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一、教學(xué)目標
(一)依據(jù)“思考·練習”第1題要求,引導(dǎo)學(xué)生深入了解課文二、三段內(nèi)容,體會“我”和小姑娘發(fā)現(xiàn)雄雞形的石頭——“中國石”及觀賞“中國石”特點的激動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xué)重點、難點
體會“我”和小姑娘發(fā)現(xiàn)雄雞形石的激動心情及為它命名為“中國石”的原因。
三、教學(xué)過程
(一)閱讀分析第一段。
1.讀,即第一段開頭。說說上節(jié)課歸納的段意。
(戰(zhàn)士們常常揀石頭,還舉行賽石會,我也成了石頭迷。)
2.結(jié)合句子的內(nèi)容,解釋(可以查工具書)“舉目”、“沙!钡摹昂!、“漫灘”的“漫”和“可心”。
(“舉目”是抬眼四處望無邊的沙海!吧澈!钡摹昂!,形容沙漠無邊!奥䴙钡摹奥笔堑教幎加惺^!翱尚摹笔侵笣M意的石頭。)
3.提問:讀了文章的開頭段,我們了解到文章的主人公,也就是中心人物是誰?
(邊防戰(zhàn)士)
還了解到邊防戰(zhàn)士休息時常常做的一件什么事?
(揀石頭)
還知道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是什么地方?
(戈壁灘)
戈壁灘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教師根據(jù)教案資料(見后)再適當補充。)
4.在這樣一個除了沙子就是石頭的荒涼的環(huán)境中,邊防戰(zhàn)士為什么要揀可心的石頭,還要舉行“賽石會”?
這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暫不做解答,在學(xué)習課文過程中,會理解這個問題。
5.課文開頭段交代了邊防戰(zhàn)士在戈壁灘上揀石頭,還開賽石會。接下來第二、三段仍然寫的是邊防戰(zhàn)士在戈壁灘上揀石頭,開賽石會什么的。大家讀了課文,感覺到重復(fù)嗎?為什么這樣寫?如果不是重復(fù),那么第二、三段內(nèi)容跟開頭段內(nèi)容區(qū)別在哪里?它們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大家議論后再回答。
(開頭段的內(nèi)容和第二、三段的內(nèi)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區(qū)別在開頭段是為了整體說明情況,介紹事情發(fā)生的背景,讓讀者先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避免突然的感覺。例如開頭,首先介紹戈壁灘的荒漠;說戰(zhàn)士們休息的時候“常常”揀石頭,舉行“賽石會”,說“經(jīng)過十幾次比賽”等,都說的是經(jīng)常的事?墒堑诙、三段內(nèi)容就不同了:說的是在“一個初夏的早晨”,“雨后大漠,風清氣爽”的時候,“我”揀石頭時發(fā)現(xiàn)了一塊跟祖國版圖相似的“中國石”,并精心愛護它的故事。
顯然,開頭段的內(nèi)容是第二、三段內(nèi)容的概括和鋪墊;第二、三段內(nèi)容是開頭段的具體和深入。
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這種常見的開頭,總說一般情況,接著其他段落再分述個別具體事例的寫法,表現(xiàn)我們的學(xué)習生活。)
(二)閱讀學(xué)習第二段。
1.讀,再分出層次。
提示:第二段寫揀“中國石”的經(jīng)過。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共用了7個自然段;仡^看看我們概括的自然段段意,這7個自然段在記述揀“中國石”的過程中,做了哪些事情?或者說發(fā)生了哪些情況?仍舊用自然段歸并法劃分。先自己劃分,再小組議論。
(第二段共7個自然段,可以歸并、劃分三層意思:
第一層(第2、3自然段):揀可心的石頭。
第二層(第4~6自然段):到珍珠泉洗石頭發(fā)現(xiàn)了“中國石”。
第三層(第7自然段):認真觀賞“中國石”。)
2.再讀第二段第一層(第2、3自然段)。從詞語的恰當使用和生動的描寫中,看看“我”是怎樣揀可心的石頭的,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提問:
①用原句子的意思解釋春雨“姍姍來遲”。為什么春雨洗潤戈壁灘,正是揀石頭的好機會呢?
(本該春天的雨遲到初夏才下,流露出戰(zhàn)士們盼雨的心情。經(jīng)雨水清洗潤濕之后的石頭,色彩更加鮮明,紋理更加清晰,所以正是揀石頭的好機會。)
②“我”背起挎包奔出營房揀石頭時,看到雨后大漠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朗讀第3自然段,體會一下這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
(雨后的戈壁灘:微風送來清新涼爽的空氣。給人以爽快的感覺。白楊是高高直立、繁密茂盛的。朝霞異常美麗,像從高處流下大量的水,很快布滿了灘上。經(jīng)雨水沖洗過的石頭,在朝霞映照下,顯出珠寶的光芒,玉石的色彩。雨后大漠的風景這樣美麗,在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揀石頭,“我”的心情是興奮的,舒展的。)
③課文把這些顯出珠寶光芒和玉石色彩的石頭,稱它們?yōu)椤靶【`”,“我”把可心的一顆顆揀起來!靶【`”是什么?把可心的石頭稱作“小精靈”,這表達了“我”的什么感情?
