的多是紹興大班,如“雙龍會”、“將相和”、“借東風(fēng)”、“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磻蚴呛茏杂傻,“戲文臺下”聊天、吃東西,餛飩、糕餅、瓜子、花生、甘蔗、荸薺,樣樣有,大人小孩都很開心。其實,這種“社戲”是演給菩薩看的,廟宇正對著戲臺,可以說是“最佳位置”,老百姓看戲是“分享”,在岸上、水上,坐滿、立滿人。這種場面,魯迅在《社戲》中已有描述。我小時候也跟隨母親去鐘堰頭看過這種戲。至于演的什么戲,我不知道,但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武打場面。記得一個演員在原地可以連翻數(shù)十個筋斗,臺下喝彩,翻一個喝一聲,氣氛熱烈之至。據(jù)說在這里曾拍過電影《舞臺姐妹》的外景。當(dāng)?shù)厝艘恢苯蚪驑返馈?/p>
鑒湖之美,在于“自然”,所謂“陶然忘機(jī)”,因此每當(dāng)我見到或想到鑒湖,總會聯(lián)想起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及那首同名的曲子。
墮民與三埭街
紹興一地,從宋代開始有一群處在社會底層的人群,被稱為墮民,又稱墮貧、大貧,集居在紹興城內(nèi)東北隅的一塊地方。這些人被歧視為賤民階層,紹興人的罵人話中有“賤胎”,指的就是這些人。有這么一個傳說:明朝初年,國師劉伯溫巡視浙東,來到紹興。一日,他登上臥龍山,極目四野,心中慨然。但當(dāng)他見到紹興城的東北角上有一塊四面環(huán)水的地方,形似一片荷葉,不解其中之意,問邊上隨從。答曰:“這叫荷葉地!彼謫枺骸斑@里住的可是名門貴族?”又答曰:“不是的,那里住的都是貧窮人家,宋朝焦光瓚的部下。因焦光瓚叛宋投金,他的部下作為罪俘遣送到這里安家,被視為‘墮民’。這些人只配在大戶人家婚喪之時,充當(dāng)吹鼓手、伴娘和侍奉,從前連戶籍也沒有,后來建立大明,才給他們?nèi)雰浴!眲⒉疁厥莻善識“風(fēng)水”之人,他看了這地形和方位,不禁吃了一驚,心想,這地形是出“真命天子”之地,對我大明有存亡之關(guān)系。怎么辦?后來他終于心生一計:可以像補(bǔ)酒缸那樣,用許多螞蟥袢把這塊荷葉地“綁縛、釘死”,以破“王氣”。于是他假托為民方便,就在這一圈河道上建造起十一座橋(橋形如螞蟥袢),這就是香橋、長橋、保佑橋、瑞安橋、縣西橋、日暉橋、大善橋、利濟(jì)橋、小江橋、斜橋和探花橋。等這些橋造好以后,劉伯溫得意地說:從此以后,這里不會出真皇帝了,要出也只能是假皇帝。此話倒是真應(yīng)驗了。因為這些墮民中有一部分是唱戲的,戲臺上演的正是假皇帝。
在這塊“荷葉地”上,有三條街即唐王街、學(xué)士街、永福街。合稱“三埭街”,從前是墮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這一帶幾乎都是平房,很少樓房,臟、亂、窮。
男性的“墮民”多為唱戲、做吹鼓手的,也有賣糖餅(麥芽糖)、換錫箔灰的,女性的多為“老嫚”(伴娘),女孩子出嫁時必須用的。老嫚形象很有特色,頭上戴頭髻(假發(fā)做的,盤在頭上,好像古代女子頭上的高髻),上身穿深色衣服,外罩一件黑背心,下面是黑色折裥長裙。手臂上挽一只“老嫚籃”,用竹編成,涂上棕色漆,底方口圓,還有個蓋,她們稱之為“元寶籃”。我小時候在路上走,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老嫚走過。還有個習(xí)俗,說是路上看見老嫚有運(yùn)氣,看見尼姑有晦氣。
老嫚在結(jié)婚時有大用場,她會告訴新娘子許多有關(guān)結(jié)婚儀式規(guī)矩,注意事項,乃至洞房之私事。另外,老嫚嘴最甜,很會討口彩,使結(jié)婚更有喜慶之氣氛。但老嫚?wèi){自己這一張花言巧語的嘴,自己受益不淺。吃的、用的,還有錢財寶物,都往老嫚籃里裝。稱之為元寶籃,可謂名副其實了。
老嫚還有一個特點(diǎn),凡是到誰家結(jié)婚時做過老嫚的,以后一直會到這家去要這樣那樣,逢年過節(jié)、生日壽慶,老嫚都要來“打秋風(fēng)”,想撈點(diǎn)好處。有些上了年紀(jì)的老嫚,這種家庭竟達(dá)數(shù)十家,當(dāng)然好處撈足了。記得小時候我家和姨媽家住在一起,表兄表嫂的老嫚還常常來,花言巧語,得些好處。一直到解放后,才不見蹤影了。
后來人民政府改造了這些墮民,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禁止了一些迷信、低級活動和社會陋習(xí)。如今紹興的三埭街,早已看不到“賤胎”的痕跡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