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求】
1、借助注釋和譯文讀懂課文內(nèi)容。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懂得寓言說明的道理:完全憑自己的主觀想法看問題,往往會產(chǎn)生錯覺,出現(xiàn)錯誤。
【教學重、難點】
1.能夠讀懂課文內(nèi)容,理解寓意。
2.正確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顧學習過的三篇古文的相關內(nèi)容。
2.你們在學習這幾篇古文或在課下讀其他古文的時候都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
3.你們又是怎樣解決這些困難的?
二、學習新課:
(一)解題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古文,板書:《人有亡鈇者》
這個“鈇”字什么意思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初看到這個“亡”字,你認為它是什么意思?在這篇古文中的意思呢?
3.這個字(者)你們都認識吧?誰能用它來組個詞呢?
4.小結(jié):你們看,讓人難以理解的古文,學習起來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在下面的學習中要注意這種現(xiàn)象。
5.那誰來說一說人有亡鈇者是什么意思呢?(有一個丟了斧子的人)
(二)理解大意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呢?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2.學生自學:
分兩個步驟:
①運用總結(jié)的學習方法把課文大概意思讀明白;
②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把課文讀通順。
3.理解大意:
學習第一自然段:
①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②教師點撥
“意”字的意思,你是怎么弄明白的?(看注釋)
引導學生理解“顏色”一詞。
學習第二自然段
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4.朗讀課文:
要求:讀正確,能夠讀準字音、會斷句、有韻味。
①自己練讀;
②指名讀、評讀
③同桌讀
5.課后練習
①同學們不僅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讀得也不錯,那現(xiàn)在打開書做書后練習。
②教師訂正
(三)理解寓意
1.教師質(zhì)疑:
同樣是這個亡鈇者,同樣是鄰人之子,為什么開始這個亡鈇者認為鄰之子“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鈇也”,后來看鄰之子又覺得他“動作態(tài)度無似竊鈇者”了呢?
2.學到這兒,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你有什么收獲?可以把感受用一句話寫在書后,可以用現(xiàn)代語言表達,也可以模仿著用古文表達。
三、總結(jié)升華
同學們,全文65個字,就刻畫出了鮮明的人物形象,不僅如此,還告訴了我們深刻的道理,言簡意賅,讀起來朗朗上口,這就是我們古文化的魅力所在。由此,不得不讓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一句:中國古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板書設計:
意無為而不
人有亡鈇者
得其鈇無似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