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理解詩歌的深刻內(nèi)涵,了解本文運用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誦這首詩,培養(yǎng)鮮明的愛憎感情。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深刻內(nèi)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
四、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式,講解式。
五、教學課件準備:
魯迅像。
名人對魯迅的評價。
魯迅的詩歌,《死》中的片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出示課件 魯迅的像
1、提問回顧
《一面》中作者是怎么描寫魯迅的?仔細觀察圖像,對照圖片看看作者的描寫和實際相符合嗎?你看了這些像以后有什么感受呢?能給大家談?wù)剢幔?/p>
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對魯迅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今天我們再深入了解魯迅,了解魯迅的精神。我給大家搜集了一些資料,我想,同學們在看完這些資料以后對魯迅會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2、教師出示課件中的資料,指名讀資料。
3、讀完以后有什么感想?
4、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感想,進一步講解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5、魯迅對生死的態(tài)度 學生看魯迅《死》一文中的相關(guān)文字。結(jié)合其遺囑回答。
6、魯迅對自己看得很輕,但是別人呢?別人是怎么評價魯迅的?
7、指名讀名人評價魯迅的文字。
8、從這些評價中可以看出人們對魯迅的評價很高。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死后人們冠之以民族魂的稱號。
二、初讀詩歌,了解大意
1、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讀詩,把握主要內(nèi)容。
3、這首詩寫了什么?
三、學習探究,領(lǐng)會內(nèi)涵
既然文章是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出現(xiàn)魯迅的字樣了沒有,作者是從哪個方面來紀念魯迅的,對魯迅作者是怎么評價的?從哪一節(jié)可以看出?
生活死的意義。
生和死的意義不同,作者是怎么寫的。死了還活著,活著卻死了,你是怎么理解文章的,能結(jié)合學過的課文和我們提供的相關(guān)資料來談?wù)剢幔?/p>
活著卻死了的人有哪些表現(xiàn)?死了卻活著的人有哪些表現(xiàn)?結(jié)合詩歌來看看。
這兩種人有什么不同的結(jié)局?從中說明了什么?
四.深化認識,拓展教學空間
師生一起學習,討論交流:
重點理解以下句子:
1、“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可他已經(jīng)死了”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你覺得你所知道的人中,那些人雖然死了,但是他們還活著?你能舉出幾個事例嗎?你覺得魯迅先生是不是這樣的人?為什么?教師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文章說。
2、“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教師課堂拓展 韓愈文章寫得好,當時許多大戶人家一旦死了人,就請韓愈寫祭文,想借助韓愈的文章來留名后世,但是,他們終究沒有能夠。
3、“春分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吹竭@兩句,你想到了那首詩?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的是草的生命力頑強。其實,這兒有更深層的意義。只有那些像草一樣的低微的生命,才有頑強的生命力。魯迅先生始終把自己當做一棵野草,他有一散文詩集取名就叫《野草》,也是這個意思。從全詩來看,那些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他們始終都把自己當做一棵野草。只有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才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
四、總結(jié)歸納
本文運用對比的的手法,通過生與死兩種不同的意義,對魯迅的偉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在生與死的問題上,我國古代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司馬遷說到人的生死時說,“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睂W完以后,我們要認真思考。
五.作業(yè):
背誦詩歌
搜集更多相關(guān)魯迅的資料。進一步了解魯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