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學 鄒向敏
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chǔ),它的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極大程度決定著整個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與效率。古詩文教學由于作品精美、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在整個語文閱讀教學中比例最大!墩Z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不過,學生由于經(jīng)歷、文化知識不夠,對許多作品,例如高度凝練、思路跳躍、離現(xiàn)代久遠的古詩文,理解、感悟起來都較困難,教師在教學中也很難達到新課標的規(guī)定。
其實,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很關(guān)鍵的,教師提問的策略直接影響到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與效果。教學中一些教師常忽視提問,走入重知識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的誤區(qū),急于向?qū)W生灌輸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分析,而忽視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新思維,結(jié)果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實現(xiàn)不了教學目標的局面。這種教學最明顯的特點是教師在課堂上“一問不發(fā)”。有的教師改變教學方法,也問學生問題,但往往以自己為主,“一問到底”,把學生問得失去了興趣,最終無人回答。有的教師連問學生數(shù)遍,可沒有學生回答,只好“自問自答”,演“獨角戲”。不少教師則問每一個問題學生都報以大合唱式的“一問齊答”,學生好象很快明白了,其實什么也不明。還有的教師則“一問連一問”,把學生的思路一步步“順利”牽進自己提前設(shè)計好的“套子”里,教學看似很成功,實則學生對作品根本沒有自己的感悟、評價。另有一些教師則“積極”開展語文的探究式學習,“先進”地改變提問策略,整個教學過程全由學生“討論探究”、“自由發(fā)問”,但教師不點撥、指引,學生的提問、思考、探究只能停留在形式,學生不能真正深刻理解課文,更形成不了自己的感悟、評價?梢,教師“一問不發(fā)”、“一問到底”、“一問連一問”、“自問自答”、讓學生大合唱式的“一問齊答”、全過程讓學生“自由發(fā)問”等提問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看來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提問確實是很重要的,是值得我們?nèi)ニ伎佳芯康摹?/p>
那么,在閱讀教學特別是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問、問什么、采取哪些提問策略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維,讓學生有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讓學生在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提高整個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呢?
記得那年我參加廣東省中青年初中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競賽,執(zhí)教《蒹葭》一課,獲得一等獎。《蒹葭》是一首愛情詩,也是《詩經(jīng)》里的名篇。整個教學過程我設(shè)計了“導入引趣”、“走進《詩經(jīng)》”、“感悟聽讀”、“探究品讀”、“詩歌與我”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探究品讀”這一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提了四個問題。下面,我就以《蒹葭》一課為例,和大家共同探討自己的三點收獲和一點反思。
整節(jié)課,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踴躍,答案精彩紛呈,氣氛活躍、輕松,較好地訓練了學生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提高了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達到這種效果是和以下前面三點分不開的:
一、提問時用心把握問題的性質(zhì)
1、適中的密度:
教師的提問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密度要適中。提問太密,學生沒有足夠時間對這些問題進行冷靜、獨立的思考,只能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砥礪不了思維;問題過少,又不能對恰當?shù)胤治鎏幚斫滩、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起到幫助作用。所以,我遵循“少而精”的原則,整節(jié)課一次性提了四個問題:
⑴詩人與伊人認識嗎?他們分別是怎樣的人?
⑵詩人追求伊人成功了嗎?猜猜詩人此刻的心情?
⑶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為什么要寫這些景物?
⑷詩歌三章內(nèi)容相同,僅換了幾個字,你認為是否重復多余,為什么?
