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大鵬華僑中學 陳曉濤
【教學內容】
1、寫作背景介紹。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從小學到現(xiàn)在你們應該接觸到了不少魯迅先生的作品吧,下面請你談談自己所了解的先生的作品。
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故鄉(xiāng)》)、《社戲》、《孔乙己》、《阿 Q正傳》、《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魯迅自傳》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而已集》、《花邊文學》、《二心集》等。
思維擴展: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就作家作品而言學得最多的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那么先生曾經對自己的作品選入中小學課本有什么樣的看法呢?
魯迅是反對自己的文章入選中學課本的。他曾經說:“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雖然尤其缺乏,但萬想不到會輪到我的《吶喊》!濒斞覆辉敢庾屗倪@本小說集入選中學的課本其原因,他說是因為自己對人世的悲觀,不愿意這悲觀的情緒影響了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大家課后再去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風箏》則正是魯迅悲觀、絕望情緒的充分流露。大家第一次接觸魯迅先生這樣的散文,我希望同學們能夠克服閱讀的障礙,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涵。在一起學習課文之前,我認為很有必要讓同學們了解一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請同學們認真領悟,這對于我們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幫助。
二、寫作背景
寫作時間:《風箏》寫于1925年1月24日,這一天恰逢舊歷年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可以說是中國人最喜慶的節(jié)日,往往中國人還喜歡在新的一年里圖個好兆頭。那么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魯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閱讀第一段,談談你的感受。
對北方的冬天已有風箏感到“驚異”,因放風箏一般在春天。因風箏而沉入少年時代的關于故鄉(xiāng)的風箏的一段記憶,回憶起虐殺弟弟心靈的往事而感到悲哀,同時也可能由冬天和風箏而聯(lián)想產生了一種游子浪跡天涯無家可歸的漂泊感,精神高飛遠走的寂寞感和一個人暗夜行路的孤獨感寒冷感,進而生出無限悲涼的人生感慨。
思維擴展:孤獨、焦慮、恐懼的情緒不僅意味著自我意志與世界、與自己的有限性或命運的對立,是否也意味著另一更深層次的不安?
三、魯迅的兄弟情
1、同胞情深曾幾時:
看下面一段描寫(王曉明《魯迅傳》),體會童年兄弟之間的情誼。
“阿哥,咱們什么時候去抓麻雀啊?”周作人帶著笑呆呆地問道。
樹人瞟了弟弟一眼:“沒看見我這兒還要看書嗎?去去去,一邊兒玩去!睗M臉的塵土周作人對著哥哥吐了吐舌頭跑開了,那邊母親抱著襁褓中的小弟建人在太師椅上小盹。那年,魯迅8歲。
冬天,家中盛水的大缸里結了一層薄冰,魯迅敲碎后撈了來分給弟弟們吃,三人咬得滿嘴爆響。當然,他們也有掃興的時候。還有一次,魯迅從一張“老鼠成親”的畫中得知元宵節(jié)晚上是老鼠成親的日子,于是與弟弟一咬耳朵,睜著眼睛守了一夜,結果啥也沒看見。第二天,周作人干什么事都無精打采,但對兄長卻毫無責備之意。
魯迅有兩個弟弟,周作人小他四歲,周建人小他八歲。在日本的時候魯迅與周作人同是公費留學,生活窘迫,而且家中老母親與正在求學的三弟毫無生活來源,何況作人又開始了自己與家境并非太好的羽太信子的戀愛,生活上兩兄弟更是拮據(jù),魯迅作為長子和大哥,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經濟的負擔,抽廉價的劣質煙。到了1909年,為了成就弟弟的學業(yè)和小家庭幸福,魯迅決定放棄自己在東京的第二步文學活動的計劃以及去德國深造的機會,回國謀事。
2、兄弟反目成仇:
1923年7月,周作人寫給魯迅的絕交信(注意《風箏》的寫作日期:1925年正月初一)
魯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我不是基督徒,卻幸而尚能擔受得起,也不想責誰,──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我以前的薔薇的夢原來都是虛幻,現(xiàn)在所見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訂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請不要再到后邊院子里來,沒有別的話。愿你安心,自重。
7月18日,作人
“魯迅先生”,口氣如對客人,小弟與大家長兼長兄之間關系完全扯平;以先生稱,口吻已是對路人態(tài)度!拔易蛱觳胖馈保梢娨郧安恢溃潜厥怯嘘P人格尊嚴事體。刪節(jié)號“──”,表示那些我已知道、你更明白、不必再披露、以免彼此丟臉的事。“過去的事”,是說昨天得知的那種事,似含不止一次、而且持續(xù)較長。“不是基督徒”,道出自己不能象個教徒那樣忍受屈辱,或寬恕這種事!吧心軗艿闷稹,見出此事重大,對他是大傷害,需要“擔受”!安幌胴熣l”,這里的誰,既可暗指魯迅,又可含有不是一人單方面事,至少牽涉兩方。以作人洞悉人性的目光,自然知道這類事復雜,若想搞清細節(jié),無異再辱一次。此刪節(jié)號“──”,表示有許多話不必說了吧。“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取俯瞰姿態(tài),帶一種無奈的悲憫,人是可憐的。
思維擴展:兒童是不記仇的,何況是兄弟?你幼兒園打架的小朋友,現(xiàn)在要是碰到了還倍感親切。魯迅在兄弟反目成仇后寫的《風箏》一文中流露出深刻的內省和自責,難道僅僅是因為小時候粗暴地踐踏過弟弟的風箏?
