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第1課 《春的消息》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正確書寫12個生字。理解“消息、漂白、牽引、愛憐、雛菊、禁不住”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拼讀 “漂、禁”兩個多音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全詩,背誦詩歌。
過程、方法目標: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讀、誦、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展開想象,激發(fā)學生感受和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激發(fā)學生感受和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觀察身邊的事物,感受春的氣息。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預設 隨堂反饋(學生學習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我想請大家欣賞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讓我們隨著歌聲一起去尋找春天。
2.百花齊放、百鳥爭鳴,這就是美麗的春天。剛才我們從歌聲里欣賞了春天,你能說一些關于春天的詞語或詩句嗎?
(指名說)
3.大家真棒,當春姑娘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候,周圍會發(fā)生很多變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春姑娘來到的時候,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春的消息》。
二、初讀課文
1.指名按小節(jié)讀課文,并相互評價,隨讀正音并解決字詞問題。
三、再讀課文,品悟詩情。
1.師:春姑娘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春的消息,讓我們看到了春天就是一副最美麗的畫,一首最美麗的詩,請同學們從詩中找一找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有感情地讀一讀,并思考,從中你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自讀
3.全班交流
理解詩意并指導朗讀
4.師:同學們讀得多好啊!看來,大家都是用心在讀,用心在體會,才能有這么多收獲,真是太好了。從你們的朗讀中,我發(fā)現(xiàn)大家都愛上了這美麗的春天,大家想不想配上音樂來讀一讀呢?那就來點音樂吧!
(學生配樂齊讀)
四、拓展積累
1.師:你們精彩的朗讀仿佛把我?guī)нM了春天絢麗多彩的畫卷中了。當然,也要謝謝春姑娘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春的消息。關于春的消息還有很多,只要你做一個細心觀察的孩子,一定會發(fā)現(xiàn)的更多,F(xiàn)在,就請把你知道的春的消息寫在你的采密集中,可以畫一畫,也可以寫一寫,開始吧!
2.展示
《燕子》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鞏固生字,理解本課生詞:俊俏、陽春、盛會、生趣、掠、偶爾、蕩漾、光彩奪目、百花爭艷;體會比喻、擬人在課文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讓學生懂得本課有層次地描寫畫面的特點;并通過有順序地看圖和描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象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燕子在春天里飛翔的美景,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激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能有表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
課前準備 一張剪紙。一張燕子的剪影。一張掛圖。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導入。范讀課文。自學課文。講讀課文一、二兩節(jié)。
第二課時:復習生字。講讀課文三、四節(jié)。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小朋友,春天來了,有一種美麗小鳥從南方飛來了。你們知道那是什么鳥兒?(學生回答后,板書課題,并提示學生寫“燕”的一短橫不能丟。)
你們看見過燕子嗎?燕子是一種非?蓯鄣镍B,它在春天里飛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這篇課文,就把這種美的情景寫出來了。
怎么美呢?聽老師讀課文。
二、范讀課文。
三、讀后學生主動談感受。
四、自學課文。
老師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歡讀這篇課文,現(xiàn)在就請你們自讀課文,看你們能讀懂多少。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課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圖,看了插圖還不懂就做上記號。(復習自學符號之一,表示疑問的:“_____?”
五、指導看圖。
小燕子在空中飛著,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我們不大容易看清楚,現(xiàn)在就請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樣。(出示燕子的剪紙,學生觀察。深藍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猶如燕子在藍天飛翔。如右圖)教師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順序觀察的。
觀察后口述。
(結合學生回答,教學“剪尾”“雙翼”“兩翼”“翼尖”,并根據學生回答,點明觀察順序。)
六、講讀課文。
第一節(jié).
1.現(xiàn)在我們來看課文上是怎么來寫燕子的模樣的。請一個小朋友讀一讀。
2.指名朗讀第一節(jié)。
3.課文上寫燕子的模樣是從什么寫到什么?也就是敘述的順序是怎樣的?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羽毛 翅膀 尾巴)
4.教師指點:也就是從全身寫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個部分長得怎么樣呢?我們大家一齊輕輕地讀課文。
6.你們覺得燕子長得怎么樣?從哪些詞語里可以看出為,把有關詞語畫下來。(復習自學符號之二,表示重點詞句的?)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樣子好看”。
8.指導朗讀:同學們已經看出來了,從“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寫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語調柔和一些,聲音輕些。(示范)
學生各自練習,然后再指名讀。
9.現(xiàn)在我們來體會體會,這一小節(jié)最后一句話在小節(jié)中起了什么作用?為什么說“湊”成了?
教師指點: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來就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這一句在小節(jié)中起了一個概括的作用,朗讀時,音調可提高些,不過那“小燕子”的“小”要輕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愛。
10. 另外,這一節(jié)三個量詞用得很準,哪三個?(“一身”“一對”“一個”)
11. 現(xiàn)在我們輕聲齊讀這一小節(jié),注意這些量詞的用法。
第二節(jié)
1.這么活潑可愛的燕子,在春天里從南方飛來了,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呢?請同學們看圖。(出示放大插圖)
2.指導看圖。
提示觀察順序:觀察圖畫,我們可以按照什么順序觀察。(由近 遠;由上 下)
3.現(xiàn)在請同學們當小燕子,這時候,你們從南方飛來了。啊,春天是這樣的美,你們得仔細地欣賞一下。(讓學生擔任角色,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這樣,學生的觀察伴隨著情感,同時對教材產生親切感。)
4.誰能把你們觀察的美景說出來。(教師提供導語:“春天來了,我們從南方飛來了,_________!边M行語言訓練。)
5.學生口述。
6.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課文上是怎么寫的。你們看課文,再對照圖,看課文上寫春天的美景,寫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詞語畫下來。
7.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雨 風 柳 草 葉 花
8.請小朋友再讀課文,這些景物,我們用最簡單的說法,怎么把它們聯(lián)成句子。
(學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過雨。風吹拂著柳、草、葉、花,都聚攏來,形成了春天。)
我請一位同學念念是,并說說感覺。
9.你們覺得這樣寫很干巴,沒有美感,那么課文上怎么寫的呢,請同學們自學,讀一讀,再比一比。課文上寫的和黑板上的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樣的不同呢?
