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 2,學科:語文
3、課時:2
4,學生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了解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
(2)、收集連接王維的生平資料。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情感目標:通過對古詩的學習,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詩的主要內容,體會空山的幽靜之美。
三、教材分析
鹿柴是王維晚年所隱居的輞川的一個地名。詩里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十分的幽靜景色。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討論體會這種反襯手法所表現(xiàn)的意境。
教學重點、難點: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四、教學方法:讀講結合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誦讀舊詩,激發(fā)興趣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們同學已經(jīng)學習了許多優(yōu)美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愛的古詩誦讀給大家聽?
二、匯報資料,進入情境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課題)鹿柴,柴在這里讀作zhai,你知道鹿柴是什么意思嗎?齊讀題目
2、通過查閱資料,你對詩人王維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見,師補充介紹王維
3、了解了詩人,下面請大家隨著老師一起走進鹿柴。教師范讀古詩。配樂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尤其是“柴、景 、深、苔”幾個字的字音。
2.檢查自讀情況。
3、看插圖,讀詩句,借助課后注釋,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四、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這里有“空山”一詞,似乎王維特別喜歡這個詞,大家想一想他的哪些詩中還有這個詞?百度賞析《山居秋暝》讓學生在朗讀詩的基礎上體會山林的幽靜空曠之美。
(2)讀整個詩句,說說“但、聞”的意思。
(3)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4)交流課后的討論題“空山不見人”,為什么會有聲音呢?
第二句的“但聞人語響”“但聞”二字頗值得玩味,應該讓學生體會,在學生理解“但聞”二字的意思后,讓學生交流課后的討論題“空山不見人”,為什么會有聲音呢?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加深對前兩句的理解。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齊讀第二句,并看圖,說說與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兩個分句的意思。
說說“返景”的意思。“復”的意思。返景:陽光斜射進深林。 復:又,再。
(3)讀全句,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3.讀詩句,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4.背誦古詩。
五、寫字指導
板書設計
鹿 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如深林,
復照青苔上。
六、教學反思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鹿柴》這首詩正體現(xiàn)出詩、畫、音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人都易于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 我在備課中也曾注意到王維的“詩中有畫”,因而設計上,運用多種方法引領學生去品味《鹿柴》所體現(xiàn)的繪畫美。于是,詩的三、四兩句中所描繪的幽暗的環(huán)境美。盡量讓學生也會品出一些味道。 但是,由于我對詩句中散發(fā)出的音樂氣息缺乏敏銳的嗅覺,因而對一、二兩句的理解只停留在空山的杳無人跡上。對于“人語響”中反襯出的空山的幽寂能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去品賞,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掌握好時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