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區(qū)商榻中學 金施萍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
2、培養(yǎng)對文章的分析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
3、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及對黑暗現(xiàn)實的。
【教學重點】
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中心。
【教學難點】
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世外桃源”是同學們熟知的一個成語,這個成語具體什么意思?(學生查詞典解釋:比喻理想中的安定而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地方。)這個成語出自于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整體感知
1、簡介本文作者與社會背景:
作者: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又世稱靖節(jié)先生,著名詩人。詩風清新質樸,為古典詩開辟了田園詩的新境地。詩歌代表作《歸園田居》、《飲酒》等,散文《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
社會背景: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文章的寫作順序。
學生活動:給課文的七幅圖畫排好順序并配以解說。(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也可以用文章中的句子。)
3、按照漁人進出桃花源,分三部分:
發(fā)現(xiàn)──進入(見、聞、歷)──離開后尋找。
三、重點分析
1、思考:桃花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用幾個簡潔的詞語概括它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
美麗(美):
⑴外部: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⑵內(nèi)部: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幸福(樂):
⑴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⑵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⑶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神秘(奇):
⑴桃林奇: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⑵山洞奇: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⑶人們奇: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⑷結局奇: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2、想像:第3節(jié)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會告訴桃花源中的人哪些事情? “皆嘆惋”又是為何?
(朝代更迭,世事變遷,生活艱難……;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3、討論:像桃花源這樣的人間仙境在當時存在嗎?作者寫它有何意義?
明確:不存在(“世外”,現(xiàn)實中沒有),作者寫它是為了與現(xiàn)實生活能形成鮮明對比:
桃花源 (理想)現(xiàn)實
⑴“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戰(zhàn)亂頻頻,“烽火連三月”
⑵“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百姓顛沛流離,背井離鄉(xiāng),國破家亡。
⑶“往來種作,怡然自樂”──飽受戰(zhàn)火磨難,度日如年,生活在痛苦之中。
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作者所處時代: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
(明寫桃花源,暗在諷刺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把握中心
中心思想: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五、拓展遷移
1、談談你對漁人的看法,漁人是個怎樣的人?
(貪婪、不守信用的人……)
2、桃花源也代表了勞動人民渴望和平安寧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古代的勞動人民是多么盼望有這樣一方凈土并長期住下去啊。同學們,我們再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你是否愿意長期生活在這個桃花源里?
六、作業(yè)
1、有人說陶淵明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xiàn)實,你怎樣評價?
2、品讀《桃花源詩》,對比《桃花源記》,思考分析二者在內(nèi)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