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初中 沈曉萍
【教學目標】
1、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崇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對科學技術的認識。
2、培養(yǎng)學生在科學追求的進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的文字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搜集整理資料,讀科學家的故事,談與科學結緣的經歷,模仿寫淺顯的科學小品和科學童話。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課外搜集科學家的故事,小組內交流,每個小組推薦1至2篇,在班級交流。
第二課時
課外先回顧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學的故事,或第一次接觸奇妙的科學的小故事,第一次發(fā)現科學其樂無窮的奧秘的故事。最好用文字記下來。課內先小組交流,選出最好的全班交流。
第三課時
教師提供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等例文。學生范讀,聽讀。課堂上仿寫一篇探究科學的作文。
【備課資料】
八項工程有望使青海湖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本改善
新華網西寧9月6日電(記者 顧玲)記者日前從青海省有關部門獲悉,青海省計劃從現在起用八至九年時間,重點實施包括天然草地保護與治理工程在內的八項工程,力圖使青海湖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據青海省林業(yè)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八項工程分別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天然草地保護與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yǎng)工程、封湖育魚和裸鯉人工放流工程、自然保護區(qū)工程、高效生態(tài)畜牧業(yè)工程和普氏原羚拯救工程。
青海湖是我國內陸最大的咸水湖。長期以來,受自然環(huán)境演變和人為活動的綜合影響,湖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惡化。湖水水位在42年時間里下降了3.6米,湖區(qū)沙漠化趨勢嚴重,草場植被破壞嚴重,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魚類裸鯉也由于過度捕撈數量銳減,鳥類棲息地環(huán)境惡化。
從2002年開始,青海省已對青海湖周圍的2.77萬公頃耕地逐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力爭用兩至三年的時間將青海湖周邊的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還確定2001年至2010年為十年封湖育魚期,并已通過人工增殖的措施,放流孵化青海湖裸鯉936萬尾。
今后,青海還將通過天然草地保護與治理工程,治理中度以上退化草地。湖區(qū)的沙化問題將主要通過防沙治沙工程、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yǎng)工程解決。對已有沙漠化趨勢的地帶,通過人工種草、造林和工程固沙等手段進行防治。
青海省還準備通過自然保護區(qū)工程,擴建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新建面積22.67萬公頃的天峻舟群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使流域內自然保護區(qū)面積達到92.19萬公頃。并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為依托,重點實施普氏原羚棲息地恢復、種源基地等建設。
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日漸“消瘦”,記者日前從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了解到,近25年來,青海湖湖面已萎縮近150平方公里。經衛(wèi)星遙感測量,青海湖西岸和北岸陸地相對推進距離分別達到1566.3米和3266.9米,年平均推進距離分別為62.6米和130.6米。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專家表示,青海湖在1975年~2000年的25年間,湖岸總體變化趨勢是陸地相對向湖水方向推進,湖岸形體整體萎縮。除此之外,水位下降、沙化、旱化、草原退化等已使青海湖百“病”纏身。如不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長此下去,青海湖不是變成沙湖就會變成死湖。
美麗的青海湖──百“病”纏身
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場所,青海湖早在1992年就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拉姆薩爾濕地保護公約中著名的濕地保護區(qū)和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流域總面積2.96萬平方公里的青海湖自然保護區(qū),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維系著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生態(tài)安全。同時,青海湖孕育了豐富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被譽為天然的“高原生物基因庫”。
但是,這片哺育了眾多生命的美麗湖泊,其自身的生命力卻在不斷減弱。水位下降、湖面萎縮,沙化、旱化、草原退化已使青海湖百“病”纏身。
記者近日在青海湖采訪時看到,由于湖面萎縮,湖水下降,青海湖岸邊裸露的湖床隨處可見。在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青海湖下社水文站,一根用于水文觀測的標志桿孤零零地立在湖中裸露處。水文站站長楊維忠指著這根標志桿說:“這是2002年立在湖岸線的,如今湖岸線離它已有30多米的距離了!
