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xué)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xué) 物理 化學(xué)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蘇軾的自我形象塑造──讀《江城子·密州出獵》有感

    肖旭

    新學(xué)網(wǎng) > 語文 > 人教課標(biāo)本九年級上冊 > 詞五首 江城子 密州出獵 > 蘇軾的自我形象塑造──讀《江城子·密州出獵》有感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詞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和樂的歌唱文體,因此一首詞從音律上講,具有自己的曲調(diào),即詞調(diào)。一種詞調(diào)有一個專用的名稱,這個專用的名稱叫“詞牌”!敖亲印本褪窃~牌。一般來說詞的內(nèi)容5詞牌沒有直接關(guān)系。詞除了表明詞牌以外,有時作者還要加上一個題目,告訴我們這首詞的內(nèi)容和表達的主旨。《密州出獵》就是這首詞的題目,如果把題目寫得長一點,就成了詞前的小序,叫作“詞序”。詞有“序”是從蘇拭開始的。詞如果按字?jǐn)?shù)來區(qū)分,可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等。[江城子]全篇70個字,屬于中調(diào)(在100字以內(nèi))。詞若分段,又可分成“單調(diào)”、“雙調(diào)”、“三疊”和“四疊”!半p調(diào)”分成上下兩闕!瓣I”,音樂中止的意思。“兩闕”,指音樂演奏兩遍。所以雙調(diào)的詞就是兩段歌詞!瓣I”,有時又叫“片”。“雙調(diào)”是詞中最為常見的形式。“江城子”詞牌在唐代是單調(diào),35個字,到宋代以后演變?yōu)殡p調(diào)。

    詞和詩顯著不同點,是它的句式長短不齊。所以詞又“長短句”。“江城子”的句式:3、5、7言的均有。詞和詩一樣必須押韻,其韻腳是有固定位置的,不能隨便改變。用韻有疏、有密,大致短調(diào)的詞比較密。上闕、下闕要求在第1、2句,3、5、8句押韻。押韻又有押平、仄韻之分!敖亲印边@首詞一般押平聲韻,但后世也有押仄聲韻的。除押韻外,詞中每個句子,每句中的每個字,都有平仄音律的規(guī)定,那一個字用平聲,那一個字用仄聲,原則上是不能隨便改變的。

    在蘇軾詞集《東坡樂府集》中,“江城子”共9首,每首下面都有一個題目。這首詞的詞是《密州出獵》。

    “密州”,今山東諸城縣。宋神宗熙寧7年(1074年9月),蘇軾由杭州調(diào)任密州知州(相當(dāng)于漢唐時太守)。到熙寧10年(1076)離開,在密州共。衬曜笥視r間。這幾年正值密州連年饑荒,久旱不雨。熙寧8年蘇軾到密州的第2年的冬天,密州災(zāi)情十分嚴(yán)重。蘇軾除組織百姓救災(zāi)以外,曾到城南二十多里的常山祭天求雨。據(jù)說山上有一座神祠,百姓到這里求雨,往往有求必應(yīng)。這座山常常有德于百姓,所以就稱它為“常山”。這次蘇軾到常山求雨之事,他曾寫過幾篇詩文來記載,一是《密州祭常山文》另有兩首詩《祭常山回小獵》《和枚之曹會獵鐵溝》,據(jù)這兩首小詩提示,我們知道蘇軾在祭常山的歸途中和另外一位姓枚的官吏,曾在一個叫“鐵溝”的地方打過獵。據(jù)查在常山東南有一個蜿蜒15里的岡巒叫黃毛岡,附近有一溪水叫“鐵溝”,這次打獵當(dāng)是《密州出獵》所記之事。

