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包含的感情;
2、朗讀背誦全詩。
3、了解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
4、學習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長征中紅軍遇到的艱難險阻和戰(zhàn)士們對待困難的態(tài)度,領會全詩的思想感情。
2、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對策:增加對詩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在朗讀時邊讀邊想像畫面。
教學準備: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品味詩句,想象詩歌畫面
1、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詩第一句說:“紅軍不怕遠征難”,從全詩看,從哪里可以看出遠征之“難”?紅軍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困難的?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是全詩中心思想。結合全詩,哪里可以看出遠征之“難”。
(請學生在書上自主圈點勾畫,然后合作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運用藝術夸張手法突出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1)找出句子: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理解的時候明白紅軍是如何看待這些困難的。
2、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七律長征》為我們展示了紅軍在長征途中克服困難的雄壯圖畫,請你各用一句話概括每幅畫面的主要內容。選擇你喜歡的一個畫面,說說為什么喜歡?
(1)請你各用一句話概括每副畫面的主要內容。
(2)最令你佩服的地方是什么?可以看出紅軍的什么精神?
騰細浪、走泥丸、更喜: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五嶺逶迤、烏蒙磅礴、云崖暖、鐵索寒、千里雪:環(huán)境非常的惡劣,從而看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學生思考,小組合作,教師組織交流評價)
3、紅軍長征途中歷經千難萬險,而詩中為何只描寫了這幾幅畫面?
(引導學生理解詩歌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二、討論詩句的妙處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實際上也就是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15分鐘)
a. 首聯(lián):首聯(lián)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全詩的總起、總綱,“遠征難”總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切困難;“不怕”“只等閑”充分顯示出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和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鋼鐵意志。
b. 頷聯(lián):把五嶺的“逶迤”烏蒙的“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作者把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分別比作“細浪”和“泥丸”,是為了突出表現紅軍敢于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
c. 頸聯(lián):①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懸崖”?(突出山的高、地勢陡 峭)
②“云崖暖”“鐵索寒”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zhàn)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字則烘托出瀘定橋自然環(huán)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zhàn)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那作者又為什么要在詩中把他說成是“三軍過后”呢?(這是因為作者堅信紅二、紅四軍能戰(zhàn)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充分表現了毛澤東對紅軍指戰(zhàn)員們的殷切希望的無比信任)
三、總結拓展
看板書總結:偉大的長征雖然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但紅軍的英雄形象還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時時激勵著我們。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和發(fā)揚長征精神?.
擴展閱讀。
推薦毛澤東的另一首歌頌長征的詞《憶秦娥. 婁山關》。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背誦詩歌。
五、板書:
20七律長征
五嶺山勢逶迤
紅軍不怕遠征難 烏蒙山 氣勢磅礴 英雄氣概震撼天地
萬水千山只等閑 金沙江 水拍云崖 樂觀精神奪取勝利
大渡河鐵索寒
岷山千里雪蓋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