然后讓學生在“探究品讀”整一個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容討論、解決。
2、適宜的難度:
教師的提問要讓學生“跳一跳才可摘到果子”,即這些問題學生在沒有認真閱讀和深入思考前是不能回答的,但通過認真閱讀、思考后能回答,而且是班里大多數(shù)學生經(jīng)過主觀努力之后能夠回答的。我提的四個問題難度適宜,而且程度各不相同,基本上全班學生都舉手,覺得“有話可答”、“好答”、“想答”。所以,這四個問題成了學生討論、探究的原動力,也順利推動了課堂上的探究式學習。
3、發(fā)散的答案:
這些問題是很有彈性的,“按”一下會產(chǎn)生許多發(fā)散性的答案,絕不彈出唯一的、標準的、硬性的一個答案。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有機會表現(xiàn)獨特個性、創(chuàng)新見解、發(fā)散思維、大膽質(zhì)疑這些品質(zhì)。我設(shè)計的這四個問題,正是這種能發(fā)散繽紛焰火的“煙花”。如第⑴個問題,學生誰都有話說,而且說的又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道理。有六人回答了第⑴個問題的前半部分(詩人與伊人認識嗎?):
⑴詩人認識伊人,否則就不會追求伊人;
⑵詩人不認識伊人,只是見過一面,一見鐘情;
⑶詩人不認識伊人,只是想象有這么一位符合自己追求條件的人;
⑷詩人認識伊人,但伊人不認識詩人,詩人單相思;
⑸詩人、伊人互相熟悉,但伊人不滿意詩人;
⑹詩人、伊人互相熟悉,伊人喜歡詩人卻不能答應詩人。
對問題⑴后半部分其中的伊人評價又有四種:
⑴伊人美麗,所以詩人才會追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⑵伊人不美,但有高潔的心靈;
⑶伊人不美,但在那個時代符合審美標準,算個美人;
⑷伊人不具備外貌美,也不具備心靈美,讓詩人苦苦追求,不可親不可敬。
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贏得聽課教師的一片掌聲。所以教師的提問要讓學生的思維劃出一定距離的“軌跡”,而且要劃出不同的、美麗的“軌跡”,即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軌跡”。
二、提問時精心設(shè)計問題的內(nèi)容
1、問題內(nèi)容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
講解本首詩的音律、情感、意境是本節(jié)課教學中的三個難點。那么,我提的這四個問題就不是隨便問的,而是精心措詞、取舍的。這四個問題,有利于學生關(guān)注作品精華、解決新問題、突破難點。學生思考了第⑵個問題(猜猜詩人此刻的心情),就理解了詩人的心情,基本也就把握了整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探究問題⑶(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為什么要寫這些景?)時,學生同時就能把詩中情與景的關(guān)系很好的理解;利用這一問題,教師也很容易突破意境中的景生情、情促思、思現(xiàn)景這一教學難點;在理解了詩歌融情入景的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描繪詩中的景,還可鍛煉學生的想象思維、寫作能力。問題⑷(詩歌三章內(nèi)容相同,是否重復多余?)解決后,學生則明白了《蒹葭》這首詩三段回環(huán)反復并不是重復,而是強調(diào)、突出詩人的情感,同時使詩歌兼?zhèn)湟魳访赖奶攸c。
2、問題內(nèi)容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
誦讀有利于學生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作品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有利于學生積累素材、培養(yǎng)語感、體驗品味、陶冶性情,是一種有益于積累、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好方法,特別適宜古詩文這些聲情并茂的作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規(guī)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要“誦讀古詩詞”。無疑誦讀是古詩文教學的一大重點。因此,我在設(shè)計這四個問題的內(nèi)容時就考慮到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進行層層深入的誦讀訓練。
回答完第⑵個問題,緊接著讓學生誦讀一遍作品,這一遍誦讀和讓學生剛拿到作品時讀的第一遍比,學生明顯把握住了詩人的心情,讀出了詩歌的情感美;回答完第⑶個問題再讓學生誦讀作品,學生理解了詩歌的意境,就能讀出詩歌的意境美;而第⑷個問題的回答,則讓學生領(lǐng)悟了詩歌的音律美,第三遍誦讀時就讀出了這種音樂美。三個問題的回答能全方位,多形式的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回答順序由學生自由選擇,靈活方便,與教學重點結(jié)合自然、緊密。
