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意思、情感。
2.引導朗讀,背誦全詩。
3.通過了解詩中的對仗、對偶,掌握這兩種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內容和作者所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有關《長征》的精彩片段;毛澤東的有關資料;長征的有關資料(文
章、地圖、宣傳語等);課文磁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報、交流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①引導學生理解“五嶺”是指五嶺山脈;“烏蒙”是指烏蒙山,山勢險峻、雄偉。
②理解“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鞍蹴纭保簹鈩菪蹅。“騰”:向上跳躍。“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澳嗤琛保褐改酀舻牡缆贰
③“五嶺逶迤”側重寫山嶺長,“烏蒙磅礴”側重寫山高,“五嶺”和“烏蒙”是“千 山”的代表。
④理解詩句的意思:五嶺山脈連綿不絕,在紅軍眼里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氣勢雄偉,在紅軍眼里就像泥丸在腳下滾過。
⑤作者列舉“五嶺”和“烏蒙”是為了什么?(突出長征途中的困難)
⑥紅軍把“五嶺”看作“細浪”,把“烏蒙”看作是泥丸,突出了什么?(用夸張的手法形象地烘托出紅軍的豪邁氣概)
⑦指導朗讀。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方法自學,逐字逐句理解。
①觀看或講述《巧奪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故事!1935年5月紅軍巧奪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金沙江形式險要,敵人控制很嚴,但紅軍在渡口俘獲了過江偵察的兩只敵船,活捉了守侯在對岸的敵兵,不費一槍一彈,奪取了對岸陣地,使大部隊巧渡成功,等敵軍發(fā)覺趕來時,我軍已經安然到達江北!
“金沙江”和“大渡河”是“萬水”的代表。
②“暖”有兩層意思:(1)金沙江水日夜拍打在云崖上,似乎把云崖都拍打發(fā)熱了。(2)紅軍巧渡金沙江后,充滿勝利喜悅的心情。
③“寒”使人想到什么?使人想到大渡河兩岸懸崖峭壁,令人心驚膽寒,另一方面想到紅軍浴血奮戰(zhàn),驚險悲壯。
④一“寒”一“暖”,相互映襯,既突出了環(huán)境的惡劣,又突出了紅軍旺盛的斗志。
⑤引導學生朗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①理解“更喜”、“盡開顏”——心情喜悅,個個逐開顏笑。
②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紅軍戰(zhàn)士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③引導學生朗讀。
二、品讀詩文,了解對仗。
1、品讀詩文,(齊讀、男生讀、女生讀,指明讀)
2、找出文中的對仗。(學生先找對仗句,再找對仗詞、字)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三、總結升華,拓展思維。
紅軍第一方面軍于1934年10月從福建西部的長。╰ing)、寧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fā),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現已撤了)、甘肅、陜西等11個省,用了12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那么紅軍在長征時,紅軍是不是只過了五嶺山脈、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這些山山水水?在這首詩中,毛主席是怎樣概括的?(萬水千山),那么萬水千山與五嶺山脈、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是什么關系?(概括與具體,總寫與分寫)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板書設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