    蘇軾是一位具有政治熱情,有報國壯志的文學(xué)家,從年輕時起,就以才華橫溢的才氣,勃勃雄心,關(guān)心朝政,渴望對國、對民做出自己的貢獻。北宋是個內(nèi)憂外患慘重的朝代,除國內(nèi)政局動蕩外,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北方遼國、西北西夏常犯宋之邊境,使北宋統(tǒng)治集團常;袒滩豢山K日。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歷代的北宋統(tǒng)治者只是消極防御,甚至妥協(xié)茍安,致使外族入侵更加猖狂,養(yǎng)虎成患,喪權(quán)辱國。在宋神宗一朝,每年要捐贈給西夏大量絹、銀、茶葉等財物。就在蘇軾寫這首詞的前幾個月,還發(fā)生了七百里土地與遼的事件。蘇軾面對此情此景,清醒的認(rèn)識到,天下有治平之名,而無治平之實。他主張積極備戰(zhàn),爭取對敵斗爭的主動權(quán),并且提出一系列對敵斗爭策略。但因他與王安石政見不和,得罪了宋神宗,最后只好請求離開朝廷到地方任職。他先作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知州。這對于有志的蘇軾來說,實在是不得以而為之。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蘇軾雖貶官在外,但他的政治熱情并沒削減,他是不在其位也謀其政。形勢的危機,固守邊防的重要,時刻縈繞于他心中,只要一有機會就噴發(fā)出來。熙寧8年冬天在常山會獵,正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當(dāng)蘇軾擎鷹、系狗,前呼后擁來到會獵場所,在山岡上縱馬馳騁,彎弓射箭,追狐捉兔的時候,長久郁積心頭的憂事之心、報國之志,隨即觸發(fā),盡情噴泄,于是發(fā)揮為詞。

    這首“江城子”名記出獵之事,實為抒豪情之志,抒發(fā)了保衛(wèi)邊疆,為國殺敵的愿望。

    他在《祭常山會小獵》詩中說:“青蓋前頭點皂旗,黃毛岡下出長圍。弄風(fēng)驕馬跑空立,乘兔蒼鷹掠地飛;赝自粕鋷t,歸來紅葉滿征衣。圣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边@首詩也是描寫出獵的場面,突出了作者自己在獵場身手狡捷的雄姿,尤其詩最后兩句用晉朝善用兵的西涼主簿謝艾和手揮羽扇從容退敵的顧云,用這兩個人物自匡,抒發(fā)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報效國家與人民的心情。他在另一書中記載:意取西涼主簿謝艾氏,艾本書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拭將不減謝艾也。意思是這首詩用了西涼主簿的典故。這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主題與[江城子]詞差不多,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首詞。

    先看上闋:寫知州率領(lǐng)人馬行獵平岡。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老夫”是蘇軾自稱。熙寧八年,蘇軾四十歲,剛到中年自稱老夫,因為古代文人喜歡嘆老嗟年,是因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會引起年華易逝、老之將至的悲嘆,但這句主要意思不在嘆老,更在于不服老!傲摹,暫且!鞍l(fā)”,抒發(fā)。出獵這是一次得以抒發(fā)心情的偶然機會,所以說“聊發(fā)”!吧倌昕瘛,少年那樣的豪壯之情!翱瘛,概括了蘇軾的精神狀態(tài),意氣昂揚,豪邁狂放。年齡雖然老了,但精神猶如少年。所以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個字上。全句是說,我雖然已是一個老人了,但是偶然還會有少年那樣的狂放之態(tài),豪壯之情呢!

    這開頭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揚基調(diào)。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狂放之態(tài)、豪壯之情,卻不能施之于疆場,而只能見諸獵場。在“聊發(fā)”兩個字里面,實際上蘊涵著作者的理想與作者所處身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他那不滿的情緒。但他能在百無聊賴的處境中,還煥發(fā)著“少年”的英氣,難能可貴。一個“狂”字足見報國之情之烈。

    下面我們看這“老夫”的“少年狂”都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行為上的“狂放”。“左牽黃,右擎蒼。”“黃、蒼”都是色彩。“蒼”,青黑色。這里以色彩代替事物。這是古代詩詞常見的借代用法。用“黃”代黃狗,用“蒼”代蒼鷹。這兩句是說:我左手牽著狗,右手舉著鷹,這是“出獵”題中應(yīng)有之義,這里寫物是為了寫人,寫出了作者出獵時的雄姿。“牽黃、擎蒼”是一種豪邁的舉動,它往往和人的快意情緒相聯(lián)系。據(jù)說古代一些著名人物,像李斯在年輕時,就是牽著黃狗,手擎蒼鷹;像梁代的張聰出獵時是左手擎鷹,右手牽狗!白鬆奎S,右掣蒼”這兩個短句,節(jié)奏輕快,似乎也傳達出了蘇軾在出獵時一種豪邁快意的心情。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鳖^上戴著錦緞帽,身上披著貂鼠裘,這是蘇軾的隨從人馬,也就是“千騎”的打扮。據(jù)說漢代羽林軍才有這樣的裝束,這里用來形容“千騎”,可見出狩獵隊伍陣容之整齊、氣概之英武。“騎”,名詞一人一馬叫“騎”!捌綄保堑桶教沟纳綄。就是《祭常山回小獵》里提到的黃毛岡。因會獵是在黃毛岡上展開,所以叫“千騎卷平岡”。這里作者用了一個“卷”字來寫圍獵,既寫出了大隊人馬席卷而來、呼嘯而過的聲勢,又渲染了圍獵場面那種緊張熱烈的氣氛,確有一字傳神的藝術(shù)效果。同時也可見軍威之盛。