“三月”,“陽春三月”,“陽春”即明亮的充滿陽光的春天。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時間。
“下過雨”下過什么樣的雨呢?(“細雨”“蒙蒙的細雨”)加上一個“細”,一個“蒙蒙的”我們就覺得怎么樣呢?
(這就寫出了春雨的特點,學生可能聯(lián)系到學過的古詩和散文來回答:如煙如霧;春雨潤物細無聲;沾衣欲濕杏花雨;像牛毛、像細針)
“風吹拂著柳”,(通過逐步遞加附加成分,引導學生了解這一長句的含義。)
①怎樣的風,怎樣的柳,在前面加上一個字!拔L吹拂著柔柳”加上一個字,就覺得柳枝兒在微風中飄動起來了。課文上它寫出柔柳的色彩、姿態(tài)、數(shù)量,非常生動形象,誰能說說。
②微風吹拂著什么樣兒的柔柳?(“微風吹拂著才舒展開眉眼的柔柳”,什么顏色的眉眼?“黃綠”的色彩,使我們感到柔柳是那樣青嫩。)這里運用了什么的法,這樣寫給我們什么感覺?(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這樣一定就把柔柳寫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開眉眼。)
③不是一條、兩條,而是千萬條,真是美極了。(板畫:春風楊柳)
④朗讀全句,指導節(jié)奏:“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舒展開/黃綠眉眼的/柔柳”
⑤這一句描寫的情景和學過的哪首古詩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陽春三月,細雨蒙蒙,微風輕輕,柳枝飄蕩。課文接著寫了草、葉、花,你能在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適當?shù)脑~語嗎?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態(tài)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態(tài)的,甚至數(shù)量的,課文上說“各種鮮艷的花”,你也可以具體說說什么花怎么樣:
( )草______________
( )葉______________
( )花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現(xiàn)在你們想,我可以用一個什么詞兒來形容這春天的花兒草兒色彩?(“光彩奪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這么多美麗的花兒一起開了,好像在比誰最美,我們又可以用一個什么詞兒來形容?(“百花爭艷”“艷”:色彩鮮明而好看;“爭”:比。)
小草兒,綠葉兒,各種美的花兒,都一起趕到春天里來了,課文上用了一個什么比喻?(_____ ______ ______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
釋:“趕集”,本來是指農民們帶著各種農副產品,從四面八方集中到一個小鎮(zhèn)上來賣,這叫“趕集”。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趕集”,注意這個“趕”字,有一種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們看這一句運用了幾種修辭手法?說“像趕集似的聚攏來”,我們覺得怎樣?教師小結:這樣一比喻、一擬人,好像我們也看到了花兒、草兒,一下子都趕到春天里來了。這就寫了春天樹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滿了生氣,一下子趕到春天里來了。
指導朗讀這幾個句子。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了這些詞語和修辭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讀時要突出些。不過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據描寫的事物狀態(tài)的不同,決定輕讀還是重讀。如“蒙蒙的”“細雨”“微風”“柔柳”是輕柔的狀態(tài),應該怎么讀呢?而“像趕集似的”“百花爭艷”,又應該怎么讀呢?(結合示范)
學生練習
10. 你們這些小燕子看到這樣的美景,心里想說什么?(“趕”)
“趕來做什么”?趕來加入這百花爭艷的盛會,注意是“盛會”,盛大的集會:什么的盛會?百花爭艷的盛會。從“百花爭艷的盛會”這一組詞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啟發(fā)學生回憶在春天里觀察的景象,進行想象,然后加以表達。教師提供導語: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
這百花爭艷的盛會,小燕子也趕來參加了,為什么說“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釋:生趣,很有生氣,很有情趣。
指點:注意這兒是“增添生趣”。因為春天本身已經很有生趣了,所以說是“增添生趣”。
11. 指導朗讀。這一段描寫了一幅美麗的春天的圖畫,我們怎么來朗讀呢?欣賞讀,把好詞佳句畫下來(復習自學符號之三,表示好詞佳句的:~~~~~~~~~~)
12. 現(xiàn)在我們大家再看看圖,再體會燕子在春天里飛翔的美景,請一個小朋友朗讀。
13. 指導背誦。
理清層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寫季節(jié)、細雨;第二句,寫微風吹拂著柔柳;第三句,寫了草、葉、花;第四句,寫燕子。
練習背誦。
七、練習。
扮演角色口述。(通過表演,在情境中對話,以鞏固新課。)
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媽媽;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從春天來到說起,說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學習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最后說到春天這么美,我們也趕著去參加這盛會。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聲)、偶(偶爾)
復習朗讀;輪讀一、二兩節(jié),讀一遍。
二、講讀課文。
第三節(jié).
1.導入:課文第一節(jié)寫了小燕子的形狀;第二節(jié)寫了燕子在春天里飛來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那么小燕子為春光增添了什么樣的生趣呢?這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四兩節(jié)。我們再來看看這幅美麗的圖畫。
2.指導看圖
我們先看正在飛行的燕子。圖上畫了有在高處飛的,也有低處飛的,我們可以按照什么順序觀察呢?(由上 下)
高處的燕子在怎么飛;低處的燕子又在怎么飛呢?
3.看課文上是怎么寫的,誰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飛行的特點。(快,美)
4.課文中哪些詞語告訴我們,燕子飛得快?(板書:掠、唧------的一聲、已經?)
如果說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里飛過“和”掠過“有什么不同?
5.過去我們學的《翠鳥》一課,寫翠鳥飛得快,怎么定的,記得嗎!(疾飛、一剎那、一瞬間、像箭一樣飛過去)。
6.誰能根據書上描寫的內容、畫面,聯(lián)系平時你所觀察到的想象一下,說說小燕子飛行怎么快、怎么美?上面這些詞語注意運用。
提示:這一節(jié)開頭,簡單的兩筆“在微風中”“在陽光下”描寫了春風輕輕,春光明媚的畫面。這是燕子飛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時候,也要把這情景描繪出來。
7.學生口述。
8.“掠”“唧------的一聲”等詞語注意用上。我們看這些詞語還可以在哪兒用上?如果象聲詞“唧------的一聲,用不上,可以換上“砰----------的一聲”“嗤-------的一聲”“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來形容某動物或其他事物運動速度的快。(引導運用)
9.我們再來看課文,你覺得這一節(jié)中哪一句寫得更美些?“還有幾只橫驚過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就一圈圈地蕩漾開去!
