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識字,體驗要領,形成能力。
經(jīng)過一個半學期的訓練和滲透,學生能夠運用拼音直呼漢字的音節(jié),能夠借助換部首、加部首等方法,分析漢字的結(jié)構(gòu),識記字形。因此課堂教學中,漢字的學習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只對一些易混淆,難理解的字在字音、字形或字義上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本課中的“漂”就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生字。首先“漂”是個多音字,學生平日接觸此字頻繁是由于“漂亮”一詞,而課文中的卻是第一聲“漂浮”;其次“漂浮”中的“漂”與以前學習的“飄揚”中的“飄”是同音字,如果不加辨析容易產(chǎn)生混用的現(xiàn)象。
教學中,通過朗讀時的正音,強化正確的字音,隨即滲透“漂”的其它兩個發(fā)音;通過說話訓練“什么漂浮在哪里”,明白“漂浮”的狀態(tài)不僅與部首三點水有關,即東西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也可以漂浮在空中。教師在教學生從音、形、意三方面扎實掌握“漂”的同時,也通過一定的語言滲透一些漢字學習的忌諱點,如漢字的朗讀不能憑感覺;字義與部首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絕對的。
識字還包括正確的書寫漢字。正確書寫包括兩方面:第一漢字的書寫不加筆畫,不漏筆畫;第二能夠在田字格中擺正漢字的位置。隨著學生運用漢字頻率的增高,正確的書寫漢字,形成一定的書寫能力就很重要。
能力的形成是長期訓練的成果,重在方法的傳授。本課摹寫的4個漢字均為左右結(jié)構(gòu),左窄右寬的特征。因此先讓學生觀察,從整體到局部,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4個漢字在田字格中的共同特點——部首位于左半格的中間,部件一部分寫在左半格;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寫好這4個字的關鍵之筆——橫中線豎中線上的筆畫,當胸有成竹之時,最后動筆墨。
長期的訓練,學生才能漸漸把握寫好字的要領——學會觀察分析,最終形成寫字能力。
二、邊讀邊思,巧妙提問,激發(fā)思維。
常言道“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但是閱讀的過程沒有思維活動的參與,那么這樣的讀書只能是“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即使讀上百遍千遍,仍是一無所知!因此在課堂中,我始終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解決問題。可見,一系列的問題成了學生學習的線索,而問題的設計,也成了完成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思維,保持閱讀興趣的關鍵。
首先,問題的設計少而精。
課堂中,我設計了兩個大問題,展開課文的學習。即“課文中的‘我’是什么?”和“課題中的‘我’就是水,你是怎么猜出來的?”問題一,提出的依據(jù)源于課文獨特的特征——提問式的課題以及學生愛挑戰(zhàn),愛猜謎的特點,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問題二的提出是以教學目標“知道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汽、云、雨、雹子、雪、露珠、霜,同時也了解水給人們帶來的好處與壞處”為依據(jù),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重點段落獲取知識,并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朗讀、語言文字等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
兩個問題都是從課文的整體進入,引導學生全面地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建構(gòu)完整的知識;摒棄了教學中的“滿堂問”,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朗讀,接觸文本,討論交流,把學習的時間還給了學生。
其次,提出問題的藝術性。
問題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和閱讀,因而問題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直接關系影響著思考和閱讀的質(zhì)量。
課堂教學以《我是什么》的課題朗讀拉開序幕,如果這時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我認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還沒開啟,因為上課剛開始,學生腦中閃現(xiàn)的還是下課的情景,耳邊回蕩的仍是上課的預備鈴聲,要先讓學生走進課堂。于是我設計了有感情朗讀課題的環(huán)節(jié),個別讀,全班讀,一次次上揚的語調(diào)“我是什么”,充盈了整個教室,學生們情緒飽滿的帶著問題走進了課文。
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碧釂栆惨覝蕰r機,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產(chǎn)生“我想要了解”的心理狀態(tài),就能變“要你學”為“我要學”!
