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譯文】
鄒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麗。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哪個更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美?”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同他坐著談話,又問他:“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庇诌^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美麗;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不如。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嬪妃和身邊的親信,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不害怕您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我的,可得中等獎賞;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泵顒傁逻_,群臣都來進諫,門前、院內(nèi)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還偶爾有人來進諫;一年以后,就是想進諫,也沒什么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到這種情況,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zhàn)勝敵國。
【《戰(zhàn)國策》簡介】
《戰(zhàn)國策》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諸國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書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經(jīng)漢代劉向整理,定名《戰(zhàn)國策》,沿用至今。
這部書的內(nèi)容是記載戰(zhàn)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稇(zhàn)國策》所記人物是復雜的,有縱橫家,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顏;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戰(zhàn)國策》的文章長于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夸大,充分發(fā)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于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鄒忌事跡】
騶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說而舍之右室。須臾,王鼓琴,騶忌子推戶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說,去琴按劍曰:“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騶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蓖踉唬骸吧普Z音!彬|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蓖跤植徊徽f曰:“若夫語五音之紀,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乎絲桐之間?”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diào)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蓖踉唬骸吧啤!
騶忌子見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見之曰:“善說哉!髡有愚志,愿陳諸前!彬|忌子曰:“謹受教!贝居邝赵唬骸暗萌,失全全亡!彬|忌子曰:“謹受令,請謹毋離前!贝居邝赵唬骸案嗉S,所以為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彬|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事左右!贝居邝赵唬骸肮z昔干,所以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彬|忌子曰:“謹受令,請謹自附于萬民。”淳于髡曰:“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彬|忌子曰:“謹受令,請謹擇君子,毋雜小人其間。”淳于髡曰:“大車不較,不能載其常任;琴瑟不較,不能成其五音。”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說畢,趨出,至門,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語之微言五,其應我若響之應聲,是人必封不久矣!本悠谀,封以下邳,號曰成侯。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吳小如)】
《鄒忌諷齊王納諫》載于《戰(zhàn)國策·齊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戰(zhàn)國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間的古書。它主要記錄了戰(zhàn)國時代以縱橫家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論、外交辭令和政治主張等等,同時也記載一些歷史事實。其中歷史記載部分有些是民間傳說,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縱橫家的游說之辭中還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之類,屬于我國文化遺產(chǎn)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從文學角度看,它們的藝術性是很突出的;但作為歷史看,其中某些故事的真實性就頗值得研究。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是戰(zhàn)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采納群言,終于使齊國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明確的,即要求統(tǒng)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這是文章的重點。至于齊威王的政績,齊國大治的情況,以及“戰(zhàn)勝于朝廷”的具體經(jīng)過,雖屬文中應有之義,卻并非作者命意的焦點所在,故僅僅一表而過。
這一主題思想顯然是《戰(zhàn)國策》的作者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tǒng)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從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過去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是現(xiàn)實主義的,我不大同意。我以為,毋寧說它近于浪漫主義還更為確切些。因為文章本身固然對齊威王君臣不無美化之處,但也反映了作者對新興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寄以希望,這才用齊威王和鄒忌作為納諫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們理想化了。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義表現(xiàn)方法的思想基礎。
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可以用過去評論家的套語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虛處實寫”,后一半是“實處虛寫”。齊威王從不理朝政到勵精圖治,終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齊國在東方的強大地位,是史實。他的接納忠言和改惡從善,也是有歷史依據(jù)的。鄒忌對齊威王敢于直言進諫,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鄒忌本身,是否對他作為一個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虛懷若谷,從妻、妾、客的重重諂媚阿諛的包圍圈里鉆了出來,并且敢于現(xiàn)身說法去規(guī)勸齊威王,則值得研究考慮。我以為,鄒忌的窺鏡自視,與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獻媚,這種種細節(jié)都是虛構的,不是《戰(zhàn)國策》的作者就是鄒忌本人編造出來的。它的性質(zhì)與《戰(zhàn)國策》中的“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等故事基本一樣,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話或民間故事為題材;而鄒忌則是以自己為主人公,對齊威王現(xiàn)身說法,使人讀了更覺親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規(guī)的文章結構,這篇作品一開頭應該這樣寫:鄒忌為齊威王相,入朝見威王,曰:“臣嘗朝服衣冠而窺鏡……”接著把他的故事敘述完畢,然后接下去再說“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寫,便索然寡味,毫無藝術特色。照目前的這種寫法,是作者故弄狡獪,把虛構的情節(jié)提到文章的開頭來敘述,儼然煞有介事。然后在敘述以后驟接“于是入朝見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潑生動又水到渠成,這就是所謂的“虛處實寫”。