這個長句子,誰能學習上一節(jié)老師和你們一起討論的“微風吹拂著?”那個長句子的方法,說說這個長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們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覺得怎樣?
學生學習自己講書。
釋:蕩漾,水波起伏。(板書:蕩漾)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理解。
燕子飛行這么快、這么美,我們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它?
( )的燕子(伶俐可愛,非常靈巧,聰明。)
10. 看圖作接近原文的復述。(課文第三節(jié))
照應:這就是寫小燕子以它飛行的靈巧、輕快、優(yōu)美,給春天帶來的生趣。
第四節(jié).
1.上節(jié)寫燕子飛行的美,其實燕子停在那兒又有另一種美。
2.看圖,你們覺得停在電線上的燕子,這情景象什么?
3.課文上打了一個很美的比喻。
“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譜啊”你們想怎么像曲譜?--------
為什么說是“幾痕電線”不說“幾根電線?(板書:幾痕)
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這電線上,這“落”字你覺得怎么樣?(板書:落)
從高處到底處;由動到靜,把燕子伶俐輕巧的動作寫出來了。這一個“落“字用得真好。)這燕子像小黑點,正像那一個一個音符。
課文最后不只說“這多么像曲譜啊”還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覺得好在哪兒?這使你產生怎樣的聯(lián)想?(板書:像正待演奏的曲譜)
4.齊讀第四節(jié)。
5.指導朗讀:你們說第三節(jié)是寫燕子的什么美?第四節(jié)又寫燕子的什么美?(飛行的美,即動態(tài)的美;停息的美,即靜態(tài)的美。板書:動態(tài) 靜態(tài))這兩節(jié)就具體寫出了燕子給春天帶來的生趣。寫動態(tài)的美,朗讀的速度應該怎么樣?語調也可以怎么樣?第四節(jié),寫靜態(tài)的美,速度和語調又應該有什么變化呢?語氣適當加強些。
朗讀全文
三、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從燕子的外形,寫到燕子在春天里飛來了,接著從燕子飛行的美,又寫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為有了春天的襯托,又顯得更矯健。
四、練習:《燕子的自述》
1.模樣 2.趕來了 3.飛行 4.停息
學生口述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燕子 春天
一身 羽毛 細 雨
一對 翅膀 湊 微 風
一個 尾巴 柔 柳
( )草______
( )葉_________
( )花________
第二課時:
飛行的美(動)停息的美(靜)
掠 倦了 落
唧---------的一聲 幾痕 細線
已經 幾個 小黑點
沾 像正待演奏的曲譜
蕩漾
《柳笛和榆錢》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運用精讀課上學習的閱讀方法自主學習課文,了解文章“通過對童年趣事的描寫,熱愛家鄉(xiāng)生活的美好的情感,”培養(yǎng)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家鄉(xiāng)無比眷戀的真摯感情。
2.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品味重點詞語、句子、積累語言,增強語感。
3.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有:“榆、沐、浴、呈、奉、混、弊”9個生字,理解“沐浴、呈現(xiàn)、奉獻、浸潤、披散、齊整、渾厚、晶瑩、混合”等詞語。
教學難點:學習默讀、理解文章內容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激情導入:
在同學預先準備的基礎上,讓大家圍繞“溫馨家園的美麗童年”的話題交流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教師簡單小結,導入新課,請同學們看看在北方農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鄉(xiāng)是怎樣的,走進文本,和作者一起去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樂。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我”的故鄉(xiāng)有怎樣的風光?
“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2.課文表達了“我”什么樣的感情?
三、默讀課文,質疑互動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文章中的字、詞、句和文章提出問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并交流學習的方法。文章的事件和情感學生一般都能把握,但深入的體味還要教師巧妙的引導。注意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學習。如文章中很多動詞用得傳神,要讓學生學習體會,“探”“綠”“找”等,在語言環(huán)境中品味,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四、朗讀課文,以情會文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再朗讀課文,讀出作者對春天的熱愛、故鄉(xiāng)的熱愛、童年的熱愛、因文感情,因情見意,因意生情,使學生受到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反復朗讀或默讀課文。
五、多元評價
1.認讀生字、詞語卡片。
2.積累詞語,填寫詞語花籃,互相交流。
3.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說說原因。
通過交流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帶著問題讀課文,在讀中感悟。
通過交流自讀感悟,同學間互相補充、親身體驗的方法,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柳笛和榆錢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古詩二首》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古詩,引導學生通過注釋和反復朗讀,了解詩的大概意思,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想象能力。
2.激發(fā)學生對春天的熱愛,讀詩的樂趣。
過程、方法目標:
1.從“一枝紅杏出墻來”體會“滿園春色關不住”的欣欣向榮之美。
2.在對比中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用此的考究和魅力。體會“尋”“識得”“總是”的妙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情感體驗,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yǎng)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描寫春天的景物的名句。
教師準備:《游園不值》《春日》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激情導入、以舊引新
1.語言渲染 激起求知欲望
現(xiàn)在正是春天,美麗的春天總是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在這個百花爭艷的日子里,我給大家朗誦一段朱自清的《春》,好不好?
(課件配合,音樂)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2.介紹詩人,引入新課
聽了剛才老師的一段朗誦,大家覺得春天美不美?——的確,春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字眼,一個多么溫柔的字眼,一個令人陶醉的字眼,一個讓人忍不住想要走出去親近大自然的字眼。你想去春游嗎?好,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去距今800多年前南宋,細細欣賞詩人筆下的春天。(課件出示朱熹)他叫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他酷愛讀書,才學淵博,有“南方孔子”之稱。有一年他去春游,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篇——師板書課題《春日》
二、品味古詩,感悟春天
(一)學習春日
1.誦讀
(1)自由讀。
(2)范讀。
(3)個別讀。
(4)交流學習心得。(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讀不懂?)
