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qū)育才小學 黃慧榮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認識地球,了解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學生要保護地球,保護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敘述的。
3、學會本課生字、生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完課文后,能談談自己的體會,寫好讀后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按一定的順序寫。
2、難點:通過學習課文,多方查閱課外資料,使學生增強保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意識,并在此基礎上認真寫好讀后感。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多方查閱相關資料;多媒體;課件1~7。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4月22日是什么日子嗎?(世界地球日)(師板書:地球)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全世界的人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而且迄今所知,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唯一(重讀)星球(板書:只有一個)。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樣的?人類是怎樣對待地球的?我們又該做些什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
1、提出要求:(出示課件1,指名讀)
⑴課文介紹了哪些有關地球的知識,向我們提出了什么要
求?(只做簡單回答)
⑵認讀生字,讀準字音。
⑶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詞語。
2、學生根據(jù)要求自學。
3、檢查自學效果,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⑴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是可以再生的;我們要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
⑵難寫的字:裹 濫 脅 璀璨(注意讓學生練寫,當堂記憶。)
⑶生詞:遨游、璀璨、渺小、恩賜、慷慨、濫用、威脅、目睹、扁舟、節(jié)制、枯竭、指望(不但會讀,還要會寫,能理解詞義。)
三、再讀課文
1、提出要求:
先獨立學習,仔細閱讀課文,想想自己能從中讀懂一些什么?再小組互助學習,討論一些不懂的問題。
2、學生按照要求自學和討論。
3、學生匯報學習成果,教師相機指導。
在這一學習階段,教師指導學生重點突破本課的學習重點,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記敘的?其他內容留待下一節(jié)課解決。
(先記敘了地球的特點和人類對它的破壞,接著又講地球上的資源枯竭之后,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我們要保護地球。)
四、作業(yè)
通過多種方式查找有關地球和環(huán)保方面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學生繼續(xù)匯報自學成果,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地球的外形:
1、課文是怎樣描述地球的外形的?
⑴快速閱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自由朗讀。
⑵從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師相機出示課件2──第一段第一句配地球近景照片,第二句配地球遠景照片。
⑶練讀有關句子:
指導讀──范讀──自由練讀──表演讀──分角色讀──齊讀。
2、出示課件3──宇宙中拍攝到的旋轉中的地球,有近距離的,也有遠距離的,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說自己對這個星球的印象。
(先同桌互說,再指名說,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用詞、用語。)
地球的資源:
1、齊讀課文3、4段,了解地球資源的特點。
2、結合課文,出示課件4──演示煤、石油等礦產資源的形成過程,能形象、直觀地說明其不可再生性;出示課件5──演示水資源、大氣資源的循環(huán)過程和森林資源、其他生物資源的再生、繁衍過程,能形象、直觀地說明其可再生性并豐富同學們的知識
三、根據(jù)課前所查閱的資料,補充說說自己對地球知識的了解
四、人類對地球的破壞
1、小組交流、整理本組同學課前所查找到的人類破壞地球的行為的一些資料,并推薦代表發(fā)言闡述。
2、出示課件6──剪輯一些人類破壞地球生態(tài)的行為,并配以解說,此舉應能使學生義憤填膺,并喚起其強烈的危機意識。
五、保護地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1、出示課件7──“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
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析因(生自由讀書,找到原因,小組討論,再集體交流。)推果: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齊讀)。
2、人類采取了哪些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措施?學生自由發(fā)言和展示所找資料,師可用視頻展示儀或其他手段展示學生搜集的資料。
3、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生存空間,不只是少數(shù)環(huán)保工作者的職責,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想一想,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可做點什么?
(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說話。)
六、作業(yè)
根據(jù)所學課文和自己的課外閱讀所得、所知,寫一篇環(huán)保小論文或者讀后感。
【板書設計】
只有一個地球
地球:可愛、渺小──別無去處精心保護地球
自然資源:有限──別無補充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