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紹興故居】
魯迅筆下的紹興一次次呈現(xiàn)出它的古樸、厚重以及揮之不去的人文氣息。現(xiàn)在的紹興怎么樣了?還找得到往日的神韻嗎?那我們現(xiàn)在就跟著魯迅的足跡去感受感受吧。
與魯迅關聯(lián)最緊密的當然是魯迅路一帶了。在解放路、魯迅路的交叉口就是魯迅廣場,有先生的雕像,暗黑的銅色,眉眼間的堅毅是人們熟悉的神情。廣場臨著水和橋,對面就是紹興的古玩市場───古色古香的石牌坊,里面長長的石板街,依著水,一家家玲瓏的小店,可以看到古樸精致的古玩、有些年月的字畫,后來還有了郵、幣、卡交易市場。更有味道的是還保留了當年花鳥市場的部分,全是活潑潑的小東西,彌散著小城市特有的熱鬧和一點世俗的艷麗。
順著魯迅路走就是魯迅紀念館。紀念館是淡白色的建筑,中國風味的飛檐。里面的收藏品豐富得有點出人意料。文字照片書籍圖紙自不必說,更吸引人的是實物:有先生用過的家具、衣物,有孩提時的玩具,還有閏土送給他的貝殼……
魯迅故居在紀念館一側,出了館步行不過3、4分鐘。是當年的周家新臺門的一部分。一座青瓦粉墻、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的大宅院。這座臺門共有六進,F(xiàn)在供參觀的是西首的房子,典型的江南大戶人家的格局,堂廳、廂房、灶間、雜屋,仍可見當年的氣韻。
百草園是周家的后園,各個房族在這個園里都種有一些瓜菜,有的地秋后還用來做曬場,但因園大草深而顯得有些荒涼。園分大小,大園在南,西邊有一垛長達44米,高約1米的泥墻。泥墻南端有塊界碑,這就是被魯迅稱作“有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墻”。
這個荒蕪的園子,不僅瓦礫成堆,雜草叢生,而且有樹木、藤蔓和飛鳥爬蟲。你一定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吧!“紫紅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即使現(xiàn)在已難尋舊蹤,但文中濃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帶給你豐富的想像。百草園易主朱家后,小園中的平地上壘起了假山,并構筑了魚池和花廳。
三味書屋也只一箭之隔。它坐東朝西,北傍小河,有近35平方米。書房正中上方懸掛“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末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書。藍底灑金屏門的正中掛有一幅“松鹿圖”,圖下擺設長條案桌,書屋中間是老師的八仙桌和木椅,學生都坐在窗前壁下。東北角的一張有兩只抽屜的硬木書桌是魯迅用過的,桌面右上角那個一寸見方的“早”字,是先生當年親手刻下的。書屋后面的小園里有磚砌的小花壇,種有臘梅、天竹、桂花等。三味書屋從周圍環(huán)境、房屋建筑到室內(nèi)陳設,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
如有興趣,還可以去探探不遠處的紹興民俗博物館,看看最土最俗的紹興器具、房屋、擺設、婚喪禮儀等。
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數(shù)多次出現(xiàn)在魯迅筆下的咸亨酒店,上海都已開了兩家分號。但要尋根問底,還是要到紹興的魯迅路上!跋毯唷倍衷闯鲇凇兑捉(jīng)·坤卦》:“品物咸亨”!跋獭,意為全、都;“亨”,即亨通,可見這命名的大吉大利。
在“無處不酒家”的紹興,這里算得上是最富有代表性的:黑瓦白墻,店外臨街的墻上書有斗大的“酒”字,店內(nèi)有一個緊靠街面并與之平行的曲尺形柜臺,上置木柵,內(nèi)中擺著下酒菜肴──“過酒坯”。與街面垂直的柜臺主要用來做買賣,也可供“短衣幫”站著喝酒。柜臺靠店堂里面的一端豎有青龍牌,書“太白遺風”四字。柜臺內(nèi)備有熱水,可隨時溫酒。柜臺前堂里是黑漆的木桌椅。店堂內(nèi)掛有一幅國畫,題款曰:“魚米之鄉(xiāng)紹興游,文豪筆下咸亨酒。勝似春光今日里,賞菊沽酒茴香豆。”堂口的一幅對聯(lián)是作家李準撰寫的:“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钡觊T外的空地上有真人大小的孔乙己塑像,長衫襤褸,瘦骨嶙峋,一碗水酒一碟茴香豆,惟妙惟肖。到這里來品嘗紹興地方菜,酒足飯飽之后別忘了與他合張影。
今天的咸亨酒店和魯迅時代已經(jīng)大有不同──在這間小小的、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咸亨酒店四周,呼啦冒出了許多以“咸亨、孔乙己、魯迅、樹人”等命名的酒店、商務中心等,霉干菜、茴香豆、紹興酒、烏氈帽應有盡有。來這里做生意的三輪車夫不少都穿著布衫、戴著烏氈帽,真是時光倒流,商機無限。