重點把握:(1)“勝日”、“尋芳”、“等閑”等詞語的意思;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了解作者。
2.想象:
(1)作者勝日尋芳泗水濱,看到了“無邊光景一時新”,他看到了什么?(自由說)
(2)出示圖片: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3)小結反復朗讀“無邊光景一時新”。
3.說理:
(1)面對如此美麗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們也陶醉了,一陣微風拂面而來,作者靈感一動,涌出了一句千古佳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為什么會“等閑識得東風面”?
(3)反復朗讀“萬紫千紅總是春”。
(4)“二月春風似剪刀”,春姑娘翩翩而來,揮舞剪刀,裁剪出了“千萬條綠絲絳”,裁剪出了“千萬朵鮮艷的紅花、紫花、白花、黃花”,裁剪出了“萬象更新”的春天,裁剪出了“生機勃勃”的春天,因此,“萬紫千紅”這個詞語就有了新的含義。
(5)出示各類報刊出現(xiàn)的與“萬紫千紅”有關的標題。讀中感受理解“萬紫千紅總是出春”的另一意義。
(6)除了這些,還有哪里也是萬紫千紅的?
(7)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詩句中暗含的“孔子”儒家思想“萬紫千紅”,書本的知識“萬紫千紅”,懂得詩句中“勸學”道理。
( )8.初步感知《觀書有感》,懂得讀書。
4.總結:萬紫千紅總是春,等閑識得唐宋詩!
(二)、學習《游園不值》
1.引入。
春天的田野是美麗的,春天的景色是迷人的,面對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誰都會心情舒暢,誰都會深深陶醉。當然,春天不僅是春游的好時節(jié),也是走親訪友的好季節(jié)?,同是南宋詩人的葉紹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誘惑,合上了苦讀的詩書,去拜訪他的老朋友了,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為此寫下的詩。(出示)
師板書題目
2.解讀詩題
這個“不值”其實課文里已經非常清楚地寫著——(不遇)
完整地說題目意思。
3.自讀全詩
詩人這次未遇主人的游園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好好地讀一讀。
(生自由朗讀)
請生讀,齊讀(要求:字正腔圓)
讀文后老師面對著一張張因興奮而漲紅的臉,微笑著點頭并告訴他們:“如果連你都不相信自己,還有誰會相信你呢?
4.咬文嚼字’、品悟詩意
探尋“不值”原因
找出印證“不值”的詩句。(小扣柴扉久不開)
理解“柴扉”
重點理解“扣”什么意思?(敲)
把“敲”代進去讀,做動作演示,體會“敲”與“扣”的不同之處(“扣”的力量比較輕,顯得禮貌)
訓練朗讀(讀出“輕輕”的感覺)
詩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長時間(久)
是啊,詩人如此久扣柴扉,而柴扉卻久久不開,這是為什么呢?(學生交流)
詩人認為是什么原因呢?用詩句回答。
(應憐屐齒印蒼苔)
理解“蒼苔”、“屐齒”
重點理解“憐”(愛惜)
葉紹翁最初寫這首詩的時候用的是“嫌”,代進去讀一讀,體會不同(用“憐”拉近與主人距離,說明不光主人愛惜,其實葉紹翁同樣愛惜)
所以這“應”可以理解為(應該)
詩人的哪個動作證明了他的愛惜?(。槭裁床挥谩安取保浚ㄟM一步理解詩人對蒼苔的愛惜)
訓練朗讀(讀出愛惜)
大家想過嗎?為什么主人和詩人都如此愛惜這蒼苔?(愛蒼苔其實是愛春色)
再讀“應憐屐齒印蒼苔”
體會詩人此時心情(失落)(板書:失落)
再讀詩的前兩句。
欣賞紅杏,感受春意
專程來拜訪好友,然而“小扣柴扉久不開”詩人心情難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卻讓他眼前一亮。(生讀后兩句)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是啊,一枝鮮艷的紅杏已經伸出墻外,與“出”相對的是哪個字?(關)
想想詩人為什么用“關”?(討論,交流)
(“關”說明關得緊,紅杏能出更顯示其生命力之旺盛。)
滿園春色關在里面,但一枝紅杏卻偏偏出來了,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指導朗讀“一枝紅杏出墻來”(讀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紅杏,肯定長得非常(美麗)
你喜歡這枝紅杏嗎?(喜歡)訓練朗讀(讀出喜歡)
同學們,這一枝出墻的紅杏讓詩人想到的其實是(春色滿園)
你覺得這墻內會是怎樣一種景象?(學生交流)
是啊,其實墻內肯定春意盎然。
訓練朗讀“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讀出生機)
同學們,你們可曾想過,詩人為什么不寫“一束紅杏”而偏偏寫“一枝紅杏”?
假如你就是那枝紅杏,我問你:“大家都在園子里,你為什么偏偏要出來呢?”(生交流)
是啊,外面多么精彩,外面同樣春意盎然(齊讀“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5.讀誦深化、感悟詩韻
此時此刻,你就是詩人,請你把這次游園的過程和心情寫下來。
(生寫,交流)
學到這里,不禁讓我想起《雪夜訪戴不遇》中的名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生齊讀)
把這句話改成游園的感慨。
是啊,詩人見這滿園春色已然盡興,何必苦求得見園主呢?
詩題雖說“不值”其實,看到這一片春色,詩人已經覺得非常(值)
6.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朱熹的《春日》、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給了我們不同的感受。春天,千百年來,許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寫下無數(shù)優(yōu)美的詩篇,我們正處在人生的春天,美麗的年華如同美麗的春色,請好好把握多讀書,讀好書。希望你們也能描繪出一個屬于自己的萬紫千紅的春天。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并“逐漸培植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老師只提供一個方法,而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咬文嚼字”,自悟自得。
這一過程中,我沒有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而是先讓個人充分思考,在其力所不能及時,教師點撥,但前提是個體必須在進行過深入的思考之后。
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共同探究是難能可貴的,但對于個體善思品質的形成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亦不容忽視
。
由于古詩文體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詞都體現(xiàn)著詩人錘煉語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藝。我們在學習古詩時,就無法躲避“咬文嚼字”,否則將無法透視其深層意蘊。
對詩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義上,“詩人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如何讓學生入境呢?學生在理解“春色滿園關不往,一枝紅杏出墻來”時,將其簡單地解釋為“主人園中的春色是關也關不住的,有一枝紅杏伸出墻來。”我便以此為契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學生的想象隨處閃爍著靈動的光輝!