(“精靈”是指聰明機靈的人,加“小”又表示了小巧可愛。把戈壁石稱作“小精靈”,是把石頭當作有思想有感情有行為的人看待了。這充分表達了邊防戰(zhàn)士對戈壁灘和戈壁灘上的那些美麗的石頭的一種喜愛感情。)
3.讀第二段第二層(第4~6自然段),洗石頭并發(fā)現(xiàn)“中國石”的一層。
①趕勒勒車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的路上,講了昭君出塞路過泉邊飲水,把珍珠扔到泉水里,使水變甜并長流不盡的傳說。這個美麗的傳說,跟邊防戰(zhàn)士守衛(wèi)邊防,揀可心的石頭的故事,兩件事有什么聯(lián)系?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小組議論后再解答,教師可做補充)。
(1900年前,西漢王昭君出嫁到塞外,對漢族和匈奴的民族和睦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課文點了這個故事,是為了表明:古人都能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甘愿到塞外艱苦的地方去。何況今天我們的戰(zhàn)士,更會以苦為樂地守衛(wèi)邊防,保衛(wèi)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的。)
②來到珍珠泉,“我”和小姑娘舀水“清洗揀來的石頭”時,小姑娘高興什么,“驚叫”什么?
(“高興”揀來的石頭像這像那!绑@叫”是驚奇地喊起來,因為她發(fā)現(xiàn)了一塊像雄雞的石頭。)
③當“我”接過來注視這塊像雄雞的天然肖形石時,發(fā)現(xiàn)很像祖國版圖的形狀。(教師可指中國地形圖以顯示雄雞形狀)這時,“不禁”喊出來:“這像中國,應(yīng)該叫‘中國石’!”,“不禁”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喊出來”?“中國石”?小姑娘為什么也吃驚地看著“我”呢?
(“我”“不禁喊出來”,是“我”不由自主地“喊出”這塊石頭像中國,應(yīng)該叫“中國石”!這是由于“我”太熟悉中國版圖的形狀像雄雞了,所以看見了就沒有思考,脫口而出,“喊出來”是表示太激動了。也進一步反映了戰(zhàn)士們的心里總是裝著祖國。至于小姑娘吃驚地看著“我”,也喊了一聲“中國石”?是表明小姑娘對意外發(fā)現(xiàn)“中國石”感到非常驚奇,也感到十分喜悅。也同樣表明了心中有祖國的思想感情。)
④接著,“我”又補充說“老師常講,我們祖國的版圖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雞……”雄雞用“傲然挺立”形容,太恰當了!鞍寥弧笔鞘裁匆馑?“挺立”是什么意思?這里表現(xiàn)了雄雞的一種什么氣派?包含著“我”的一種什么感情?
(“傲然”是堅強不屈的意思,“挺立”是高高直立的樣子。這里表現(xiàn)了祖國的版圖像堅強不屈、高高直立著的雄雞,不可動搖,不可侵犯。“我”這樣說,包含著一種深深地贊美祖國、熱愛祖國的感情。)4.朗讀這一段最后一層(第7自然段)。
①這一小段共寫了三句話,看看哪一句話是概括這一小段內(nèi)容的。
(第一句話)
②這一小段寫了“我”和小姑娘認真觀看“中國石”。從“中國石”這塊“天然肖形石”的哪幾方面觀看的呢?比如“拳頭大小”是從它的體積上看的,其他從哪些方面看的?
(除了“拳頭大小”是從體積上看的,還有“黃白色”是從顏色上看的,“不僅整體酷似祖國版圖”是從形狀上看的,“連表面皺痕的起伏與大陸地貌相似”是從表面上看的。)
③“我”和小姑娘是從“中國石”的體積、顏色、形狀和表面四個方面觀看的,說明他們既認真又全面,這又說明了什么?
(說明他們非常喜愛這塊“中國石”,覺得它太難得太珍貴了。所以看得很仔細,很全面。)
④“整體酷似祖國版圖”,“酷似”怎么講?
(“酷似”當非常像講。就是“中國石”非常像祖國版圖。)
⑤“表面皺痕的起伏也與大陸地貌相似”,“地貌”是什么?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也就是地形。)
“大陸地貌”是什么形態(tài)呢?看看中國地形圖。
⑥小姑娘和“我”在“中國石”的表面找到了(教師邊指地圖,學(xué)生邊說“天山、祁連山、吐魯番盆地、長江、黃河、大興安嶺”。)緊接著,他們又做了什么工作?齊讀最后一句話!坝痔暨x了肖形石粒,讓‘臺灣’、‘海南’等島嶼依偎著祖國!斌w會這句話的含義。為什么臺灣、海南和祖國這三個詞加了引號?
(三個詞都是指肖形石,所以用引號。)
“臺灣”、“海南”等島嶼,“等島嶼”除臺灣和海南指哪些島嶼?
(還可能指西沙、南沙等島嶼。)
“依偎”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用“*著”、“挨著”什么的?
(“依偎”是親熱地*著,比單用“*”和“挨”要有感情!耙蕾恕北硎尽芭_灣”和“海南”以及其他一些島嶼,像祖國的兒女,緊緊地親熱地*在祖國母親的身上,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小結(jié)。
課文第二段,寫了“我”揀到“中國石”的經(jīng)過。從在風清氣爽的雨后大漠愉快地揀石,到跟小姑娘在珍珠泉洗石,再到懷著興奮的心情觀賞“中國石”。全過程緊緊圍繞熱愛邊疆,心懷祖國這個中心,寫得層層深入,充滿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