與魯迅路垂直交叉的是南北向的解放路。解放路與府橫街的交叉口就是魯迅在《藥》中描寫的“丁字街”。這里原有一閣,橫匾上題字“古軒亭口”。屢建屢廢,現(xiàn)已無存,只剩地名。軒亭口也是巾幗英雄秋瑾就義的地方。1931年11月,就在路正中立起了秋瑾紀念碑。碑高7米,近似四方柱,正面刻有“秋瑾烈士紀念碑”7個金色大字,另幾面是蔡元培撰、于右任書的碑文。1998年,這里又拓出一塊小小的秋瑾廣場,立起了秋瑾的漢白玉塑像:眉目清秀,神情淡定、衣袂飄飄,風采如舊。
紹興市政府位于另一主干道勝利路上,而與它緊鄰的更新更漂亮的建筑群則是紹興一中。當年魯迅在這里執(zhí)教時,還叫“紹興府中學堂”。先生辦公、休憩的那幢舊樓仍保留著,辟為了魯迅紀念室。樓前面是一條石板走廊,廊下是一個狹長的天井,種了各色花草。先生在《秋夜》中提到的兩棵棗樹,就栽在這兒。進門就是先生的一尊半身塑像,樓下靠東的第二間是魯迅辦公與就寢的地方。用木板隔開的前半間是辦公室,朝南開著一扇五尺高、四尺闊的格子窗。緊靠窗門是一張淡黃色的五斗寫字臺,東墻下放著一張茶幾和兩把椅子。靠北壁是一張荸薺色的八仙桌。后半間是臥室,一張棕色的油漆木床,一張黑漆的二斗長方形桌子,簡樸至極。
離新臺門魯迅故居不到一里的西北面,有一間小小的土谷祠──這也就是阿Q 的棲身之所。土谷祠的門口,除了大門,還有一道木柵門,涂成赭紅色。門口上面有寬寬的翻檐,下面是不高的石門檻。進內(nèi)一個很小的天井,兩邊有二條石凳,還有兩條通向廟堂的窄窄的走廊。過了天井便是廟堂,供著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兩尊泥像。平時挺冷清,每到土地生日(農(nóng)歷四月十四),便有人來燒香、拜佛,冬至則來點蠟燭,才比較熱鬧。紹興真是個底蘊深厚的古城,許多收獲就在邊走邊看中不經(jīng)意得到的棗不過,還是要感謝魯迅的生花妙筆哦。
【魯迅上海故居】
魯迅1927年10月從廣州來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先后住在虬江路景云里和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大陸新村9號,是魯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陸新村是一群紅磚紅瓦磚木結構的三層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陸銀行上海信托部投資,于民國20年〔1931年〕落成。魯迅故居是大陸新村132弄的最后第二幢,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積222.72平方米。魯迅在民國22年4月11日以內(nèi)山書店職員的名義遷入,在這里,魯迅從事了大量創(chuàng)作,翻譯、編輯工作、還組織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左聯(lián)”活動,直至1936年10月19日在這里逝世,F(xiàn)屋內(nèi)陳列著主人生前用過的珍貴物品和寫作用具。
魯迅故居接照魯迅生前居住時的情形復原;屋前有小花圃,種植桃樹、紫荊、石榴等花木;底層前間是客廳,中間1張西餐桌、5把椅子;沿西墻放有書櫥和瞿秋白留贈的書桌;南窗下是夫人許廣平的縫紉機;靠東墻是兒子海嬰的玩具櫥和小桌椅;后間是餐室,正中1張方桌,圍著4把椅子,西北墻角1只雙層餐具櫥,東墻放著西式衣帽架。
二樓的前間是魯迅的臥室兼書齋。東面是張鐵床,沿西墻放著大衣柜、茶幾、兩把藤椅和1只鏡臺,鏡臺上陳設著外國版畫;1幅海嬰出生后16日油畫像掛在靠北墻的五斗櫥的上端;南窗糊著彩色玻璃紙,窗下是書桌,桌上放著文具、煙具和花具,窗邊壁上的日歷維持著原狀:民國25年10月19日,鏡臺上的鬧鐘指針停在凌晨5時25分,顯示著魯迅逝世的日期和時間;后間是貯藏室,有1只瞿秋白留下的紅色破皮板箱,兩邊的木箱盛放著魯迅舉辦版畫展覽時的鏡框,1只多層用品櫥,內(nèi)有魯迅的修書工具、藥品和醫(yī)療器皿等各種什物。
三樓前間有陽臺,是海嬰與褓姆的臥室,除一張大床外,室內(nèi)陳設簡單;后間是客房、放著簡單的臥具、桌椅和書櫥,在這里魯迅掩護過瞿秋白、馮雪峰等共產(chǎn)黨人。魯迅故居內(nèi)的家具,絕大部分是原物,魯迅逝世后,許廣平遷居淮海中路淮海坊時曾帶走,1950年恢復魯迅故居時由許廣平捐贈。
魯迅上海故居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日僑占住?箲(zhàn)勝利后,一度為茶葉專家吳覺農(nóng)寓所的一部分,1949年讓與民生實業(yè)公司,作為該公司投資的太平洋輪船公司的職工宿舍。1950年春,華東軍政委員會批準華東文化部籌建上海魯迅紀念館時,決定恢復魯迅故居。同年9月征用了大陸新村9號,經(jīng)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魯迅夫人許廣平〔時為政務院副秘書長〕來滬指導籌建。經(jīng)多方調(diào)查核實,在許廣平指導下恢復。魯迅故居在1951年1月7日作為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組成部分對外開放,1952年5月改為內(nèi)部開放,1989年3月起對外開放。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