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長征》是一首中國革命的不朽史詩,是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不朽之作,深刻地表現了作為詩人毛澤東的藝術風采和他作為偉人的高昂氣概。教學此詩可將教學重點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詩句中有關詞語的意思,借助相關的資料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2.領會對仗、比喻等修辭手法對表達情感的作用和效果。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的高昂氣概。
一、導入新課,理解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25課《七律·長征》。詩的作者是我們新中國的第一任領袖毛澤東。你對毛澤東主席有哪些了解?(學生在課前搜集有關資料的前提下,進行匯報交流)
課前,老師也查閱了一些關于毛澤東的資料,我把它歸納為這樣幾句話。出示:
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他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
【設計意圖:課前教師已經讓學生搜集了一些有關毛澤東主席的資料,為學習本組“走進毛澤東” 做相關知識的鋪墊。但是,學生所搜集的資料一般比較繁雜,也缺少必要的篩選。為此,教師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以簡短的句式進行歸納,這有利于學生比較清晰的認識、了解毛澤東】
2.這一單元我們學習的課文都是介紹毛澤東的,讓我們隨著課文的學習一起走近毛澤東,了解毛澤東。今天我們先來學習毛澤東寫的《七律·長征》,一起了解作為詩人的毛澤東,去感受他偉人的胸懷。(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這里有兩個知識點:
①我們先來看“七律”這個知識點。 誰知道什么是七律?(七律是一種古代詩體,是七言律詩的簡稱,全詩共八行四句,每行七個字。)你們看,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詩,數一數幾行,每行是不是七個字?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注意:七言律詩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3、4、5、6行講究對仗。其實,關于“對仗”,我們并不陌生,也就是低年級我們學過的對對子。像花對草、桃對李 和風對細雨、寒冷對溫暖等,在律詩中這種寫法就叫對仗。在這首詩中也有這樣類似的詞語。你發(fā)現了嗎?(師范讀3——6行)有幾處,和誰對仗?“早鶯” 對……;“亂花”對……。毛澤東寫的這首《長征》就是按這一七律詩的格式和要求來寫的。
【設計意圖:“七律”是個語文知識,到底講不講,講到什么程度,這在備課時曾猶豫過,但是想到這一知識點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初步了解它會對學習本課有直接的幫助,而且學生是能夠接受的。為此,在設計中對“七律”這個知識點單獨提出來,再結合白居易的詩,讓學生初步了解一些“七律”的特點:一是“七律”的基本句式;二是3-6行講究對仗的特征。這能夠為本課的學習提高幫助和做好鋪墊!
②我們再來看“長征”這個知識點。 出示 :
資料袋: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 “圍剿” ,被迫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退出根據地進行長征。其間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行程約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這是課本“資料袋”中對長征的介紹,自己讀一讀這段話,看看能不能按“長征的原因……經過……結果”這樣的要求給大家介紹一下長征。注意:長征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它還可堪稱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能不能帶上感情來介紹。(學生分別按教師的要求介紹)
【設計意圖:課本中的資料袋是很好的學習資源,教學中怎樣用好它,什么時候用是需要認真思考的。本設計是結合學習課題,在學習詩的內容之前運用,不是簡單地讀一讀,而是讓學生認真閱讀,再按照長征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介紹長征。這樣設計,既可以運用上這段資料幫助學生學習本課,又可以訓練學生理解、把握資料要點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二、初讀全詩,學習字詞
1.學習字詞。我們看一下這課的詞語和生字:①自己先小聲讀讀詞語;②指讀詞語、齊讀詞語;③默讀生字;④用卡片檢查“丸 礡 岷”。
2.在這課要寫的生字中 “崖” 這個字書寫時要特別注意,看老師寫這個字。先寫山字頭,下面是個“廠”,“廠”下面的兩個“土”書寫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它的筆順和結構,跟老師一起來寫,短橫、豎、長橫……(學生書寫)
【設計意圖:到了高年級寫字指導仍然不能放松。為此,本設計,對比較難寫的、容易寫錯的字,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3.這兩行詩會讀嗎?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在這兩行詩中,“逶迤”和“磅礴”這兩個詞,我們平時不太常見,詩句下面也沒有注釋,怎樣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呢?讓我們結合上下文,自己讀讀,大膽的猜想一下好嗎?