四、《風箏》的“真實性”認定
1、《風箏》一文所敘述的關于精神虐殺的一幕是否是真實的?
魯迅有時候,會把一件事特別強調起來,或者故意說著玩,例如他所寫的關于反對他的兄弟糊風箏和放風箏的文章就是這樣。實際上,他沒有那么反對得厲害,他自己的確不放風箏,可是并不嚴厲地反對別人放風箏。”
──周建人
(喬峰《略講關于魯迅的事情》,見《魯迅回憶錄》中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
他不愛放風箏,這大抵是事實,但魯迅寫折毀風箏等事乃屬于詩的部分,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
──周作人
(周作人《魯迅與〈弟兄〉》,見《魯迅回憶錄》中冊。)
2、擴展思維:文學允不允許虛構?這個問題在21世紀已經不需要求證就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但我們的很多教參為什么就是把《風箏》一文所敘述的“精神虐殺”作為確定的事實分析。若《風箏》一文所敘述的不是真實,那你從中能體會作者怎樣的心理。
3、有人說“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魯迅對自身的矛盾有著深刻的內省和自知,但卻不得不同時信奉這些互相矛盾的思想,從而長久地處于精神的矛盾和緊張之中。”(汪暉:《反抗絕望》)大家可能很難理解這句話,那我們還是回到課文,來體會魯迅精神的“矛盾”和“緊張”。
五、整體感知
自我與周圍環(huán)境悲劇性的對立:
1、找出文章首尾有關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的內心?
世界的荒謬、死亡的威脅,內心的無所依托,虛妄的真實存在,自我與環(huán)境悲劇性的對立,由此而產生的焦慮、恐懼、失望、不安……
2、課文分析:
第一段見前文
最后一段:
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因北方冬天的一、二風箏而產生對故鄉(xiāng)的春天和風箏的回憶,因回憶而喚起罪感記憶,因無可擺脫的罪感而痛苦悲哀,因悲哀而試圖逃避讓自己聯(lián)想到痛苦往事的春天景象,所以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里。這里出現(xiàn)了悖論,居然要躲避春天到寒冷的冬天擺脫悲哀,與慣常的思維相反,內在的心情與環(huán)境形成反差,春天讓人聯(lián)想到痛苦,而到冬天去躲避痛苦?墒菬o法躲避,因為冬天本就給人帶來寒威和冷氣。這種感覺已經不僅僅是自己回憶起少年時代的罪的悲哀,從而個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回憶中的和現(xiàn)實的寒冷感融合在一起,無比強烈又無可逃避。
六、魯迅筆下“童年的故鄉(xiāng)”
1、閱讀文章一二兩段,比較童年故鄉(xiāng)的環(huán)境描寫和現(xiàn)實生活的環(huán)境描寫,體會作者不同的心境。
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fā)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xiàn)在在哪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這里我們可以體會魯迅的童年和故鄉(xiāng)情結:回憶中童年的故鄉(xiāng)的的美好與溫暖與現(xiàn)在的遠離故土的肅殺的嚴冬的當下感覺形成對照。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故鄉(xiāng)和童年已經逝去并無從返回的嘆惋!“我”試圖在這種回憶中獲得內心的溫暖和慰籍。
