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節(jié)選)
教材說明
〔解題〕
《賣炭翁》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新樂府詩。
全詩較長,本課只選取前8句。后面的內(nèi)容是: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下邽(今陜西渭南縣)人。德宗貞元十五年中進士,曾作過翰林學士、左拾遺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是唐王朝封建統(tǒng)治日趨沒落,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的時代,白居易大膽揭露與批判社會現(xiàn)實,把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推向高潮,F(xiàn)存白居易詩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詩人中存詩最多的。他的詩分四類: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和雜律詩!顿u炭翁》屬于諷喻詩類。
中唐統(tǒng)治者,在剝削掠奪人民的做法上有許多“獨創(chuàng)”,宮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統(tǒng)治者派出宦官,用極少的代價甚至不用代價到市場上去強奪民財,美其名曰“宮市”。這種“宮市”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抗議。白居易在《賣炭翁》中,通過一個賣炭老漢的遭遇,以及賣炭翁與宮使的矛盾,揭露了“宮市”的本質(zhì)是掠奪,給人民造成極大的痛苦,鞭撻了統(tǒng)治者對勞動人民的殘酷迫害。
〔結(jié)構(gòu)分析〕
本課選取《賣炭翁》的前8句。從內(nèi)容上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4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前兩句寫老翁燒炭的地點,后兩句寫老翁燒炭的艱辛。
第二層(第5~8句),寫老翁賣炭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賣炭為買糧食和衣服,最后兩句承接5、6句,寫出老翁家境貧寒,盼望炭能盡快賣出,多賣幾個錢,希望天氣再冷點。
〔語意理解〕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當柴燒的樹木。“伐薪”就是砍伐當柴燒的樹木,本詩指砍伐能燒炭的樹木!疤俊,木炭,是對木柴進行特殊燒制,使其發(fā)生變化而成的燃料!澳仙健,指終南山,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這兩句的意思是:賣炭的老漢,在終南山中砍柴燒炭。這句點明老翁燒炭的地點。“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南山山高林密,荒無人煙,豺狼出沒,在這樣環(huán)境中燒炭該多么艱苦。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蒼蒼”,黑白相間的顏色,本詩指老翁頭發(fā)花白。這兩句的意思是:由于煙熏火燎,老翁已經(jīng)滿面灰塵,兩鬢花白,十指變得黑黑的。這兩句畫出賣炭翁的肖像,也表現(xiàn)了賣炭翁勞動的艱辛。聯(lián)系上兩句,我們可以想象出老翁燒炭的情景:他在惡劣危險的環(huán)境里燒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炭中滲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著老翁的希望。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營”,經(jīng)營,謀求。“食”,指人吃的東西。這兩句的意思是:賣炭得到的錢做什么用?賣炭的錢用來買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詩人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介紹了老翁賣炭的目的,使讀者清楚地看到老翁為溫飽而辛勞,在貧困線上掙扎的處境。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憂”,擔憂,擔心。“炭賤”,炭的價格太低了,不值錢!霸浮,心愿,希望達到某種目的的想法!昂,寒冷,溫度很低。這兩句的意思是:可憐老翁的身上正穿著單薄的衣裳,但他卻擔心炭價錢太低,只盼望天氣再冷些。這兩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吧砩弦抡龁巍保驹撓M炫。然而這位老翁卻不然,他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賣炭得錢”上,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fā)抖之時,還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們更需要炭取暖而盡快賣出炭,賣個大價錢!翱蓱z”表現(xiàn)了詩人對老翁深切的同情。
〔寫作特點〕
1.用敘事的手法突顯主題。
這首詩寫了一個有頭有尾的小故事,情節(jié)完整。通過對事件的描述,以及對人物外形與內(nèi)心的刻畫,塑造出一個勤勞、善良的賣炭老人的形象。詩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燒炭的艱辛,細致地刻畫了“心憂炭賤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tǒng)治階級與不合理制度的憤怒與抗議。這是本詩的主題。
2.通過形象來表現(xiàn)主題。
這首詩敘事簡潔,形象鮮明,結(jié)構(gòu)完整。詩人沒有用“卒章顯其志”的手法來表達作者的愛憎,而是通過人物形象本身顯示立場。對老翁的極端窮困,詩人沒有出面向讀者作介紹,而是采用外貌刻畫的方式,讓人讀了后自然得出結(jié)論。
3.語言樸實、通俗。
白居易詩歌大多語言樸實、通俗,有很強的音樂性。語句朗朗上口,便于誦讀,用詞平實無華,樸實易懂。
憫農(nóng)
〔解題〕
《憫農(nóng)》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歷任縣丞、國子博士、常州知州、秘書少監(jiān)等職。楊萬里在南宋詩壇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家”,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楊萬里一生寫詩逾兩萬首,現(xiàn)存四千余首。
本詩詩題中的“憫農(nóng)”,“憫”是可憐的意思,“憫農(nóng)”即可憐農(nóng)民。本詩是楊萬里寫的反映農(nóng)民生活的詩。詩人描述了農(nóng)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氣不好,農(nóng)作物沒有好收成,只能準備忍饑挨餓過殘冬了。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nóng)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結(jié)構(gòu)分析〕
