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了解三峽一天中景物的不同特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3、體會最后一段“這一天,正是中秋”所包含的情感。
4、學習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營造氛圍,引入課題。
2、教師指導,自主學習感知。
3、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三峽美景。
4、師生交流互動,共同欣賞體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欣賞三峽之秋的美麗景色,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風光。
2、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難點
1、了解三峽一天當中景物的不同特點。
2、體會“這一天,正是中秋”所包含的情感。
教學突破
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把觀、讀、想、寫四個訓練內容結合在一起,以教師查閱的有關背景資料為切入,把最后一句“這一天,正是中秋”進行深入研讀,體會作者的用意和包含的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情感。
一、導入
師:同學們,語文課上一說起三峽,你會想起什么?
生說出自己想到的古詩。
師:看來同學們都很會欣賞詩詞,老師也搜集了幾首詩,你有沒有信心把其中的意味讀出來?請用自信的手勢告訴我?
抽生讀古詩。
二、初讀課文
師:古往今來,一說到秋天,很多人的頭腦中便浮現出了枯黃的落葉,黃昏的夕陽等傷感的景象的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生讀:三峽之秋)里是否也是這樣感傷呢?請你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
生讀課文。
師:誰能用自己讀課文的印象來告訴我,課文是按什么順序描寫三峽秋景的?能結合課文內容具體說說嗎?(時間順序)
師:方紀先生筆下的三峽之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它傷感嗎?
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三、學習三峽的一天。
1、橘柚樹
師:三峽在你們心中競然這樣美,那就讓我們再讀讀課文,再一次沉醉到讓我們心醉不已的美景中去,在讀的時候,請你用圓點標出描寫的景物,用橫線標出描寫景物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旁邊寫上喜歡它的原因。
生自讀課文并作上標注。
師:通過剛才的靜思默想,相信同學們已經有了很多感觸和收獲,你喜歡什么景物?把課文中描寫這樣景物的句子給大家讀一讀,然后再談談你的感受。
生:我喜歡橘柚樹。
師:能把相關的句子讀一讀嗎?
根據生的回答總結出的橘柚樹相關特點。
(1)它生長在陡峭的山巖上,一定經歷了很多風霜雨雪,可它仍能保持自己的堅硬、挺直,確實讓人敬佩。
(2)橘柚樹越是蕭瑟的秋風,它們越顯示綠得發(fā)黑的色彩。
(3)橘柚樹還樂于奉獻,它結出果實,散發(fā)出了沁人心脾的清香。
師:課文還有哪些地方也描寫了橘柚樹?
生讀第二段。
師:同樣是描寫橘柚樹,你認為第一段和第二段有什么不同?
2、長江
(1)中午
抽生說出喜歡這句的理由。
師:你們說得這么熱鬧,冬冬也忍不住要發(fā)言了。(出示我的視角)。
生齊讀。
師:冬冬認為三峽已經(活起來了)。
師:那要怎么讀才能把長江讀活呢?
抽生讀,教師適時點撥。
(2)下午
師:文章還有哪些地方也寫到了長江?
抽生讀并說說自己的感受。
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長江霧的美麗。
(3)晚上
師:如果說中午的長江是熱情的小伙子,下午的長江是溫柔的姑娘,你認為晚上的長江應是什么?
引導學生感受的靜謐、溫柔。并在學習過程適時穿插朗讀訓練。
讓學生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如此美妙的夜晚。在此基礎上向課外拓展以動襯靜的知識。
師:要說三峽的美景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那是什么?(月亮)
抽生說出的感受。
生齊讀最后一段。
拓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受兩種月夜有什么不一樣。
師:朱自清筆下的月夜是完美、婉約的,三峽是朦朧,神秘的,而這一天,下是(中秋),教師下去查了一下,方紀先生是1956年的寫的這篇文章,那年的中秋節(jié)正是9月19日,所以我想把“這一天,正是中秋”換成“這一天,正是9月19日”,你覺得如何?
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師:秋天總是給人蕭瑟的感覺,可是在這篇文章里,我們沒有悲傷,沒有懷念,只是陶醉在美景中,盡管這是秋天,我們也無須感傷,無須懷念,這就是三峽美麗的中秋。
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學到這時里,丁丁也有話說。(師生合作讀丁丁說的話)
師:你能像丁丁一樣用你積累的詞語概括三峽的美景吧
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師:三峽的秋景迷人,三峽的四季更迷人。
欣賞三峽的美景圖片。
師:看了美麗的三峽,你有什么話想對三峽說?
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師:看來同學們對三峽美景感受都很深,那就請你在課后有筆把記錄下來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