現(xiàn)在,故鄉(xiāng)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從回憶中的童年拉回到現(xiàn)在。回憶中既有故鄉(xiāng)的美好和童年的純真與無憂無慮,又有對自身罪責的沉痛反思。這是一種對故鄉(xiāng)和童年回憶的非詩化敘事。從而區(qū)別于專門回憶美好一面的粉飾和詩化寫作,而在回憶或寫童年和故鄉(xiāng)的文章中最容易犯單一化的詩化敘事和抒情的毛病!盁o可把握的悲哀”,一是指悲哀程度,類似于無限的悲哀;也是指沒料到弟弟忘記,連求寬恕而不得,所以悲哀無法擺脫;即是對自己的身上的人性惡和舊的痕跡的悲哀,也是對弟弟的善于忘卻、主動認同這種虐殺及缺乏反抗和復仇精神感到悲哀。同時,雖有春天以及故鄉(xiāng)景物的溫暖而美好的記憶,但畢竟只是回憶而已,故鄉(xiāng)和童年無法回去,從故鄉(xiāng)的溫暖的春天拉回到眼前的寒冷的冬天,到現(xiàn)實的嚴冬式的肅殺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自有悵然若失和無可奈何的悲哀之感!所以這里的“無可把握的悲哀”就有多重心境:一是想擺脫罪感和求得寬恕而不得的沉痛;其次是對被虐殺者的失憶和無怨的感慨;還有故鄉(xiāng)童年失落的悲哀;眼前的社會黑暗給人的肅殺感和寒冷感;以及為生計辛苦輾轉于異地而生的人生多苦辛的漂泊、孤獨和寂寞之感。百感交集,自是無可把握。
2、“童年的故鄉(xiāng)”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悲劇性的對立;“過去”與“現(xiàn)在”;“童年”與“中年”是否也影射著什么?
多角度回答。
3、思維擴展:魯迅的小說和散文充斥很多“童年的故鄉(xiāng)”的影子,我們班也有很多外地的同學,身在他鄉(xiāng)的你們什么時候會最想家?體會體會魯迅的“童年的故鄉(xiāng)”所包含的感情。
4、什么事情讓“我”再見到風箏時如此“悲哀”?“我”是否想過辦法去擺脫這種“悲哀”的境地呢?效果如何?
5、“絕望”與“虛無”
“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象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記不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這里魯迅是不是通過對他弟弟的缺乏記性的敘寫來批判中國人的善于忘卻?從個人角度來看,我覺得這種遺忘是很正常的,一個人小時候經歷的事不可能都能記得,時間能埋葬掉多少往事,何況是想時候的兄弟之間的矛盾?但成年以后,一些刻骨銘心的傷痛是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遺忘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否則所有的人都如魯迅一樣記得深廣和久遠的痛苦,活著還不成為一種折磨?另也可能是因為弟弟認為哥哥本來就是對的,自己確實不該放風箏,所以當時雖然或者傷心,很快也就忘記了,本來就不認為自己對,又怎么該怨恨呢?被虐殺而不自知,就如現(xiàn)在的學生一樣,主動要求老師對他們在所謂的應試學習上要求嚴格一點!許多普通的百姓不也是這樣,被統(tǒng)治者壓迫和虐殺而毫不自知或者認為理所當然從而也毫不反抗嗎?按理說,虐殺者和被虐殺者都需要反思,我的虐殺也跟被虐殺者的順從有關系,被虐殺者的溫柔馴順適足以激起虐殺者的施虐欲。作為個體的我還可以反思自己的罪,但作為一個群體的政黨或者國家機器有這種反思能力嗎?如果說,個體遺忘了這種傷痛還可以理解的話,一個民族對歷史的悲劇也毫無記憶就必須批判了。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跟學生講建國三十年歷史中殘酷和非人性的一面時,學生也會驚異地睜大眼睛說:“有這樣的事嗎?”好象是我在撒謊似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此處的批判也并非全無意義。
思維擴展:魯迅最終否定了懺悔,步步深入地揭示了“希望”的消逝與幻滅,顯示出“絕望”與“虛無”的真實存在于絕對權威地位。體會作者內心世界的矛盾“希望──絕望”、“現(xiàn)在──過去”、“虛無──實有”、“樂觀──悲觀”。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