    以上四句,寫犬鷹,寫隨從,寫場面聲勢,無一句直接寫作者自我,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句句都與“老夫狂”相關(guān),實際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這種間接的表現(xiàn)中宛然可見。

    “為報傾城隨大守,親射虎,看孫郎。”前幾句寫出獵隊伍,可以說寫足了出獵的聲勢、氣氛!盀閳蟆本涫菍懨苤莅傩。“為報”,為了答謝。“傾城”,全城意思,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當(dāng)于漢代的太守。密州百姓傾城隨觀出獵,想一睹太守馳騁獵場的雄姿風(fēng)采,太守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謝百姓的盛情!坝H射虎,看孫郎”,這是倒裝句,可理解為“看孫郎,親射虎”!皩O郎”,即三國時吳主孫權(quán),他在古人眼里是個年輕有為,功業(yè)成就的有名人物。孫權(quán)射虎的歷史事實,見于《三國志·吳書》的孫權(quán)傳記。據(jù)說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孫權(quán)在去吳的路上,所騎的馬被虎咬傷,孫權(quán)用雙戟射虎,虎后退,被其隨從捕獲。這里用孫權(quán)的典故正好和出獵之事相吻合,又和首句的“少年狂”相呼應(yīng),作者用來自比,恰到好處的表現(xiàn)了詩人出獵時的精神狀態(tài)。

    以上牽黃擎蒼,千騎圍獵,百姓隨觀,還要仿效孫權(quán)親射猛虎,都是“老夫”“少年狂”在行為上的狂放表現(xiàn)。

    下闋寫“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寫宴后“老夫”的豪興和膽氣。

    首句:“酒酣胸膽尚開張”。“胸膽”,指作者的胸襟和氣概!吧小,更加的意思。這句說,痛飲之后,乘興出獵,所以心胸更加開闊,氣概更加豪壯。這句是補寫“少年狂”行為之狂。正因有了這句,所以下面的議論,借出獵一吐胸臆,直陳己志,便顯得豪氣逼人,難以抑制。

    “鬢微霜,又何妨!”這兩句說:盡管我的兩鬢已經(jīng)斑白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是直抒不服老的壯心,用反問語氣更增加了感情的力度。通過出獵小施身手,作者體驗到了自己充沛的體力、昂揚的精神。他多么期待朝廷能夠理解自己,及時使用自己,使自己獲得殺敵報國的機會。這就是不服老的內(nèi)涵。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這兩句也是倒裝句式,可還原為“何日遣馮唐持節(jié)云中”!肮(jié)”,符節(jié),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權(quán)力,故以符節(jié)作為憑證!霸浦小保菨h代的云中郡,在現(xiàn)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東北一帶。這里又是用典。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分。從明用來理解,則認(rèn)為這里是用了馮唐的典故。據(jù)說馮唐壯年時不得重用,當(dāng)朝廷起用他時,卻已年老力衰了。如從暗用來理解,則這里是用了漢代云中郡太守魏尚的典故。這里又是用典。用典有所謂明用、暗用之分,因而對這兩句的解釋有兩種看法:從明用來理解:認(rèn)為這是用了馮唐的典故。據(jù)說馮唐壯年時得不到重用,當(dāng)朝廷起用他時,已年老力衰了。從暗用來理解:認(rèn)為這是用了漢代云中郎魏尚的典故。漢文帝(劉恒)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頗有戰(zhàn)功。但他僅僅因為報功時多報了六個殺敵人數(shù),而被削爵處分。經(jīng)過馮唐的勸諫,文帝方回心轉(zhuǎn)意,命令馮唐持節(jié),赦免魏尚,重新任用他為云中太守,固守漢代邊防。馮唐的身世與蘇軾不同,而蘇軾因得罪神宗(趙頊)而被貶官外放,這個身世倒與魏尚大致相似,所以后面一說為好。作者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著政治上遭受打擊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還是表現(xiàn)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他的迫切心情。“何日”二字,就充分突出了這種心情的強烈。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會”,是料想之詞,應(yīng)當(dāng)!巴臁,拉,牽引。挽弓如滿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挽弓當(dāng)挽強,用劍當(dāng)用長”的詩句!拔鞅蓖笔堑寡b句,可還原為“望西北”。“西北”是對異域(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泛稱。具體是指北宋時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權(quán)。但從這首詩寫作地點時間看,熙寧8年7月,蘇軾寫該詞的前幾個月,宋朝曾割地700里給遼國。遼在宋的北方,密州又與遼國相比鄰。這件事肯定給蘇軾很大的刺激。因此這里的“西北”就不僅僅指西夏,而可兼西夏和遼兩個國家。“天狼”,是天狼星,古人以這個星主侵掠,喻貪殘。屈原《九歌》中《東君》詩中有“舉長矢兮射天狼”(我高舉著長箭射擊天狼)句,這就是“射天狼”的出處。

