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zhèn)尖山小學 杜哇麻
基本信息 | |||||
課題 |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北師版六年級上冊 | ||||
作者及工作單位 | 杜哇麻東主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zhèn)尖山小學 | ||||
教材分析 | |||||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小學語文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往事”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圍繞“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边@個中心精心選材,將幾個并列的生活片段有機結合。尤其是本文恰當?shù)倪\用了前后照應的手法,匠心獨運地將乍看較為松散的內容凝為一個整體,生動地再現(xiàn)了魯迅先生親切感人的形象。 本文最大的亮點是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的崇高品質。尤其文中的“幫助車夫”“關心女傭”這兩件事,充分地表現(xiàn)了魯迅關心窮苦大眾的崇高品質。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了課文大意的基礎上,這部分課文的學習,成為了本堂課學習的重點。 | |||||
學情分析 | |||||
我班的學生思維活躍,善于發(fā)表個人觀點,敢于創(chuàng)新、想像豐富。但這篇文章所寫內容與現(xiàn)代孩子的生活體驗相差甚遠,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魯迅其人了解甚少,文中還有許多含義較深的句子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學情,采用了以讀為主,讀中悟情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 |||||
教學目標 | |||||
【基礎知識積累】會寫12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方法與能力】能夠聯(lián)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 【情感與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 |||||
教學重點和難點 | |||||
教學重點:把握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寫了魯迅先生的哪幾件事,了解魯迅先生的優(yōu)秀品質。 教學難點:淡“碰壁”一事和救助黃包車夫后魯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寫。 | |||||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xiàn)。) | |||||
教學環(huán)節(jié) | 教師活動 | 預設學生行為 | 設計意圖 | ||
1.導入新課 | 談話導入 出示:深切的懷念 笑談《水滸傳》 談“碰壁” 除夕放煙花 救助車夫 關心女傭 | 回憶:作者回憶了魯迅先生幾件事? | 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到課堂上。出示課件 | ||
2.帶著問題,各小組合作學習 | 有關的問題 | 小組合作,細讀課文,然后討論,總結學習方法。 |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性,鍛煉學生的能力。出示課件 | ||
3.幫助總結學法,深入學習 | 老師適時指導交流 | 小組派代表總結學習情況 | 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鍛煉團隊合作的精神。出示課件 | ||
4.談體會 | 老師出示重點句子,指導理解 | 學生朗讀句子,然后談體會 | 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朗讀句子,體會文章的感情。出示課件 | ||
5.總結全文 | 老師小結 | 學生讀句子“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得多!斌w會句子含義。 | 使學生深刻認識魯迅先生的品質。出示課件 | ||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 |||||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談《水滸傳》 關心子女 談“碰壁” 敢于斗爭 除夕放煙花 關愛子女 救助車夫 關心同情勞動人民 關心女傭 關心同情勞動人民 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 |||||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 |||||
在教學中,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放在首位,設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過程,積極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見解,大力提倡學生各抒己見,標新立異,尤其是對反對意見更應加以保護和賞識,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抓住矛盾焦點進行討論交流,展開熱烈的討論,以至激烈的爭辯,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多向交流的課堂氛圍。在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激勵、相互評價,體會自我成功的快樂,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動口、動腦、動手相互交流合作的和諧狀態(tài),進而產生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達到自主創(chuàng)新的目的。 教師可抓住文中“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這一中心句,在學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態(tài)勢下,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魯迅先生這一品質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先分小組議論,再進行全班交流,交流時中心發(fā)言人從課文的不同角度分折并找出了充足的理由來談自己的看法,整個課堂中有笑聲,有爭議,有競爭,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精神。 | |||||
教學反思 | |||||
執(zhí)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遇到了以下問題: 1、教學應當是“預設與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xiàn)場學生提出的一些疑問,以及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 2、“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對于這個問題的感悟也就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尋求惟一的答案——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和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沒有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去。 因為上述原因,本課的教學顯得教條而不靈動。 其實,課堂上即時呈現(xiàn)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是格外可貴的,因為它反映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資源面前,倘若能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的不同感悟,組織教學,學生不才能不但讀懂、悟透,而且更有興趣,課堂也會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永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鍛煉教學智慧,增強教學技藝和魅力。 |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