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湯汪中學 陳萍
《蒹葭》是《詩經》中的名篇,也是教育部推薦的初中語文必讀課文之一,值得反復咀嚼和體昧。“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遛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當我們吟誦著這首千古絕唱時,不自覺地進入了凄清迷惘的境界──一個靜靜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大地欲睡還醒,都還籠罩在晨曦之中:一望無際的青青蒼蒼的蘆荻,葦葉尖上還閃爍著晶瑩透亮的白色露珠,縱橫交錯、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霧朦朧的遠方洲渚……在這幅蕭瑟蒼茫的背景下,一個孤獨的身影出現了,他面對曲折難辨的水道,耳畔傳來蘆荻的瑟瑟聲,潺潺的流水聲,他在水邊徘徊著,躊躇著,悵望著遠處沙洲迷茫的霧影。我們似乎清楚地聽到他對愛情的渴望與呼喚,清楚地看到他雙眼中那種失意、迷惘的目光。心上的人就在遠方,然可望而不可即,他的這種情緒感染了我們,仿佛我們也一起隨他進入了這一令人癡迷的境界。
《蒹葭》這種藝術上的成功,完全可以用“情景交融”來形容!遁筝纭分猿蔀榍Ч沤^唱,也就在于它創(chuàng)造了情與景互相生發(fā)、滲透并融合無間的美妙神奇的詩歌意境,而這符合我們民族對詩歌基本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清人王閩運評價這首詩時說:“寫情入物而蒼涼凄動,如‘洞庭秋波’之句,千古傷心之祖。’’其評語是很有見地的。“寫情入物”說的是這首詩藝術創(chuàng)造的手段和方法,即藝術特色;“蒼涼凄動”則是對這首詩所達到的凄婉動人的意境的準確概括。
“寫情入物”,首先重在“情”字。在詩歌中,情和景不可分割,互相滲透但不可并列。情是主要方面,景是次要方面。景物描寫,歸根到底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手段,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因此,情是詩歌的生命所在。“寫情入物”就視“情”為主動因素,抓住了事情的根本。
《蒹葭》是一首情詩。它所抒發(fā)的感情是深婉凄悵的,也是正常的和健康的。戀愛常常不能如意,不能達到目的,在今天也是常常遇到的事。因而,《蒹葭》所表現出來的感情也是真實可信的。而“溯迥從之”,“溯游從之”的上下求索,全詩三章的反復疊唱,又表現了抒懷主人公愛的渴望和執(zhí)著。
作者正是把主人公對意中人的一往情深通過.反復的詠唱,通過讀者的心理作用,不知不覺,隨風潛入夜般地注入了景物。讀《蒹葭》這首詩,首先進入我們腦海是蒼蒼的蘆荻、凝霜的白露、曲折的流水、點點的沙洲。雖然我們很快地感覺到主人公的存在,甚至他追求的對象也現出依稀的身影──“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但是我們仍然沒有見到人物行動的直接描寫,所見的依然是景物J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雖然對象就在那兒,──“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濁”,卻似乎怎樣也不可能達到目的。就在這種可望而不可即中,我們感到一種內心的騷動和壓抑,感到詩中一種感情的流動、思緒的徘徊。詩中的景物,蘆荻、白露、河道、港汊、洲渚,因此都被注入了。感情和意緒,并且?guī)е@種感情和意緒搖曳和動蕩,它們因感情的作用而意象化了。那瑟瑟的蘆荻仿佛在訴說哀怨的心曲,那晶瑩的白露仿佛凝聚著失落的目光,那蜿曲的河道仿佛在流動著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愁思……我們仿佛感到整個世界、天地萬物都是那樣的蒼涼與令人感傷。我們因此進入了一個極美的藝術境界,受到感染、陶醉,在這種醇美的境界中把自己也消融了。
《蒹葭》詩“寫情入物”,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個“蒼涼凄動”的藝術境界,而且它“入物”入得如此之深,以致詩中的“蒹葭““白露”等具體形象和詩中表現的感情渾然難分,并成為后世文學作品經常沿用的悲秋懷遠的典型物象。
想到情景交融,自然聯想到《蒹葭》,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