全詩共4句,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描述田地里農(nóng)作物長勢不好的情景。農(nóng)作物長勢不好的原因是氣候不好,風不調(diào),雨不順,又過早下了霜。
第二層(第3、4句),寫在歉收之年,農(nóng)民只能忍饑挨餓了。先寫因歉收必定受饑寒,再寫今年是閏年,又多了一個月,受饑寒的時間也更長了。
〔語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花白色或綠色。子實叫稻谷,碾去殼后叫大米。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安挥辍,不下雨,指天旱。無論水稻還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難以生長的。如果夏天時節(jié),雨水不足,稻便難以成熟!安欢帱S”,稻穗黃的不多,說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會多!笆w麥”,子實磨成粉供食用。蕎麥也是一種農(nóng)作物。“空花”,不結(jié)果實的花!霸缰保缭绲乇磺锼蛄。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卻無雨,田里的稻子黃的很少,豐收希望不大了。而蕎麥只是開了不結(jié)果實的空花,并且已經(jīng)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沒有什么希望的。這兩句詩,勾畫出遭災圖景,為后兩句表現(xiàn)農(nóng)民的疾苦與憂愁打下基礎(chǔ)。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經(jīng)料到!皻q”,即“年”。“殘歲”,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時間!翱啊,是忍受的意思,本詩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伴c”,指閏年,農(nóng)歷有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每3年一閏,5年兩閏,19年7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稱閏某月。有閏月這一年為13個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詩指農(nóng)歷的閏年!疤黹L”,增加了一個月,這一年變得更長。這兩句的意思是:農(nóng)民已經(jīng)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饑挨餓去度過殘冬了,然而,更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閏年,更無法忍受延長了的艱難歲月。
〔寫作特點〕
1.展現(xiàn)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
楊萬里是一個剛正廉潔和愛國的儒者。他自詡“誰言月餐云客,中有憂時致主心”。因此,他的詩雖多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但他也寫下不少表現(xiàn)憂國憂民情感的詩,本詩與他的《插秧歌》《竹枝詞》等都對農(nóng)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詩先寫年成不濟,谷物歉收,繼而用農(nóng)民的語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饑挨餓。詩人為強化“憫農(nóng)”之情,又設(shè)定這一年是“閏年”,天數(shù)長,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字里行間滲透出詩人的憂民之情。
2.于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nóng)村現(xiàn)象:雨水不調(diào),莊稼歉收,農(nóng)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tǒng)治者不關(guān)心農(nóng)民的憤懣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詩人正望著歉收的莊稼嘆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tǒng),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并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赤日炎炎
〔解題〕
這是宋元時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滸傳》。選入教科書時后加的標題。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一部杰出的長篇小說,深刻地揭示北宋末年梁山農(nóng)民起義軍成長、壯大以至失敗的過程。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回題目為“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這一回寫梁中書收買十萬貫禮物,差楊志帶隊押送給京城太師慶賀生日。途中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好漢設(shè)計將蒙汗藥投入酒中,藥翻楊志和押運軍士人等,智取了十萬貫生辰綱。這一回小說中有個挑酒上山的漢子叫“白日鼠”白勝,他挑酒上山時口里唱著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燒”。
《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無題目。詩中描繪在炎熱的夏季里農(nóng)夫與公子王孫兩個不同階級的人的不同的生活,表達了兩種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詩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愁苦與辛勞,揭露了封建社會的不公平與不合理的制度,抨擊了統(tǒng)治者好逸惡勞的本質(zhì)。
〔結(jié)構(gòu)分析〕
本詩共4句,從內(nèi)容上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1、2句),描繪在盛夏里烈日狂曬下的田野景象。先寫烈日,再寫稻子等農(nóng)作物被曬枯萎了。
第二層(第3、4句),寫面對禾稻被曬枯萎的情景,農(nóng)夫與公子王孫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與表現(xiàn)。農(nóng)夫焦慮萬分,公子王孫毫不在意,照樣悠閑自得。
〔語意理解〕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火紅的太陽。“炎炎”,勢猛的樣子,這里形容夏天陽光強烈,如火焰燃燒,天氣極熱。“禾稻”,這里泛指地里的莊稼。“枯”是失去水分!敖埂笔俏矬w受熱失去水分,呈現(xiàn)黃黑色,并發(fā)硬、發(fā)脆。“枯焦”,就是干枯了,變焦了!鞍肟萁埂,在本詩中寫稻子的禾苗在烈日暴曬下,有一半枯死了。這兩句描畫出盛夏干旱下的田野圖。詩一開篇,便展現(xiàn)出一幅殘酷的圖景,天上烈日當空,地上禾苗枯萎。1、2句為因果關(guān)系,因為烈日暴曬,才會禾苗“半枯焦”。這是寫景,也是提出一個問題,面對禾苗枯萎這一情況,人們作何感想?