三、提問時竭力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思考氛圍
一個輕松,和諧,甚至是能激起學生興趣、積極性的思考氛圍,往往能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探索的熱情也會更加高漲,他們對問題的解決自然也就更富有個性,更富有創(chuàng)意。而這個良好的思考氛圍則完全取決于教師提問時所持的目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出的行為。
1、教師提問時目的要正確:
提出的所有問題都要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為最終目的。所以提問后,教師不要單純注重結(jié)果,而要關(guān)注過程,看過程中學生有無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有無獨特的體驗收獲,是否學會了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等。
2、教師提問時態(tài)度要和藹:
提問時要面向全體,要以讀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對話,并且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學生才有回答問題的心理、膽量;仡櫿(jié)課,我始終面帶微笑,眼光柔和地掃視每一個面孔,所以,雖然我和學生是第一次見面,但課堂上卻充滿了笑聲。
3、教師提問時話語要動聽:
提問時,話語里不可帶著考倒學生或出個難題懲罰學生的嘲諷、挖苦語氣、字眼,而是要充滿鼓勵,帶著信任,透出喜愛或贊賞。學生回答問題時,應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不唯教參是從,鼓勵、表揚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不怕“被難倒”,更別吝嗇表揚,要盡量“揀好聽”的說,期待“有驚喜”。一節(jié)課下來,我沒有說過一句否定學生的話,而往往說的是“你真聰明”、“有道理”、“了不起”、“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等話。下課后,許多學生跑來對我說:“老師,你說話聲音好聽”,其實可能只是我說的話好聽而己。
4、教師提問后教學方式要民主:
提問后,要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思考時間,要讓學生有選擇學習內(nèi)容、方法、伙伴的權(quán)利。我在講授《蒹葭》一課時多次讓學生獨立、自主、合作地分小組探究、解決問題,效果就很好。
5、教師提問后還要積極地作為:
學生小組互相討論、解決問題時教師并不是清閑、無事可干的,而是要積極地看,認真地聽,感受學生所思所悟,掌握課堂情況,考慮指導下一步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設(shè)計一些搭橋式的提問,為學生調(diào)配問題坡度或增設(shè)臺階,讓學生拾階而上,破解難題。比如學生回答第⑷個問題“卡殼”時,我就提醒式地讓他們思考一下當今流行歌曲有幾段,有什么作用,這樣一來,學生靈光大現(xiàn),思維似泉。
四、提問時全面調(diào)控解決問題的時間
這節(jié)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比較突出的一點是本來設(shè)計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做小詩人──把詩歌的其中一小節(jié)翻譯成現(xiàn)代詩”這一教學步驟是放在教學第五個環(huán)節(jié)“詩歌與我”里的,可由于時間關(guān)系沒能實施。第二點遺憾是沒能讓學生對文本思想內(nèi)涵進行深化、開拓!遁筝纭菲毡楸徽J為是一首愛情詩,但課堂上可以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對詩歌的主旨談談自己不同的見解。可為了節(jié)約時間,學生的思維過程被我一句“這首詩,我們不能僅僅看作詩人在追求愛情,還可看成詩人在追求美好的事物、理想的境界”這樣的過渡語給生硬地縮掉了。
造成這二點遺憾的原因都是由于提問后,我對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時間調(diào)控不當所制。探究討論四個問題時學生思維發(fā)散比較開,是好事,但我沒能把學生的思維及時收回來,造成了實施后面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不夠。因此,學生獨立、自主、合作地探究、解決問題時,教師要能放能收,放得開收得攏,調(diào)控自如,最優(yōu)化地利用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否則興致一來,在一個問題上,“大問套小問”或“全面鋪開”,就容易造成“虎頭蛇尾”、“草率收場”的結(jié)果。