這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夸張,而非歷史的忠實記錄。如果我們了解《戰(zhàn)國策》的性質(zhì),知道它并非全部歷史實錄而羼有不少虛構成分,就比較容易體會出這篇文章的構思,也能接受我的這個設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寫齊威王的納諫經(jīng)過,應該實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實作為依據(jù)的。但作者卻把它過分夸大了。因為齊威王的為人即使再差勁,一開始也不能全無是處,以致意見堆成山,使提出批評的人“門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惡遷善,也不能一下子就達到圣賢的地步,使人們“雖欲言無可進者”。可見這不過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極度夸張的手法,肯定納諫改過的好處無窮,讓封建統(tǒng)治者意識到這樣做的優(yōu)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應該是個什么樣子。至于齊威王的政績,作者并不想從正面詳加描述;只要把一個統(tǒng)治者從諫如流的態(tài)度和方式淋漓盡致地寫出,這就已經(jīng)達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寫得讓人有點不相信也無妨。這就是所謂的“實處虛寫”。這樣,文章前后兩段做到了虛實相生,前面似實而實虛,后面似虛而有實,從而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也很別致,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的百姓,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shù)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層。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鄒忌自以為美于徐公這一事件的發(fā)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是也。鄒忌的思想轉(zhuǎn)變過程也是三層:“孰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后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找出了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tài)的發(fā)展也是三層:鄒忌現(xiàn)身說法進行諷諫是第一層;齊威王“下令”廣泛征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后使鄰近的諸侯國都來入朝,“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是第三層。當然,作者這樣的寫法不見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fā)?傊,文章的結構層次很重要,沒有層次不行,層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說,總要注意到結構層次的對稱美,排比作用和遞進(即一層比一層深入)作用。本篇在這方面確有值得后人借鑒的地方。
此外,這篇文章在敘事進程中對語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見匠心。有的敘述,對話有重復有排比,有的變化就大一些,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有詳有略,有重復處,也有小小變化處?偠灾,變中有不變,不變中又小有變化。一味求變,變得無頭緒可尋,不合乎我們寫文章的民族傳統(tǒng);但如果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也會令人乏味。而本篇則恰到好處,既有變化,又令人有軌跡可尋。文章的技巧,就是靠這種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對此加以變化運用,對提高寫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復一次:如果有人認為鄒忌真是自以為美而一天到晚總照鏡子,從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確是太天真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語言藝術(王向東)】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一篇只有三百四十三個字的短文。然而,它的語言卻很有特色,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語言樸實,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這篇文章記敘了鄒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設喻,來勸告齊威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寫得十分生動。作者沒有用什么華麗的詞藻,更沒有堆砌什么形容詞,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作者為了表現(xiàn)鄒忌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樸實的敘述和描寫。文章一開頭,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麗”十個字把鄒忌的形貌作了一個簡括的介紹,接下去就寫他三問誰美的事實經(jīng)過。這三問,作者用了幾句簡潔明了的話,寫出鄒忌每一問時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實可信。一問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窺鏡”之后。夫妻之間,問一問自己與別人到底誰漂亮這一類話,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這一問并無驚人之處,作者也無驚人之筆。再問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個字。這三個字添得極好,把鄒忌這個人頗有些“不偏聽偏信”的味道寫出來了。正由于這個“不自信”,才有了再問。所以這再問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寫得自然。三問其客,特別交待了“客從外來,與坐談”。這一交待,說明了客人與其妻、其妾的區(qū)別:妻妾朝夕與共,客者,“外來”者也。這一交待就寫出了鄒忌為人論事的“認真”,進一步證明了鄒忌的“不自信”。后面寫了鄒忌再一次“窺鏡”而思其緣故,終于大悟,并以所悟勸誡威王的情況。按一般寫法,到齊威王接受意見這里,文章是可以有幾句贊美的話的。然而作者僅僅用了威王說的一個字:“善!苯酉氯,就寫威王采取的行動及其效果,全用樸樸實實的記敘來表達,毫無嘩眾取寵之意,卻收到了發(fā)人深省的效果。這種樸實的文風,從我們今天的情況來看,著實是可取的。
語言形象,對話動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樸實的語言,能不能做到生動形象呢?這篇短文給了我們肯定的答復。這里試對妻、妾、客的三句答話略加剖析,來說明這個問題。鄒忌提問之后,他們分別作了回答。他們的回答,話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卻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點。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時就沒有“君美甚”這三個字,僅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這半句。而客人卻換了個說法,回答說:“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齻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這些細微的區(qū)別,來刻畫人物的形象。妻說話較為隨便,只要丈夫高興,怎么說都可以。妾不敢不當妻的應聲蟲,還要盡量少說。而客畢竟是“外來”者,說話就較為謹慎,又要讓鄒忌高興,又要不讓人看出是阿諛奉承。妻偏愛他,妾有點兒怕他,客有求于他,這樣就決定了這三個人說的話總與事實偏頗;但由于三個人的地位、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這三者的偏頗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個人,這不正是作者語言的魔力嗎!
文章剪裁巧妙,當詳處以十當一,當略處以一當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個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個字來寫鄒忌三問誰美和向王進諫這么兩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寫得詳詳細細。從“服衣冠,窺鏡,謂其妻”開始,到“復問其妾”、與客“坐談”并“問之”、“孰視”徐公、再“窺鏡”;到“暮寢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進諫,一共寫了鄒忌的十個動作。這一連串的動作使人覺得鄒忌所以要進諫以及陳說的道理都比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來寫齊威王的反映及效果,與前相較,這一段是簡略的。然而這簡略的一段之中,卻仍有詳略。作者寫齊威王的態(tài)度很簡括,只用了一個字;接著卻詳詳細細地寫出了齊威王發(fā)布的命令的內(nèi)容,不厭其煩地列出了“上賞、中賞、下賞”三等獎的評選標準,并且寫出了“群臣進諫”、修明政治帶來的燕、趙、韓、魏“皆朝于齊”的結果。這一略一詳,實在恰到好處。寫了后者,前面齊威王說的那一個“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寫。可見這一詳一略,實在是詳?shù)镁唧w生動,略得余味無窮。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