① 逶迤:“逶迤”是用來形容五嶺的,而五嶺是指五座連綿不斷的群山(畫群山連綿不斷圖)。現在你能推想一下逶迤的意思嗎?(學生可能推想:形容山連綿不斷的樣子;形容山彎曲起伏的樣子等)咱們推想的意思對不對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字典中的解釋吧!出示:
逶迤:形容山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
是不是和我們推想的一樣?
小結:你看,大家在沒有查字典,也沒有注釋的情況下,自己就把詞語的意思理解了,到高年級我們就要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推想詞語的意思。
② 運用這種方法再推想一下“磅礴”的意思。提示:烏蒙山是一座平均海拔三千多米的山,相當于3個泰山的高度(畫高聳的山圖)。“磅礴”的意思是——(學生推想:形容山高大險峻;形容山高大雄偉等)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解決了這首詩中兩處難懂的地方,下面就進入整首詩的學習。
【設計意圖:“推想詞語的意思”是高年級詞語教學的要求,它與中年級“理解詞語的意思”區(qū)別就在于不是依靠查字典、詞典,主要是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和積累,大膽地猜想詞語的意思,這是一種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達到這樣的要求,體現高年級詞語教學的年段特點,本設計,著力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推想“逶迤”和“磅礴”等詞語的意思,目的就是落實年段要求,滲透、運用“推想“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考慮到這種詞語教學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做了一定的鋪墊、搭橋。如介紹“五嶺、烏蒙”的地理知識;將字典中的意思打出來驗證等,這既能夠引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也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體味語言,感受豪情
1.同學們,這首詩用了僅僅56個字就概述了紅軍歷時一年多,行程二萬五千里的艱難歷程。在這首詩中有一個“難”字,自己讀讀這首詩,看看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長征的“難”。(萬水千山、五嶺逶迤、烏蒙磅礴 ……)
你看,紅軍長征要跨躍萬水千山,翻越連綿起伏的五嶺群山,高大險峻的烏蒙山,還要在金沙江上,大渡橋邊和國民黨反動派作戰(zhàn),隨時都有犧牲的危險。最后還要翻越荒無人煙終年積雪的岷山,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出長征真是困難---重重。除了讀出困難重重外,那還能看出什么?(難、險、苦)
小結:剛才我們對同一處詩句讀出了三層意思(難、險、苦)。能用四個字的詞語把這三層意思合起來說說嗎?(千難萬險,困難重重、千辛萬苦等)漫漫長征路,真可謂是困難重重,充滿了難、苦、險,這就是長征的真實狀況。
【設計意圖:本設計對詩句的理解、體會,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理解長征的難、苦、險;二是體會紅軍不怕難、苦、險的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三是進一步感受詩人毛澤東面對困苦、艱險的態(tài)度和壯志豪情。本環(huán)節(jié)是落實第一個層次的任務,以詩中“難”字為突破口,讓學生透過字面體會紅軍面臨的難、苦、險三個層面的意思。這就既使學生理解了詩句,并學會從不同角度理解詩句,培養(yǎng)了理解能力,也為進入第二個層次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設計中還要求學生用上四字詞語來說說紅軍面對的難、苦、險,目的也憑借教材進一步練習學語文、用語文!
2.可就是這樣難的長征,在詩人的眼里,在戰(zhàn)士的眼中卻是“不怕難”,這也正是詩人在這首詩中要表達的中心。
①再讀全詩,用心體會一下紅軍戰(zhàn)士的不怕難,不怕苦、不怕險?我們先來看:“萬水千山只等閑”這一句!暗乳e”, 紅軍戰(zhàn)士把什么看成是平平常常的小事?本來是跨越萬水千山,可在詩人眼里卻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小事。(指導朗讀)
②讀讀3、4行詩看看能不能按這種句式,來說說后面兩句,體會一下思想感情。
本來是……可在紅軍戰(zhàn)士眼里卻是…… |
(學生可能會說:本來是翻越連綿起伏的五嶺群山,可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卻看作是細小的波浪;本來是要跨越高大險峻的烏蒙山,可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卻看作是細小的泥丸等)
注意,詩人在這里運用了比喻:把——比作——從中你體會到什么?(藐視困難 不怕困難的決心等)
小結:在這兩行詩中既有比喻,又有對仗,可見毛澤東作為詩人的高超藝術水平。再體會朗讀。
【設計意圖:進入學習的第二個層次,怎樣引導學生體會紅軍不怕難、苦、險的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本設計采用了讓學生用上“本來是……可在紅軍戰(zhàn)士眼里卻是……”這樣的句式進行表述。這種引導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把對詩句的理解體會,有感情地表達出來,既能夠檢驗學生的理解程度,又能夠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能夠一舉多得。】
3.本來是要翻越荒蕪人煙的雪山,紅軍戰(zhàn)士卻充滿了喜悅,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勝利在望,喜悅,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體會朗讀:怎樣才能讀出這種喜悅的樂觀主義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4.這也是要求對仗的詩句,讀讀這兩行詩,說說對仗的詞語。這兩行對仗的
詩描述了兩次不同的戰(zhàn)役,這兩次戰(zhàn)役不同在哪里?(地點不同,感受不同,一個暖,一個寒)同樣都是寫戰(zhàn)役,一個用暖,一個用寒,表達了作者不同感受,這是為什么呢?