總之,遵循新課標的要求,提高閱讀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與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新時期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肩負的重任。積極有效地改進教師課堂提問策略是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也是一條值得我們?nèi)ラL期思考,探索的路徑。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
【注一】
這是一首大家熟悉的詩歌,描寫青年男子對一位女子的愛慕與追求,荇菜在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左右流蕩的特性,觸發(fā)了詩人相思的回憶,也觸發(fā)了詩人追求的熱力,發(fā)揮出豐富的想象力。漢朝的人加上了道德教化的涵意,解釋為后妃之德,認為:“參差荇菜,左右芼之。”兩句是皇后在采摘荇菜時,需要有人幫助,其它的嬪妃在旁協(xié)助的景象,表現(xiàn)出后妃之間和樂融恰的樣子。后世歷代文人對于荇菜的描述也相當多,如詩圣杜甫《曲江對雨》:“城上春云覆苑墻,江亭晚色靜年芳。林花著雨燕支(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漫焚香。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傍。”描寫春天黃昏下雨的景色,語麗情悲,感慨時事,同時也暗寫玄宗和肅宗父子之間的政治斗爭。近代徐志摩的作品《再別康橋》中也有一段描述:“……軟泥上的菁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奈膶W作品,其中描寫的植物“荇菜”,對于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可能是相當陌生的,因此本文即針對這種植物來加以介紹。
荇菜是一種多年生的水生植物,枝條有二型,長枝匍匐于水底,像走莖的樣子;短枝從長枝的節(jié)處長出。葉柄長度變化大,葉卵形,長3至5公分,寬3至5公分,上表面綠色,邊緣具紫黑色斑塊,下表面紫色,基部深裂成心形;ù蠖黠@,是莕菜屬中花形最大的種類,直徑約2.5公分長,花冠黃色,五裂,裂片邊緣成須狀,花冠裂片中間有一明顯的皺痕,裂片口兩側(cè)有毛,裂片基部各有一叢毛,具有五枚腺體;雄蕊五枚,插于裂片之間,雌蕊柱頭二裂。果實和種子也是莕菜屬中較特別的一個種類,果實扁平,種子也是扁平狀且邊緣有剛毛;而同屬的其它種類果實為橢圓體,種子則為透鏡狀。
荇菜是莕菜屬中分布最廣的植物,從溫帶的歐洲到亞洲的印度、中國、日本等地區(qū)都有它的蹤跡。至于臺灣應該是沒有野生的荇菜,荇菜在本省出現(xiàn)應是近年來人為引進栽植的結(jié)果。過去所有臺灣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有可能都是黃花莕菜(Nymphoidesaurantiacum(Dalz.)O.Kuntze)之誤。本省有關(guān)黃花莕菜最早的記錄,出自正宗嚴敬1936年的最新臺灣植物總目錄(ShortFloraofFormosa),臺灣植物志第一版(1977)也記錄了本種植物在臺灣的分布,其所引用的標本就是被應紹舜教授(1989)當做是荇菜的島田彌市采自宜蘭縣大溪6545號的這份標本,但是筆者并沒有在TAI(臺大植物系標本館)、TAIF(林葉試驗所植物標本館)、NTUF(臺大森林系標本館)、HAST(中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找到這份標本,因此對于荇菜的這個記錄暫時存疑。
而筆者另外在臺大植物系標本館及森林系標本館中,檢視到三份采自桃園的標本都屬于黃花莕菜,其中佐佐木舜一1923年和山本由松1929年所采獲的二份標本,都被鑒定為Limnanthemumcristatum(在臺灣植物志第一版的中文名稱為銀蓮花,近年來另一中文名稱為龍骨瓣莕菜);島田彌市1927年所采的標本則鑒定為Limnanthemumnymphoides(這個學名指的是荇菜這種植物)。而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佐佐木舜一1928年在臺灣植物名匯(ListofPlantsofFormosa)一書中所列的植物學名Limnanthemumnymphaeoides這個植物時,它所指的是荇菜或黃花莕菜,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筆者認為過去可能都將同為開黃色花的黃花莕菜(Nymphoidesaurantiacum)當做是荇菜,由于黃花莕菜目前已經(jīng)在臺灣滅絕,我們只能從標本上看到它過去在本省所留下的遺跡。
【注】
雎鳩這種鳥兒,在那河中的沙洲上關(guān)關(guān)叫著。美麗善良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參差不齊的荇菜,左一把右一把的去撈取它。美麗善良的姑娘,醒著睡著都想追求她。追求不到,醒著睡著想個不停。相思無盡情意長,翻來翻去都睡不著。參差不齊的荇菜,左一把右一把的去采摘它。美麗善良的姑娘,彈琴鼓瑟去親近她。參差不齊的荇菜,左一把右一把的去揀摘它。美麗善良的姑娘,敲鐘打鼓去使她歡樂。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