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方法與過程目標:通過理解詞義句意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感悟詩歌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2、想像詩句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情感朗讀,激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望洞庭》 | ||
教學環(huán)節(jié) | 教師與學生活動過程 | 設計意圖 |
一、導入揭題,交流資料,了解洞庭湖 | (一)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jīng)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二)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三)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加強積累) (四)課題: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動聽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五)多媒體出示詩和音樂,師范讀。 | 兒童的內(nèi)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xiàn)實對話,為學生創(chuàng)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觀察、調(diào)查、訪問。例如要求學生課外查詢有關洞庭湖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如課外書籍、圖書館、網(wǎng)絡等途徑獲得信息。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大世界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jù)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diào)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梁,為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為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臺。例如在教學中播放洞庭湖的圖片等。通過圖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風光,并配以和諧的音樂,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對洞庭湖的了解,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對具體情境的體驗、領悟更深,認知和情感發(fā)展更協(xié)調(diào)。 |
二、精讀會意 | (一)自讀全詩,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指名多個學生讀,正音齊讀。 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詞。 交流匯報,相機教學 (二)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或黑板出示) 相:相互。和:和諧、協(xié)調(diào)。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你理解得真不錯。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多媒體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比喻句要注意)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光/ 秋月/ 兩相和, 潭面/ 無風/ 鏡未磨。(注意詩的節(jié)奏) (三)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生: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里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銀/ 盤里/ 一青螺。(注意詩的節(jié)奏)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 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自由讀,做到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四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xiàn)疑難。這樣可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采用“扶放”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 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
三、延伸拓展 | (一)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師生互評。 (二)拓展 同學們讀得真好,我們都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這樣的美景又引來了一位大詩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懷,寫下了《望洞庭贈張丞相》,課后同學們可以自學一下。 生自學、同桌互學。 全班交流、質(zhì)疑、釋疑。 (三)朗讀體悟 (四)小結(jié):同學們,洞庭湖風光無限,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好好,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 結(jié)合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程度,通過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有機延伸,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延伸,引領其向更遠更廣闊的境界提升,拓寬學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積累更多的語言資料。 |
四、作業(yè) | 課下請同學們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寫成一篇小短文。 |
第二課時――《望天門山》 | ||
教學環(huán)節(jié) | 教師與學生活動過程 | 設計意圖 |
一、揭題導入,整體通讀。 |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上節(jié)課我們跟隨劉禹錫欣賞了洞庭湖美麗的夜景。今天我們繼續(xù)我們暢游神舟的腳步,一起和詩仙李白去天門山看一看。(板書:望天門山李白) | 通過這樣的交談,既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默契感,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山山水水的情感,又可以為學習下面的古詩埋下情感基調(diào)。 |
二、精讀會意 | (一)知地理 這天門山在哪兒呢?自己打開書本再讀一讀,可以在詩句中找答案,還可以在下面的注釋中找一找。 預設: 生:天門山在安徽省和縣與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從下面的注釋中了解到的。(師及時表揚) 生:從“天門中斷楚江開”這句話中知道的。 楚江就是長江。指導識記“楚”。 (二)看風景 師:同學們,在船中望天門山,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學生再讀古詩,同桌交流討論。 2.教師側(cè)重引導學生說具體: (1)景物:天門山、長江水、孤帆、太陽。 隨機指導識記“孤”和“帆”。 (2)景物怎么樣:通過“斷”“開”“出”“來”的動詞的運用感受山川的雄壯美;通過“碧”“青”“日”的色彩運用感受山川的秀麗美。 隨機指導識記、書寫“斷”。 (3)為什么題目用上“望”而非“看”。 (隨機板書相關的詩句) (三)說風景。 引導學生邊讀詩文,邊看圖,邊想象,再把想象到的說一說,要說得具體,不要只停留在翻譯古詩的層面上。 隨機進行朗讀詩句的指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背誦古詩。 (四)畫風景。 看完了雄偉壯觀的天門山和氣勢磅礴的長江水,相信大家的腦海中肯定都有一幅畫卷,現(xiàn)在就請你拿筆將它畫下來。 請班上的一位小畫家上臺畫。其他學生在自己座位上畫畫。 交流時師可提問:為什么這樣畫? (五)配詩句,誦古詩。 1、請學學大詩人李白在畫面上配上古詩吧! 2、學生默寫古詩。寫完后打開課本對照一下有沒有錯字,特別注意4個生字的書寫。 3、寫完后請學生學學古人誦讀古詩。 | 整個學詩詞的過程是通過知地理、看風景、說風景、畫風景、配詩詞、誦古詩等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旨在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學得更有味,并通過一個個環(huán)節(jié)下去,不斷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斷積淀學生的情感,不斷提升學生的感情。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查看注釋來理解詩句的能力。 讓學生在品讀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說說詩句的內(nèi)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每一位學生通過對文字的理解都會在腦海中產(chǎn)生不同的意象,通過畫圖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將對文字的理解再次表達出來。 |
三、延伸拓展 | (一)你還知道李白哪些寫山水的詩? 生交流積累的李白的山水詩。 (二)老師也找了幾首,給同學們欣賞。 課件出示:《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早發(fā)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天門山》。 生讀談體會。 (三)總結(jié):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nèi)バ蕾p,去誦讀。 | 結(jié)合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程度,通過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有機延伸,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延伸,引領其向更遠更廣闊的境界提升,拓寬學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積累更多的語言資料。 |
更多本課教學資料 返回冀教版四年級上冊 古詩二首 報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