    這三句中,由“挽”到“望”到“射”,是三個聯(lián)貫而下的動作,構(gòu)成一個雕塑感很強的特寫鏡頭,作者是以挽弓射箭的壯舉,來表現(xiàn)作者的建功立業(yè)、殺敵報國的強烈愿望,在這里感情達到了高潮,從而十分鮮明地表達了這首詞的愛國主義主題。

    這幾句所表現(xiàn)出的狂放思想,胸膽開張,鬢霜不顧,一心要“云中”疆場,彎弓射天狼。其行為的狂放,正是為了襯托出思想上的狂放。這里將蘇軾的自我形象,他的胸襟、抱負(fù),顯露得更加突出鮮明。

    讀這首詞應(yīng)重點掌握以下幾點:

    1、作者在詞里致力于自我形象的塑造,是該詞的最顯著特點。眾所周知,詞從晚唐到宋初這個階段,內(nèi)容大多是吟唱艷情、離愁、羈思、雅趣,作者自我形象往往是不鮮明的。蘇軾詞的獨創(chuàng)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他沖破了詞的傳統(tǒng)題材,開始轉(zhuǎn)向反映社會的重大題材,做到了所謂“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特別是在詞里面要表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fù)、遠(yuǎn)大理想、個人胸襟、品行道德等,從而塑造出鮮明而突出的自我形象。

    《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里的中心人物就是作者自己。上闕第一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總括了自我形象所獨具的精神面貌,表達了作者的豪壯感情,又蘊涵了作者內(nèi)心的矛盾、苦悶。所以這句成為全詞的總領(lǐng)。下面用敘述的筆法寫鷹、寫狗!白鬆奎S,右擎蒼”。又寫隨從,就是“錦帽貂裘”。又寫打獵的場面與聲勢,即“千騎卷平岡”。寫鷹、寫犬、寫隨從、寫場面聲勢,表面看來沒一句直接寫作者自己,但細(xì)心讀者自然會發(fā)現(xiàn),這幾個敘述的角度無不與老夫之行為、思想“狂”有關(guān)系,它都是為了表現(xiàn)太守馳騁打獵時那種勃發(fā)的豪邁、歡快的情趣。所以這是一種對作者自我形象的間接表現(xiàn)手法。在打獵場面中,中心人物還沒出場,就拉滿弓,蓄滿箭了,中心人物一出場就水到渠成了。這樣寫的目的主要是為讓讀者引起對中心人物的注意。寫“為報傾城隨太守”,寫密州百姓傾城隨觀,是作為陪襯、鋪墊來設(shè)置的。這也是塑造太守形象的有力的一筆。上闕最后兩句,作者才在萬眾歡鬧的場面中心,推出了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親射虎,看孫郎”,言外之意,就是要看蘇軾來打獵。

    下闕是借題發(fā)揮,借出獵事件來抒壯烈情懷!靶啬懮虚_張”,這句引出下面鋒芒畢露的議論。由上闕出獵的場面和高昂的斗志,生發(fā)出感想,來表達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立功邊庭的豪情壯志。雖然是議論但并不抽象,它是作者胸意的直接吐露,具有作者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這樣,這首詞自我形象的塑造就從上闕對外在形象的刻畫,而轉(zhuǎn)至下闕對內(nèi)心情志的抒發(fā)。作者那樣倔犟的剛毅性格,開朗樂觀的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殺敵報國的豪情,無不包含在“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這樣一些慷慨陳詞之中了。這首詞結(jié)束部分又把內(nèi)心情志,凝聚成外在的形象──挽弓射箭的壯舉,用一個勇于抵御外敵的特寫,來表現(xiàn)作者對國家、對民族的獻身精神。這個愛國志士的形象給我們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熾烈的愛國感情,為實現(xiàn)殺敵的理想以及不懈奮斗的壯志,躍然紙上。