青海湖西北部的乃索麻村,住著一個叫羅桑的藏族老大媽,她說,她從小就住在湖邊,在湖邊長大,過去湖岸就在離家十來米的地方,但是現在湖岸卻離家越來越遠,都快看不到了。
據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李鳳霞介紹,青海湖在1975年~2000年的25年間,湖岸總體變化趨勢是陸地相對向湖水方向推進,湖岸形體整體萎縮,變化較大的湖岸為東岸沙島和海晏灣地帶、北岸沙柳河入湖一帶地區(qū)、西岸布哈河入湖地帶。經衛(wèi)星遙感測量,西岸和北岸陸地相對推進距離分別達到1566.3米和3266.9米,年平均推進距離分別為62.6米和130.6米,湖區(qū)東岸沙體形似“鳥嘴”侵蝕東岸湖水,近100公里的水體被分離,只有很窄的河道連通湖區(qū),且“鳥嘴”有繼續(xù)延伸趨勢。
除了湖面萎縮,有資料顯示,青海湖正在從單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為“一大數小”的湖泊群。青海省衛(wèi)星遙感中心工程師徐維新說,早在20世紀60年代,青海湖北緣就分離出面積達48.9平方公里的尕海湖。后來又分離出沙島湖和海晏湖兩個新湖泊。根據最新的衛(wèi)星照片顯示,在青海湖東北面,又有一個面積達96.7平方公里的湖泊近期已基本從青海湖分離出來。
昔日的青海湖,曾是西王母“千帳之國”草肥水豐的廣袤牧場。但現在青海湖周邊退化草地面積已達65.67萬公頃,占區(qū)域草地總面積的34.9%,并仍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沙化土地面積已達765平方公里,且每年以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生態(tài)惡化使青海湖原有的屏障效應日趨弱化。
據了解,青海湖周圍原有78條大小河流,是青海湖的補充水源,但現在多數河流已經枯竭,未枯竭的也水量銳減,注入湖中的總水量比50年前減少60%以上。青海湖水位目前正以每年8厘米至10厘米的速度下降。而水位下降也使青海湖變得越來越咸: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局的勘測表明,1962年青海湖含鹽量為12.49克/升,目前已達到16克/升。同時,由于青海湖水體含鹽量較高,且鈣、鎂、氯離子和碳酸根離子不平衡,平均PH值已由過去的9上升到9.2以上,有的水區(qū)高達9.5,堿度比海水還要高。青海湖水的鹽堿化對水生餌料生物和魚類的生存及繁衍造成嚴重威脅。破壞了青海湖魚鳥共生型生態(tài)環(huán)境,直接影響到青海湖一直引以自豪的鳥類數量。
專家診斷:人為活動、氣候暖干是“癥結”所在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的開墾活動,使湖畔5萬公頃的最好草場毀于一旦;上世紀80年代,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環(huán)青海湖一帶又有人開墾草原,廣種薄收。這種掠奪式經營使湖區(qū)生態(tài)遭到了空前的破壞。
專家認為,青海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是不爭的事實,人為因素是造成青海湖地區(qū)草場退化以及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而青海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縮則主要是由于長期氣候暖干、造成湖面蒸發(fā)耗水量大于入湖補給水量造成的。
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局長李其江說,青海湖入湖補給量由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和湖面降水三部分組成;耗水量由湖面蒸發(fā)量、人為耗水和湖區(qū)潛水蒸發(fā)量三部分組成。經計算,青海湖湖水補給量1959年至2000年的多年平均值為36.9億立方米,而耗水量多年平均值為40.5億立方米,平均每年青海湖水量減少3.6億立方米。而據測算,上世紀80年代中期,青海湖年虧損水量中,人類耗用水僅占1/5,這說明人類活動對青海湖水位的影響是比較小的。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李鳳霞說,分析青海湖周圍各氣象站的觀測資料發(fā)現,隨著全球變暖,青海湖湖周也出現了氣溫升高、降水減少、蒸發(fā)量增加等氣候變化特征。據觀測,1975年至2000年,青海湖湖周氣溫增幅為每10年0.49℃,其數值明顯高于青海全省的平均增幅和全球每10年0.03℃~0.06℃的氣溫增幅。同時,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青海湖環(huán)湖地區(qū)降水量也開始出現顯著的減少趨勢,而進入90年代后蒸發(fā)量卻出現了顯著的增加趨勢。由于蒸發(fā)量增加、降水量減少,直接導致了青海湖水位下降。
因此,專家認為,氣候暖干化是直接導致湖水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草場退化的原因,而人類活動則加劇了這些變化。同時,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草場退化又反過來促進氣候朝暖干化方向發(fā)展。
美麗容顏何日再現?