板書設計:
《春日》 《游園不值》
勝日尋芳泗水濱, 掃興 喜悅
無邊光景一時新。 想 滿園春色
等閑識得東風面, 看 一枝紅杏
萬紫千紅總是春。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于春天的節(jié)氣歌、諺語等。熟讀課文
教師準備:生字卡片,春季的諺語等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師:春的詩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詩,還有春的諺語“大罷春,陽氣升”奶奶對我說,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學們,你們明白嗎?
(學生背誦)
師:讓我們來一起進入文章深入體會吧!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自主讀文,明確要求:
(1)、對一些較長的句子要重點讀、反復讀,直到讀通順。
(2)、遇到難讀的長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傾聽讀正確。
2、理解詞語:
在讀中結合語言環(huán)境、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佝僂”、“銹”、“垛”、“疙瘩”、“轱轆”、“溢”、“薺”、“蠕動”、“耙”等字詞的意思。
3.用自己習慣的語言概括奶奶說的諺語的意思。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再讀課文,對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2、結合閱讀體驗,說說自己對陽氣的理解
重點指導:第四自然段,從整體感覺、視覺、聽覺等方面以及動態(tài)、靜態(tài)、顏色、氣息、聲音等方面體會語言的豐富、美好。
“一陣騰騰的腳步聲”、兩次“朗朗的笑聲”,進一步體驗人物的內心情感,體驗春天給土地、植物、動物、人類帶來的希望。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自主認識字詞,同桌互相測試。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如“棗”字,上下兩部分的書寫。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1、收集有關于春天的諺語
2、拓展閱讀朱自清的《春》
文本細讀:
課文以一句諺語“打罷春,陽氣升”開頭,通過“我”與奶奶的一問一答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將“我”眼中所見的冬春交替的景象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此處,“我”的視角是多元的,對立春時節(jié)的體驗也是多元的:
“尖溜溜”的風,將抽象、空泛的“冷”具體化,形象化了。同時點明了季節(jié)特點。一個“仍然”,道出了冬的痕跡依舊。
接下來,作者通過小動物的活動寫出了初春時節(jié)的勃勃生機——幾只麻雀在嘰嘰喳喳叫著;幾只鴨子在冰上走,不時拍拍翅膀,嘎嘎叫起來;尤其是“河當中的冰裂了縫,向外冒著氣泡兒”一句為冰封河面靜態(tài)的肅殺賦予了動態(tài)的生機,繼而筆鋒再轉,用“或許”一詞引出“我”的猜測——大概魚兒最先得到了春天的消息吧,不然,怎么會“在水下憋急了,不住地吐著泡泡兒呢”?
“河岸的柳林,近看呈灰色,遠看呈黃色,細瞅瞅,枝條上已經長出小米粒兒大的疙瘩”。則描繪出了初春色彩的美麗,美得那樣自然、那樣富有生機、富有層次,可是走近了仔細瞧,卻原來是“小米粒兒大的疙瘩”——那是春的孩子柳芽萌發(fā)了。
作者把肅殺的冬景與絲絲春意對比描寫,將大地之春自然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自己體會“打罷春,陽氣升”的深刻含義,使讀者從冷酷的冬天中看到希望,看到了“陽氣”,看到了涌動在大地上的勃勃生機。讀罷,讓人也許產生對春天的贊美,也許油然而生“一年之計在于春”的感慨,也許讓人想到很遠……熱愛生活,會使你變得幸福;留心生活,會使你變得聰慧。一個人,只要留心,只要熱愛,就會有許多感慨,有許多發(fā)現(xiàn)。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做到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生詞,。
2.能結合閱讀體驗,從整體上了解“陽氣”、“地氣”等詞語的意思;同時借助工具書或結合上下文與生活經驗理解“佝僂”、“朗朗的笑聲”、“洋溢”、“蠕動”等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大意,背誦第4自然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2、引導學生對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語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春天就在自己的身邊,感悟到春天的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是具體的、生動的,是可見可感的。
策略與方法:
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反復朗讀,背誦,讀中感悟。
《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鱗、嵌、撒”3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睜、晴、螞、蟻、搬、泳、逗、雁、略、釣、汪、撒”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背誦。
3.引導學生將生活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觀察自然現(xiàn)象,積極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媒體:
課前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圖書王國、走進網上世界,進行活動,尋找大自然的語言,如:春、夏、秋、冬的語言,晴天、雨天的語言,地震的語言,或其它語言,以及一些諺語。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教師先板書“大自然”,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調皮可愛的鳥獸蟲魚……給學生以整體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師:看過之后,你最想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4.師:美麗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吧!
5.完成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魚鱗”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圖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詞語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或讓學生根據詞語的不同進行造句的訓練。
(學生有可能會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詞語,比如:山巔、汪洋、漂礫、妙不可言等,“山巔”可以看圖片;“汪洋”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漂礫”則由教師讀有關的資料;“妙不可言”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小節(jié)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完課文后,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感覺,什么樣的印象或是什么樣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觀點的支撐點,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也可以讀書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b:地上的螞蟻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c:小蝌蚪一出現(xiàn),春天就來到了人間;
d:大雁往南飛,就證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節(jié)時,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e:樹上的年輪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f:魚身上的魚鱗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g:“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可以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告訴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i: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大自然的語言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從來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不僅讓學生明白這種現(xiàn)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fā)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水到渠成。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教師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隨機的板書:
白云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
4.怎樣才能發(fā)現(xiàn)和懂得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做一個愛學習、細心觀察的人)
5.整體回顧全文,美讀中品位始終所蘊涵的情感。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識字:對于本課出現(xiàn)的生字,要求學生盡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釣”字右半邊是“勺”,不要寫成“勾”。“雁”半包圍結構,注意里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讓學生搜集更多的有關大自然的語言,最好能用詩歌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
《第一朵杏花》教學設計(一)
文本細讀:
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
課文按時間先后順序,分為三部分:1——5自然段講竺可楨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6——15自然段講第二年在孩子的幫助下,竺可楨爺爺準確地記下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 16——17自然段講竺可楨爺爺通過長年精確觀察,掌握了氣候變化規(guī)律。
本課的學習,應以讀貫穿課的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遷移語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感悟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9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9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能通過竺可楨爺爺?shù)膭幼骱驼Z言體會他對科學的嚴謹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想象對話時的情景,從而感悟竺可楨爺爺?shù)娜宋镄蜗蟆?/p>
過程與方法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各種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們從竺可楨爺爺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啟發(fā),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準確地掌握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想象訓練。
教學媒體:
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可以是竺可楨生平資料、故事或者關于氣象學方面的資料)
提前預習課文。準備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揭課導入:(板書課題:第一朵杏花)可讓孩子帶著問題走進課文。
2.問: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麗的杏花是什么時候開的嗎? (通過學生的預習回答)
3.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看看竺可楨爺爺是用什么辦法得知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的!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綻開”、“吹皺”教師可以問:“什么東西可以綻開呀?”
