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蜀中九日》《送柴侍御》
古詩簡析:
1.《蜀中九日》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xiāng)”、“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然而卻不能北歸,而第四句則采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之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2.《送柴侍御》這首詩大約是詩人貶龍標(biāo)(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時的作品。這位柴侍御可能是從龍標(biāo)前往武岡(今湖南省武岡縣),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詩中三四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這是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
古詩注釋: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舊時人們逢此日要登高會宴。
他席他鄉(xiāng):在他鄉(xiāng)作客,此處指劍南,即今四川成都。
南中:詩人的家鄉(xiāng)在成都的北面,因此稱劍南為南中。
侍御:官職名。
通波:波路相通。
武岡:縣名,在今湖南省西部。
教學(xué)目標(biāo):
1.學(xué)習(xí)《蜀中九日》,了解詩人九日登高、遙望故鄉(xiāng)、客中送客、愁思倍加,感受詩人佳節(jié)思親的感情。學(xué)習(xí)《送柴侍御》,了解詩人送別好朋友柴侍御時看似無情卻有情的心情。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蜀中九日》。
3.能根據(jù)注釋,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4.通過品悟、誦讀,了解內(nèi)容,體會古詩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xué)過程:
一、由已學(xué)的送別的古詩導(dǎo)入,揭題。
1.提醒學(xué)生注意“侍”和“御”的字形區(qū)別。
2.了解柴侍御和作者的關(guān)系,介紹作詩背景。
二、初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利用工具書讀通順。
2.檢查朗讀情況,正音,以多種方式讀熟古詩。
3.在這首詩里,作者送別朋友時的心情如何?從哪里看出來?(送君不覺有離傷)
三、品讀,感受作者獨特的寫離別手法。
1.朋友要去遠行,分別在即,詩人卻一點也不覺得悲傷,為什么會這樣呢?
(1)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河水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有離別的傷感。
體味“接”的妙用。 (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你我有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fēng)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鄉(xiāng)呢?
2.感情朗讀。
四、(學(xué)習(xí)第二首詩)讀題,解題。
(一)初讀課文,了解詩的大意。(自由讀)
(二)品讀感悟。
1.注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讀懂哪句就說哪句。
(說的不確切的其他同學(xué)可以補充,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2.師生交流。
(1)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九月九日登上望鄉(xiāng)臺,好客的人,頻頻舉杯勸我開懷。
(2)人今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他們怎知我客居他鄉(xiāng)的痛苦,卻奈何癡情的鴻雁在此時從我的家鄉(xiāng)翩翩飛來。
3.練讀詩句,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三)朗讀感悟。
五、拓展延伸。
積累思鄉(xiāng)、送別的古詩。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