5.先看看金沙江戰(zhàn)役,紅軍幾乎不費一槍一炮就奪取了戰(zhàn)役的勝利。詩人的心中充滿了高興激動。所以作者用——(“暖” 字)表達歡快輕松的心情。 鐵索寒的“寒”是什么意思? 請同學們看錄像,能不能根據錄像推測“寒”的意思啊。(戰(zhàn)斗的慘烈、對犧牲的戰(zhàn)友的緬懷等)
6.體會朗讀:一 暖一寒 一喜一悲應該怎么讀 ,自己讀出來。
【設計意圖:在這首詩中有兩句對仗的詩句。這既是知識點,也是詩人詩詞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著力引導學生體味對仗的作用,體會表達的效果,目的就是通過體味對仗這種表達方式進一步體會紅軍戰(zhàn)士不怕困難、不畏艱險的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態(tài)度,感受詩句的藝術魅力。】
四、總結全詩,升華情感
1. 學到這里我們一起梳理一下。長征充滿了——(難、險、苦),但再讀讀這首詩,看到的卻恰恰是和它相反的情感,你發(fā)現了嗎?詩中有三個字最能體現這種相反的態(tài)度和情感(閉、暖、喜)。從這三個字中你體會到怎樣精神?(不怕困難、不畏艱辛、革命樂觀主義)。這就是詩人眼中的長征,這就是偉人面對千難萬險的態(tài)度和豪情。
【設計意圖:從讓學生讀出詩中的“難、苦、險”到抓住詩中“閑、暖、喜”三個字,體會紅軍戰(zhàn)士不怕困難、藐視困難、充滿樂觀主義的精神,這就使學生達到了第二個層次的體會與把握。這一層層推進的教學過程,既能達到對整首詩思想內涵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感受詩人毛澤東的豪邁情懷做好鋪墊!
2.小結:通過學習這首詩,讓我們感受到的是紅軍(紅軍戰(zhàn)士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感受到的是革命樂觀主義態(tài)度)。哪位同學能帶著這種感受體會著這種詩人的風采、偉人的胸懷,到臺前朗讀這首詩。
3. 美國記者斯諾曾這樣評價中國的萬里長征:一支大軍和他的輜重在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完成了這樣艱難的跋涉,這簡直就是個奇跡。我國著名作曲家彥克把這首詩譜上樂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勢磅礴的詩(聽歌曲)。聽著這首歌曲,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一支衣著襤褸的紅軍戰(zhàn)士……;一支紅軍隊伍正艱難地翻越高高的雪山……;在鐵索橋上,紅軍戰(zhàn)士正冒著槍林彈雨,攀著鐵鏈向對岸艱難的前進……等)
4.欣賞《七律·長征》原作。這就是毛澤東主席的手寫稿《七律·長征》,我們一起欣賞一下,談談你的感受。(揮灑自如、大氣磅礴、充滿豪情等)
【設計意圖:在總結全詩的過程中,先讓學生歸納出詩中內含的情感、態(tài)度、精神,然后借助美國記者斯諾對長征的評價、欣賞《七律·長征》歌曲和毛澤東的手寫稿,目的是讓學生借助音樂和詩句,想象紅軍在長征途中一個個震撼人心、驚心動魄畫面,也是再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入地感受毛澤東作為詩人的風采和偉人的情懷!
五、拓展延伸,促進發(fā)展
關于長征的詩詞毛澤東主席還寫了許多,看一下這幾首。課下可以讀一讀,進一步感受毛澤東作為詩人風采和偉人的情懷。
憶秦娥 婁山關
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1935年2月作)
清平樂 六盤山
毛澤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