再次,問題表述的明確性。
課堂中,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思考的內(nèi)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問題的表述要明確清晰,便于學生的操作。如“我會變成什么?快速讀讀課文1——3小節(jié),用‘ ——’劃出文中描寫‘我變成什么’的句子,完成填空! 一個問題,三個要求,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但由于語言的表達簡潔,學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完成三個任務,即讀課文,劃句子,完成填空。
問題的明確表述,能直指學習的內(nèi)容,學習的目的,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小組學習,交流合作,發(fā)揚個性。
由于各個學生知識經(jīng)驗的不同,因而對于課文的理解和關注程度也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也許會使課堂學習的步伐不那么整齊劃一,但它顯現(xiàn)的是學生學習課文時最真實的知識起點,而大課堂式的問答,可能就把差異中存在的學生知識的模糊點、缺失點掩蓋了,讓學生仍然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因此在課堂中,要重視學生間的差異性,利用小組學習的形式,讓每位學生都有交流討論的時間和場合,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取長補短。
本節(jié)課“為什么說‘我’就是水呢?”是利用小組學習的形式展開的。
在交流過程中,也許有的學生根據(jù)以往所學的知識經(jīng)驗,如親眼目睹過蒸汽產(chǎn)生的過程,因而對課文的1——3小節(jié)“水的變化”感興趣;有的學生知道水能發(fā)電的知識,就對課文的第5小節(jié)感興趣。一個小組中大家對課文的喜歡內(nèi)容不相同,無形中拓寬了學生與文本的接觸面。
小組學習的對象是學生與學生,因此學習的氛圍是寬松的,自由的,學生可以充分暢談自己的觀點。在交流過程中,學他人之長,彌補自己知識的空白點,獲得課文以外的知識;同時也能及時糾正自己認識上的偏差,受到某些啟發(fā),使自己的思維多元化。
教學反思
“我是什么?”“我是水。”在充分的朗讀、討論后,學生已掌握了“水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樣子”和“水給人們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就此創(chuàng)設了一個語言實踐訓練點,“借助課文的語言,請你來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水!睂W生的交流中,語言表達十分流利、通暢,或介紹文中所提及的水的某一部分的特征,或幾乎將課文內(nèi)容完整地復述了一遍,體現(xiàn)了本堂語文課的教學成果。
但是課堂教學中的這個語言實踐訓練點,到底訓練的目標是什么?僅僅是檢查、反饋學生對課文記憶程度嗎?
“借助課文的語言,請你來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水。”要求的設計顯然是將這個語言訓練點依托于課文,借助課文的語言使表達的內(nèi)容充實,可信;同時,要求中的 “介紹”一詞,使語言的訓練產(chǎn)生了一種實用性,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操練,要讓學生感受介紹詞講解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學生操練之前,先要明白介紹詞是誰說的,說給誰聽的,為什么要這樣說,使說話訓練不僅做到語句表達要完整、有條理,而且還要得體。
于是,我對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更細致的設計:
1.提出要求:借助課文的語言,請你來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水。
2.引導啟發(fā):你會選擇哪一部分介紹水?
你的介紹詞中只告訴別水的不同的樣子和水給人類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就夠嗎?
你的介紹詞是講給誰聽的?(介紹詞的開頭必須有稱呼,這是對他人的尊敬。)
你要為同學們介紹水,作為講解員你的表情、態(tài)度該是怎樣的呢?(態(tài)度大方,目光注視聽的同學。)
3.學生自由操練。
4.學生交流。一人做講解員,其余做聽眾,認真傾聽并根據(jù)以上的要求進行評價。
5.評價反饋,以表揚、建議為主。
教師適時啟發(fā):在介紹詞的結(jié)尾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使介紹詞有始有終。
在語言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再次接觸了課文的內(nèi)容,并且根據(jù)自己介紹詞的需要有目的地進行了選擇;而且對介紹詞的作用和講解時的基本要求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一舉兩得!
關于訓練材料
1.讀一讀詞語,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漂浮 (piāo piào)硬球 (yìn yìnɡ)灌溉(ɡuài ɡuàn)
露珠 (zū zhū)溫和 (huo hé)雹子 (páo báo )
2.詞語搭配。
發(fā)動 房屋
想出 機器
淹沒 辦法
沖毀 莊稼
3.抄寫文中喜歡的一句話。注意抄寫使字跡端正,不加字,不漏字。
4.探究學習:選擇你最喜歡的內(nèi)容,利用課外時間,收集資料,一星期后在小組中交流
(1)學習了課文,你還想了解哪些關于水的知識?