專家建議,如果不采取有效保護措施,長此下去,青海湖不是變成沙湖就會變成死湖。 為此,青海省政府從2001年起,啟動沙漠化土地綜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地恢復和治理工程等十大工程治理青海湖生態(tài),治理范圍涉及到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4個縣、23個鄉(xiāng)。計劃在今后30年內在湖區(qū)投入50多億元,使湖區(qū)流域生態(tài)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并建立起良性循環(huán)的湖區(qū)水體生態(tài)系統。
2003年8月1日,青海省十屆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青海湖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條例(草案)》開始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為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制定的法規(guī),標志著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進入了法制保障新時期。
目前,青海湖環(huán)湖地區(qū)已開始退耕還林還草,40多萬畝耕地有望恢復草原本來面貌。
然而,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易,恢復難。青海湖治理工作將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現有的保護措施能否讓青海湖生存下去,重新回到昨日的美麗?人們仍然不無擔憂。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多名院士今年在對青海湖流域進行初步實地考察后提出,青海湖流域是一個大的、綜合性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tài)圈”,青海湖治理對中國乃至全球生態(tài)變化意義重大。過去人們只注重對青海湖核心區(qū)進行治理而忽視了周邊大面積的治理,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流域是青海湖重要的來水補給地,周邊地區(qū)的污染、沙化等問題都會對湖區(qū)產生重要影響,所以治理僅僅盯著湖本身是遠遠不夠的。要徹底治理青海湖,必須將整個青海湖流域納入保護治理范圍。
新華網蘭州10月9日電 舉世聞名的敦煌月牙泉正面臨水位逐年下降所帶來的嚴重威脅。近日,蘭州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張明泉教授等專家通過認真研究,提出了防止月牙泉環(huán)境退化的三條對策:控制地下水開采量、調整產業(yè)用水結構及人工回灌地下水。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縹緲,波瀾壯闊,是大自然賜與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
青海湖,古代稱為“西海”,又稱“鮮水”或“鮮!。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帶早先屬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薄
青海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環(huán)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青海湖水平均深約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比兩個東岳泰山還要高。由于這里地勢高,氣候十分涼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氣溫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勝地。
青海湖地處青海高原的東北部,這里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環(huán)境幽靜。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huán)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綿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間。舉目環(huán)顧,猶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huán)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煙波浩淼、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節(jié)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節(jié),當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遼闊的草原披上綠裝的時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氣爽,景色十分綺麗。遼闊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鋪上一層厚厚的綠色的絨毯,那五彩繽紛的野花,把綠色的絨毯點綴的如錦似緞,數不盡的牛羊和膘肥體壯的驄馬猶如五彩斑駁的珍珠灑滿草原;湖畔大片整齊如畫的農田麥浪翻滾,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瓊漿在輕輕蕩漾。而寒冷的冬季,當寒流到來的時候,四周群山和草原變得一片枯黃,有時還要披上一層厚厚的銀裝。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開始結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銀裝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熠熠閃亮,終日放射著奪目的光輝。
青海湖以盛產湟魚而聞名,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很值得提及的是,這里產的冰魚較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們在冰面鉆孔捕魚,水下的魚兒,在陽光或燈光的誘惑下便自動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鮮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游覽勝地。海心山又稱龍駒島,面積約1平方公里。島上巖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產龍駒而聞名。著名的鳥島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內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節(jié)卻棲息著10萬多只候鳥。為了保護島上的鳥類資源,這里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鳥類研究和保護工作。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對發(fā)展畜牧業(yè)和農業(yè)有著良好的條件。早在遙遠的古代,這里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古代名著《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以后,隋唐時代,這里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fā)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zhàn)而著稱。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道,統計顯示,近40年來月牙泉水位累計下降了9-11米,水面積也由1.45萬平方米萎縮至0.53萬平方米。張明泉等專家認為,造成這一情況的主因是敦煌盆地地下水的超量開采,因此要恢復月牙泉水位,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下大力氣關閉一批開采井,以法律的形式在月牙泉周圍一定區(qū)域設立地下水禁采區(qū),嚴控地下水開采量,恢復本地原來的地下水動態(tài)平衡。
其次要調整產業(yè)用水結構,節(jié)約用水。專家研究發(fā)現,農業(yè)灌溉占到敦煌總用水量的90%,但若將目前的大水漫灌全部推廣成節(jié)水灌溉,就可使灌溉用水量減少30%左右。針對此,張明泉教授認為,調整現有用水結構,減水農業(yè)用水,發(fā)展旅游產業(yè),是恢復敦煌生態(tài)平衡、修復月牙泉地下水位的有效措施。
專家們認為,目前月牙泉已經面臨枯竭的危險境地,用別的方法恢復地下水需要一定的時間,但若在月牙泉西邊1.5公里的沙灣開挖深1米左右,面積8000-10000平方米的滲坑2個,采取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應急措施,就可以保證月牙泉泉水不至于在短期內干涸乃至枯竭!斑@只是維護月牙泉水位的短期行為,只能為防止月牙泉枯竭爭取更多的時間!睆埫魅獜娬{,造成敦煌地區(qū)用水緊缺的根本問題還是水資源供不應求,因此應該考慮從祁連山哈爾騰河流域調水來緩解當地用水的緊張局面,恢復生態(tài)平衡,穩(wěn)定月牙泉水位。(完)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古往今來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1994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鳴沙山、月牙泉與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二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勝地。
鳴沙山,因沙動有聲而得名。古稱“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積聚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壟相銜,峰如刀刃,遠看連綿起伏入虬龍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濤涌來蕩去,甚為壯觀。沙粉紅、黃、綠、白、黑五色,晶瑩閃光不沾一塵。如遇摩擦振動,便會殷殷發(fā)聲,輕若絲竹,重如雷鳴。故“沙嶺晴鳴”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huán)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0.88公頃,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質甘冽,清澈如鏡。千百年來沙山環(huán)泉而不被掩埋,地處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濁不涸,實數罕見。泉內星草含芒、鐵魚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風光十分優(yōu)美。
鳴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游人至此,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來泉邊漫步,都會馳懷神往,遐思萬千,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