    2、這首<江城子>是蘇軾詞中第一首具有豪放風(fēng)格的作品。蘇軾在《與鮮于子駿簡》中曾形容過他豪放詞的風(fēng)格,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品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闕,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毙胖兴浴靶≡~”,即此詞!傲呃伞,柳永。蘇軾在這里把柳永為代表的婉約詞來作為對立面,說自己的詞自是一家。柳永以前的詞,往往供淺斟低唱之需,是綺羅香澤之態(tài),風(fēng)格是婉約、纏綿的。這首《江城子》卻是格調(diào)昂揚,音節(jié)鏗鏘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詞。作者自己所說的“頗壯觀也”一句,正是我們要對該詞所作的簡潔而概括的評價。

    構(gòu)成該詞豪放風(fēng)格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取決于這首詞所表現(xiàn)的題材。該詞所表現(xiàn)的再不是那種酒邊樽前,男歡女愛的生活場景和綺靡的風(fēng)情,而是令人精神振奮的冬天出獵的場面,開闊的生活場景,出獵者的形象、雄姿、壯舉,這本身就確定了該詞具有豪邁、奔放的基調(diào)。

    2、這種風(fēng)格的形成,還取決于該詞是以敘述和議論米來作為主要的表現(xiàn)手段。古人云,作詞的材料不過是情景兩端,注重寫客觀之景的詞人,往往是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齊到。一般都是將景物作為抒情的襯托。但蘇軾這首詞卻不然。上闕是敘述,描寫了一個出獵的場面;下闕則是議論吐露胸臆,直呈壯志。以議論來入詞,當(dāng)是一般詞家所看不慣的,認(rèn)為這不是詞的本色。蘇拭在該詞中把議論、述志、抒情,熔成一體,將個人的身世感慨、怨憤、希望一概都寄之于詞。議論中間,宛然有一個作者自我形象的存在。這種直抒胸臆的表現(xiàn)手法,就同委婉細(xì)微、曲折見義的婉約詞是大相徑庭了,使詞呈現(xiàn)出感情外溢、氣度開張的特色,自有一種感人的魅力。

    3、這首詞體例馳騁挺拔,語言平易淺顯,不雕繪,不著色,不單純追求文字的華麗和工巧。像“左牽黃,右擎蒼!睂懙亩嗝醋匀,一個“卷”字又是多么有力!棒W微霜,又何妨!”簡直是置地作金石之聲。上闕“親射狼”的“射”字;下闕“射天狼”的“射”字,又可以看成是詞中之“眼”?磥聿皇墙(jīng)意的,實際上卻非常有表現(xiàn)力。這種語言上特色和這首詞的詞調(diào)、規(guī)定要多用短句子,節(jié)奏要輕快,音節(jié)要響亮,這些配合起來,才能收到自然、一氣貫注的效果。這不僅有助于作者壯烈情懷的抒發(fā),還造成了豪放詞特有的韻律之美。難怪蘇軾讓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

    4、典故運用貼切、自然。這首詞共用了三個典故,前兩個用了三國時東吳孫權(quán)的典故和漢文帝時魏尚的典故,這兩個典故都是用歷史人物自比。孫權(quán)射虎的典故,說明自己年富力強,壯志猶存;而赦免魏尚的典故,又說明他自己盼望朝廷能加以錄用,在反侵略的戰(zhàn)爭里為國立功。這兩個都是為人們所熟悉的熟典,而不是僻典,并不晦澀難懂,自然貼切,切合其事,有助于突出作者的自我形象!拔鞅蓖,射天狼!庇昧饲毒鸥.東君》中的“舉長矢兮射天狼”一句,作者用此來表明自己抵御外敵入侵的決心。該典故用在此與出獵的場景相吻合,與作者此時此地的心境也相合。我們讀起來簡直看不出是在用典,用典如同口出,不露痕跡。這種符合主題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用典,決不是那種堆砌用典、賣弄學(xué)問的作者所可以比擬的。

    在這首詞之后,蘇軾還寫了豪放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中秋》等。這些詞使蘇軾成了豪放詞派的開創(chuàng)者,在我國詞史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