“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湯”,熱水,開水。“湯煮”,用開水煮。“公子王孫”,泛指舊時的貴族、官僚或皇親國戚的子弟。這兩句的意思是:面對半枯焦的禾苗,農(nóng)民心里十分焦慮,好似被開水煮燙一樣;而公子王孫們毫不在意,仍然悠閑自得地輕搖著扇子。詩人寫完大自然和田地,一下子把視線拉到人的表現(xiàn)上,對比著寫了兩類不同階級人的表現(xiàn),一類是勞動人民———農(nóng)夫,一類是剝削階段———公子王孫。由于階級地位不同,生活處境不同,自然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心態(tài)。農(nóng)夫靠土地種出糧食以維持生計,自然對莊稼的長勢十分關(guān)注。豐年,可能日子好過些;而災年,則要飽受饑寒。當他們見到賴以生存的禾苗“半枯焦”時,就知道災難來了,當然焦慮萬分。而公子王孫則相反,他們靠剝削勞動人民來生活,衣食無憂,自然不關(guān)心禾苗。在他們看來,豐年、災年,一樣能衣食無憂、盡情享樂,所以,他們不急、不焦、不慮,仍然“把扇搖”。
〔寫作特點〕
1.語言簡單樸素。
民歌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為集體創(chuàng)作。它用人民大眾的語言,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表達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從語言上看,都平白如話。比如寫太陽照烤用“似火燒”;寫內(nèi)心焦慮不安,用“如湯煮”;寫剝削者“把扇搖”。這些詞語都是百姓口中平時常說的話,又通俗,又曉暢,又流利。全詩只有“赤日”略有點文言味,其余26個字都十分簡單樸素。
2.恰當而生動的對比。
本詩第二層采用對比手法。先在1、2句提出一個現(xiàn)象,就是出現(xiàn)了災情———旱災,接著對比寫兩個階級的兩種人物面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心態(tài)。農(nóng)夫———勞動人民,對旱災憂慮不已,心都像放在開水中煮一樣備受煎熬;公子王孫———剝削階級,對旱災置若罔聞,心情平靜依然逍遙玩樂。兩相對比揭示出兩種人不同的生活與思想感情。通過對比,抨擊剝削階級不關(guān)心勞苦大眾的罪惡,批判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制度。凡讀此詩者,都會產(chǎn)生農(nóng)民太值得憐憫、公子王孫太令人憎恨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韻律地朗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意思,并能背誦三首古詩。
3.了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fā)情感的寫法。
4.認識2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背誦三首古詩并能簡述詩意。
2.理解三首古詩表達的含義,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2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⑴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guān)資料,包括背景、作者介紹、注釋、評析等,讓學生篩選。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選擇資料的能力。課上用交流資料的方法,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
⑵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
出示《賣炭翁》或《憫農(nóng)》的圖片,或以李紳的《憫農(nóng)》古詩,或以簡介時代背景導入新課。
⑶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放手讓學生采用自讀自悟、討論交流的形式自主學習?梢越柚n文中的注釋,結(jié)合查字典和自己搜集的資料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對貧苦勞動人民悲慘境遇的深刻同情,體會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①初交流,質(zhì)疑難。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預習所得,再將小組內(nèi)疑而未解的問題提出來班內(nèi)交流。教師再引導篩選提煉問題。此過程是個去粗存精的過程,每首詩視其情況,留一至兩個問題,待深入學習時給予解決。
②談理解,釋詩意。
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比較恰當?shù)乇硎龀鰜。教學時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讓學生互相啟發(fā)。然后,老師有針對性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敘述詩句的意思。老師在講述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其他同學給予適當?shù)募m正和補充,引導學生分析疑難和有異議的地方。
③引導讀,悟意境。
教學時,先指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再引導學生抓住詩人寫意上的重點詞句,展開聯(lián)想,體會情感,激發(fā)共鳴?梢赃m當配以音樂把學生帶入情境。
2.積累內(nèi)化。
⑴自選佳句。由學生獨立完成。
⑵有感情有韻律地朗讀課文,最后背誦三首詩歌。
3.識字寫字。
⑴認讀生字,進行擴詞訓練。
⑵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伐”“裳”“堪”的寫法,注意不可多畫或少畫。
4.遷移練習。
⑴有能力的同學背誦《賣炭翁》全詩。
⑵選擇一首詩編成故事或續(xù)寫故事,也可以寫一寫讀這三首詩的體會。
⑶分別選出三位詩人的另外一首詩來讀一讀。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