“吹皺”找出文中的句子來理解,想象這美麗的景色。
如:“習慣”、“頃刻間”、“需要”、“搞研究”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
如:“估計”、“推斷”、“規(guī)律”可以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只有讀正確、讀通順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從哪看出來的?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進行交流,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楨爺爺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請學生讀1——5自然段,并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你能想象出當時的情景嗎?”(前后兩個同學互相讀)
重點指導讀第3自然段,體會這些詞句的作用。(“彎下腰來”說明竺爺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習慣地問”說明竺可楨在堅持長期物候觀測的日子里養(yǎng)成了主動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幫助下,竺可楨爺爺準確地記下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請學生讀6——15自然段)
問:“當時他們的心情怎樣?你能讀出來嗎?”(學生自由試讀)
在讀的時候讓學生自由讀,想想每一句是誰說的?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并幫它加個提示語。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爺爺,您又看花來啦?”那孩子仰起臉來天真地問。
“什么事情。俊绑脿敔敚 )。
“竺爺爺,杏花開啦!”( )。
如2:窗外一個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爺爺!竺爺爺!”
竺爺爺( )地問:“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說:“竺爺爺,杏花開啦!”
竺爺爺( )地問:“什么時候?”
小孩子( )地說:“剛才!
竺爺爺( )地問:“是第一朵嗎?”
小孩子( )地說:“是。”
如3:孩子邊跑邊叫喊,急切的語氣中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竺爺爺,竺爺爺!”
竺爺爺( )問:“什么事情呀?”
孩子( )說:“竺爺爺,杏花開啦!”
竺爺爺( )問:“什么時候?”
孩子( ):“剛才!
竺爺爺( )問:“是第一朵嗎?”
孩子( ):“是!
討論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填提示語讀出語氣,指導朗讀。從中學生明白小孩子是為自己終于完成了竺爺爺去年交給的任務而高興,竺爺爺是為自己終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而興奮。
師:引導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有可能問:“竺爺爺為什么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呀?”(讓學生讀一讀15自然段,讀后說說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爺爺對待科學研究很認真,從來不使用“大概”和“也許”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
師:那大家怎樣理解這句話呢?你能用一個成語說說他這個人嗎?(一絲不茍、專心致志……)
師:竺可楨爺爺作為一名物侯學家,他的成就是這樣么得來的。
4.整體回顧全文。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識字:對于本課出現(xiàn)的生字,要求學生盡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搬灐弊钟野脒吺恰吧住,不要寫成 “勾”!把恪卑氚鼑Y構,注意里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1.說一說從竺可楨爺爺身上,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2.教師還可以補充《竺可楨和自然日記》,竺可楨精確觀察大自然:什么時候第一朵花開,第一聲蛙鳴,第一次雷聲,第一次落葉,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
3.鼓勵學生交流有關竺可楨爺爺?shù)墓适,下?jié)課舉行一次“名家匯萃”的故事會,了解名人故事,體味名人情操。
《植物的“感情”》教學設計
文本細讀: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作者通過講述生動、有趣的事例介紹了植物神奇的“感情”,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這與人們平常認為的“草木無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文第二自然段列舉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紅柿三種植物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現(xiàn)的感情不同,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
接著文章重點介紹了植物之間的“感情”既豐富又奇特。課文第三自然段進行了概括說明!拔也徽瘛薄昂湍老嗵帯秉c明了植物有著鮮明的愛憎感情,說明了植物間相處的兩種不同情況。
課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圍繞這兩種不同的情況進行了具體的說明!按蠖购陀衩资且粚绵従;棉花特別歡迎大蒜在身邊!
“黃瓜討厭西紅柿,喜歡菜豆角做伴;鈴蘭花和丁香花勢不兩立,而喜歡勿忘我作鄰居。”“谷子與水果長時間在一起,谷子霉爛而水果干癟!蹦憧,不光植物之間有感情,就連植物的果實之間也有感情。
植物之間為什么會有感情呢?文章第七自然段回答了這一問題,這是由于植物有一種生長的本能:
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養(yǎng)料,排斥對自己生長不利的因素。
2.外界的能量對植物新陳代謝有影響。這一部分講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質,與前面講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
文章從表達上,運用了列舉數(shù)字、舉例和比較的說明方法,介紹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十三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十三個要求會寫的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處”、“勢不兩立”、“新陳代謝”這些詞語的意思,掌握“曲”和“給”多音字的用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讀課文的同時,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了解大自然的興趣。
過程與方法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各種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們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了解大自然的興趣。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媒體:
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了解植物生長方面的有關知識及植物之間相互影響的事例。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揭課導入:(板書課題:植物的“感情”)師:“同學們,人有感情,其實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達方式與我們人類不同,你知道那些植物是有感情的?”(學生交流課下搜集的資料)
2.師:讓我們共同走進課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含羞草”、“丁香花”、“貨輪”、“棉花”可以借助圖片幫助理解;
“迅速”、“較淺”、“討厭”、“競賽”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自己理解;
如:“恰恰”一詞可以讓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進行換近義詞的方法幫助理解;
如:“促使”、“供給”可以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另外學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如:“萎靡不振”、“和睦相處”、“勢不兩立”、“新陳代謝”、“干癟”、“霉爛”“窒息”等放在文本中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只有讀正確、讀通順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邊讀邊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語句。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進行交流,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也可讀書中的句子)
a: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紅柿三種植物是有“感情”的。(請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反復讀,體會植物奇妙的感情)
b: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來的伙伴會萎靡不振。農民就給它們安排能夠和睦相處的鄰居。
師問:“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關的句子!”
