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
讀好文章,好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多u忌諷齊王納諫》,讀初小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情趣,引人入勝,六十年后,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采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并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shù)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wěn)江山,籠絡(luò)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圣君,有賢臣,使政治穩(wěn)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shù)鄒忌與齊威王了。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jié)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
因此,對這位勇于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贊賞他的風(fēng)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事因難能,所以可貴。在同一本《古文釋義》里,小時候也讀過《召公諫厲王止謗》這篇古文,至今還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這位厲王和齊威王一比,真可謂天淵之別了。齊威王下令求諫,周厲王卻以“能止謗”自喜,天下之人,滿腹不平,他要鉗住萬民的口,自己也捂緊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決,這個特大暴君──人民之敵,被“流于彘”。
齊王與厲王,那種對待諫謗的態(tài)度,得到的結(jié)果也截然相反。
歷史是一面鏡子。《鄒忌諷齊王納諫》、《召公諫厲王止謗》這兩篇古文,我們對照著讀,大有可以借鑒之處。
追古思今,F(xiàn)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lǐng)導(dǎo)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有的甚至對批評自己的同志,打擊報復(fù),仗勢凌人,以冰棍對付熱情,什么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原則,全成為過耳東風(fēng)。這樣做的結(jié)果如何呢?貽誤工作,傷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難免于垮臺。
說到這里,我們自然會想到“四人幫”的所作所為。他們當?shù)乐畷r,得意忘形,凌駕一切。江青一句屁話,成為“圣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謗,冤獄累累。人力無窮,天網(wǎng)恢恢,他們的滔天大罪,終于被清算。
諫難,納諫尤難。要得到成果,需要雙方合力。有敢直諫或諷諫的良臣,還要有能納諫的明君。鄒忌的譬喻再妙,辭令再巧,沒有齊威王善聽的耳朵,也是白費唇舌,枉運心機!多u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之所以動人,不僅由于它的意義,也還因為它那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這樣關(guān)系國家命運的大事,鄒忌并沒有板起面孔,擺出義正詞嚴的態(tài)度,反之,卻以與徐公比美,妻妾評議之閨房瑣事出之,如果遇到一個暴君,責以褻瀆之罪,也是責無旁貸的。這種構(gòu)思,這樣筆法,與《觸龍說趙太后》如出一轍,而同樣奏效。這么寫,生動親切,娓娓動聽,饒有情趣。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用了譬喻的描繪,三個人物的情態(tài)和心理,真實透切,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齊地方千里”來個陡轉(zhuǎn),入了正題。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聯(lián)系全國上下“莫不私王”,譬喻與正題扣得極緊。諫議的結(jié)果是“戰(zhàn)勝于朝廷”。
讀罷這篇絕妙佳作,掩卷沉思,忽發(fā)奇想。如果現(xiàn)在我們的某個部門或機關(guān),也來個“懸賞納諫”,那該是“門庭若市”,批評、建議,雪片飛來。最后的結(jié)果呢,也可以想知準是改進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凈的身子洗了個清水澡,受到廣大群眾的鼓勵與表揚,對四化的進展也起來了推動作用。
如若不信,盍試為之。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