問題:
答案:
資料來源:
(2)你知道人們用了哪些辦法,讓水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嗎?
具體內(nèi)容:
資料來源:
5.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雨后彩虹的形成
在炎熱的夏天,雨過天(晴 、清),當太陽重新照耀大地時,天空中會出現(xiàn)美麗的彩虹,好像一座橋梁橫跨在天頂。
彩虹是怎樣出現(xiàn)的呢?(元 原)來他和刮風下雨一樣,也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當一場大雨剛剛停止后,空氣中充滿許許多多細小的小水滴,太陽光經(jīng)過這些小水滴時,它的前進方向就發(fā)生了偏差,于是,原來看上去無色的太陽光,就被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有色光。這時,在我們的眼前就出現(xiàn)了一條五彩繽紛的彩虹了。
1.在括號中選擇正確的漢字。
2.讀短文,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小水滴 ( )的彩虹
( )的夏天 ( )的太陽光
3.彩虹是怎樣形成的?請用“——”劃出短文中介紹彩虹形成原因的句子。
4. 照樣子寫句子。
天空中的彩虹
像
一座七彩橋。
鴿子在空中翩翩起舞。
波斯貓的尾巴
教學案例
課堂教學豐富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
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新課標中強調(diào)了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感悟、建構(gòu),豐富學習經(jīng)驗。
案例一:借助課文的語言,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促成課內(nèi)外知識的交融,開闊學習的視野,建構(gòu)更寬廣的知識體系。
師:朗讀課文中敘述“云”的句子,注意讀準字音。
師:句子介紹了四種云。你在什么時候看見過它們?你能叫出它們各自的名字嗎?再讀句子,想一想!
生:穿著白衣服的是白云,穿著黑衣服的是烏云。
(教師隨機板書:白云 烏云)
師:在怎樣的天氣情況下,你會看見白云和烏云?
生:天氣晴朗,看見的是白云;下雨時看見的是烏云。
師:你很會觀察自然現(xiàn)象,可有一點你沒說正確,下雨時烏云都變成雨落了下來,想想到底什么時候看見烏云?
生:下雨之前,看見的是烏云。
師:很棒!出現(xiàn)在早晨和傍晚的云叫什么名字?
(由于“朝霞”和“晚霞”學生接觸的頻率低,一下子被問倒了,教師重在引導。)
師:早晨和傍晚的云吸收了太陽的光芒,就像披上了一件紅袍,所以人們稱它們?yōu)橄,意謂美麗的云。因此早晨的云叫朝霞,傍晚的云叫晚霞。
(板書:朝霞 晚霞)
課文的語言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相結(jié)合,顯得更飽滿,更具情趣!學習過程也滲透著“語文中的生活,生活中的語文”的意識!
案例二:通過朗讀訓練,感悟由于表達主體不同而形成的情感變化,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播放媒體“洪水肆虐”的景象,感受水的破環(huán)力。
師:水不高興時,農(nóng)民辛辛苦苦種的莊稼會被淹沒,房屋會被沖毀,脾氣可真暴躁,此時你還喜歡它嗎?
生:不喜歡。
生:討厭它。
師:水也知道大家不喜歡它做壞事時的樣子,心里很慚愧。一起朗讀句子,“我也做過許多壞事,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給人們帶來災害。”
教學中媒體地展示,直現(xiàn)洪水肆虐時破壞力之驚人,這時學生對水的暴躁之舉產(chǎn)生厭惡感,甚至是憎恨感;但當學生將視線挪回到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朗讀句子“我也做過許多壞事,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給人們帶來災害!,語言的表達者不是遭到水破壞的人類,而是制造破壞者水,正是由于表達主體的轉(zhuǎn)換,學生朗讀時情緒體驗也隨之變化!
借助課文的語言因素,讓學生獲得了不同的情感體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