(引導學生讀4——6自然段)
4.在理解課文的同時理解剛才那些不明白的詞語。
5.問:“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引導學生說出,①植物為什么有感情呀?②題目中的感情為什么加引號呀?)
學生討論后交流。
6.整體回顧全文。
7.師:今天我們學習了課文,你有什么想對這些植物說的嗎?
(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感情很神奇、可愛、有趣、奇特等)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注意讀準“較”(jiào)、“供”(ɡōnɡ)、“曲”(qǔ)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注意“迅”字的比畫書寫順序。“勿”不要寫成“匆”,“柿”右半部分是“市”。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把學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說一說。
《蜜蜂》 教學設計
【文本細讀】
這是一篇通過典型事例說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認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紹了問題的產生。即“聽人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他被拋棄到哪里,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苯又昧溯^長的篇幅介紹法布爾在女兒的配合下進行了蜜蜂能否辨認方向的實驗。
實驗基本情況:
實驗目的:證明蜜蜂有沒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實驗要素:
數(shù)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記號(過程中二十只蜜蜂受傷)
條件——兩里半、沿途有許多景物、逆向的微風
結果——四十分鐘,兩只飛回,并帶有滿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飛回;共計十七只蜜蜂飛回。
實驗結論:這不是一種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
法布爾是一位充滿愛心的昆蟲學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讓我們獲得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的嚴謹與條理,又可以讓我們體會人文的細膩與真誠。從科學的角度,法布爾的思考是比較周密的,實驗過程是條理清楚的,對實驗的記述也是比較客觀的。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輝。如過程中小女兒愛格蘭的表現(xiàn),以及作者對蜜蜂“眺望”“遙遠的家園”和“懷念巢中的小寶貝和豐富的蜂蜜” 的猜想,使我們在了解科學的同時,又體會到了幾許親情與關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掌握“扔、劣、免、棄、悶、證、阻、環(huán)、擁、沿、括”11個生字。
2.閱讀課文,知道法布爾是通過怎樣的實驗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
3.在讀課文的同時,體會學習法布爾提出問題和用實驗證明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扎實認真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
過程與方法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各種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體會學習法布爾提出問題和用實驗證明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扎實認真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媒體】
課前讓學生搜集動物奇特的本領。
教師準備:法布爾的常識和他的《昆蟲記》。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先出示介紹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學生可以補充)
2.師問:你知道為什么法布爾能夠成為昆蟲學家?你知道他是怎樣進行觀察實驗的嗎?
3.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拋棄”、“扔到”、“貨輪”可讓學生做動作理解;
如:“避免”、“一擁而出”、“惡劣”、“阻力”、“包括”、“沿途”、“豐富”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自己理解;
如:“證實”、“悶了”、“憑借”合文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另外學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如:“眺望”、“觸到”、“逆向”等小組內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只有讀正確、讀通順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交流法布爾進行“蜜蜂”實驗的目的、過程和實驗得到的結論。
3.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進行交流,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
(1)我明白了無論蜜蜂被拋棄到哪里,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
1(讓學生找出能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能力的有關語句。)
把蜜蜂放在紙袋里,帶它們走了二里半路;(引導學生明白從距離上說明在這樣的距離范圍內蜜蜂回到蜂巢沒有問題。)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窩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損傷”、“有十七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它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保◤臄(shù)量上說明蜜蜂辨認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風。”、“沿途盡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從環(huán)境上說明,情況很復雜,對蜜蜂認路增加了難度。)
4“蜜蜂們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說明蜜蜂辨認方向不是像我們人類一樣選擇大的景物作為參考,并出示課后第二題,地一句話,學生理解著重號詞語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點是實驗的過程,其它兩項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表達一下。(同時理解不明白的詞語)
4.討論:讀了課文,受到怎樣的啟發(fā)?
引導學生說出:
a:辦事應該像法布爾那樣仔細認真;
b:從文中可以看出,法布爾是一個充滿愛心與同情心的人。
……
5.師:我們身邊有多少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我們也曾產生過多少這樣那樣的問題?只要我們像法布爾一樣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們也能一步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6.整體回顧全文。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教學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識記“劣、悶、證、阻、環(huán)、擁、括”;用比較形近字的方法識記“扔(仍)”“免(兔)”“棄(弄)”“沿(沒)”。注意“扔”的右邊“乃”不要寫成“及”;“免”字不要多一點寫成“兔”;“棄”字不要少寫一點,上面寫成“亡”。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師:許多動物有著奇特的本領!霸~句積累”中列舉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梢宰寣W生說說對課后列舉詞句的理解,也可以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動物趣聞。
《礦礦的研究》教學設計
文本細讀:
這是旅美華裔學者黃全愈寫的一篇介紹自己的兒子在國外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完成藍鯨研究論文的文章。本文故事情節(jié)簡單,語言樸實無華,但內容卻能給我們和孩子帶來巨大的沖擊。
事情的經過可以分成如下三部分:
從開頭到“……你們可以到邁阿密大學圖書館去看看!笔堑谝徊糠郑v兒子要寫藍鯨的研究論文,得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我”對兒子的能力表示懷疑。
從“兩個小時以后……”到“這回礦礦告訴了我不少我以前并不知道的東西!敝v兒子在媽媽的陪同下借閱了許多關于藍鯨的書籍,在兒子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也學到許多知識。
從“礦礦終于完成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份研究報告……”到結束。講礦礦完成了他的藍鯨研究報告,這是“我”看到的最簡短最感興趣的論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的11個生字,掌握“介、訂、糾、邁、壽、攻、噸、礦、妻、巖、臨”等11個生字。
2.閱讀課文,知道礦礦是怎樣查閱資料完成他關于“藍鯨”的研究的,了解礦礦寫的論文的大致內容。
3.從閱讀“礦礦的研究”中,使自己生發(fā)感慨、感悟,甚至研究與創(chuàng)造的沖動。
過程與方法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各種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從閱讀“礦礦的研究”中,使自己生發(fā)感慨、感悟,甚至研究與創(chuàng)造的沖動。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首先向孩子介紹黃全愈,而后過渡到他在國外上小學的孩子。
黃全愈,美籍華裔教育的學者。2000年出版《素質教育在美國》,成為當年國內非文藝類的第一暢銷書。2003年,黃全愈又推出了“新書”《生存教育在美國》和《“高考”在美國》。其他的請學生介紹。
2.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這些詞語在小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糾纏”;另外“邁阿密大學”可以看圖片或由教師介紹;
(除了要求認的字、詞語外,學生還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師給予及時解決)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只有讀正確、讀通順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進行交流,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
○1 我明白了礦礦要寫藍鯨的研究論文,得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爸爸對兒子的能力表示懷疑。
○2礦礦在媽媽的陪同下借閱了許多關于藍鯨的書籍,在礦礦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爸爸也學到許多知識。
○3講礦礦完成了他的藍鯨研究報告,這是爸爸看到的最簡短最感興趣的論文。
以上交流的重點是體會礦礦的認真和執(zhí)著,并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教師可以補充礦礦在美國學習的一些常識。(見參考書)
3.討論:讀了課文,你有過礦礦這樣類似的研究成果嗎?
4.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5.整體回顧全文。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本課要求認識11個生字,要求掌握“介、訂、糾、邁、壽、攻、噸、礦、妻、巖、臨”等11個生字。教學中注意比較“介——分”是“人”字頭,不是“八”字頭。
2.用形聲字比較字形的方法記憶“訂、攻、噸、礦”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把孩子領到圖書室,或者把孩子引導到豐富的生活,去問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鄰居,或者某些專業(yè)人士,讓孩子從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也像礦礦一樣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傾斜的傘》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5個生字,正確書寫11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文章題目的含義。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讓學生在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
2.提高學生隨文識字,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在雨天外公對年幼的“我”的呵護,以及長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對年邁的外公的照顧,體會祖孫間的親情。
課前準備:布置學生預習本課,解決部分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課前同學們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引導學生自己的感受。
2.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這把“傾斜的傘”下,去感受一下“我”與外公之間濃濃的愛吧。
二、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1.讀課文,解決生字的讀音,把句子讀通順。
2.指名讀課文,布置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勾畫出不懂的詞語。
3.用各種形式理解詞語“淅瀝聲.困惑.混濁……”
4.檢查讀文情況,并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引導學生,再次默讀課文,邊讀邊想,看看你能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來。
2.引導學生就提出的問題,交流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注:①在雨中的傘下,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年代,雨中傘下場景的相似和變化)引導學生找出句子,讀一讀。(課后練習二)②在雨中,那把傘為什么會傾斜?從“傾斜的傘”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從前后兩部分的情節(jié),談體會)
3.引導學生說一說,文中哪些詞語或語句,給你的感觸最深,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抓住“傘歪了”,“總是一半干的一半濕的”。同次描寫外公的笑和文中最后一段等處,讓學生談出體會)
適當指導朗讀
四、拓展延伸
“小練筆”讓學生觀察生活,感受身邊的溫暖和快樂,把在生活中這樣的小細節(jié)及親身體驗,說一說,并寫下來。
五、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歸類識字,如:“淋.混.濁.淚”
2.注意“丹”字,容易多寫一點。
3.班內交流記憶字形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
1.我們繼續(xù)學習30課《傾斜的傘》,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且自學了生字詞,下面老師先來看看同學們字詞都掌握了嗎?
(1)檢查生詞淅瀝挽住肩膀混濁笑瞇瞇仍然撐傘顫動顫抖困惑
(2)檢查生字淅挽瞇肩撐仍顫混濁
2.夏天的時候,們經常遇到雨天,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個有關雨中的動畫,請看大屏幕,你從動畫中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小結:在茫茫的雨中,人們撐著傘行走,猶如一葉葉揚帆的小舟涌動,遠遠望去,仿佛五顏六色的花朵,美麗極了。雨中,傘不僅美麗,在這把傾斜的傘下還有著動人的故事呢!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的閱讀情感)
3.講故事。
誰能結合課文把傾斜的傘下的動人故事講給同學們聽聽!
(不是說主要內容,而是生動的講述。一方面有利于語言的內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抒發(fā)情感,進而感染他人。這是綜合性很強的訓練形式。)
二、感悟課文
1.聽了這個動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板書外公丹丹)
(先從直覺上把握文章的主旨,下面還深入體會。)
2.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感受到了外公對丹丹的愛?
(抓住語言感悟點,深入體會。)
(1).外公頭頂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綠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
(2).外公抬頭望了望,笑瞇瞇地說:“沒歪呀!蔽依Щ罅耍骸懊髅魇峭嵯蛭疫@邊了呀!”外公笑而不語。
丹丹困惑,不明白,你明白嗎?外公笑的是什么?他想要說什么?
(3).指導朗讀。你能讀出丹丹的困惑和外公的高興嗎?誰來讀丹丹?誰來讀外公?
(4).“你是不是被淋濕了”
(5).就這樣,每次我們從雨中回來,外公的身子總是一半干的一半濕的!懊看巍保翱偸恰边@兩個詞去掉和原來意思還一樣嗎?
(6)齊讀這一感人的情景。
(小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丹丹在外公這樣的關愛下健康幸福的成長著。
3.你又從哪感受到了丹丹對外公的愛?
(1).我做著外公當年做的事。
(2)“回到家里,接過外公遞過來的毛巾,看見外公嘴角微微一顫,已開始混濁的雙眼淚光點點”。你讀懂了什么?你是從哪個詞體會到的?說說你的理解。“微微一顫”.“淚光點點”體會到外公的激動與幸福。
(3)指導朗讀。
(過渡)這篇課文通過對雨中兩個感人小場景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親人之間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的親情。
(以上這部分教學,引導學生緊扣文本,憑借對重點語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進而深入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摯愛親情。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課改前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合理部分,如果拋開語言文字,空對空的說教,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不會有好處。)
三、擴展
1.續(xù)編故事。
老師這還有一篇這樣的文章,但雨中的情景需要同學們去想象。請聽錄音:
更多本課教學資料 返回冀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學習總結 報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