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8個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寫作手法。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通過重點詞句的感悟,體會作者感情,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資料導入新課,自學生字詞。
1、簡要介紹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縣人。1968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長期在基層當記者。現(xiàn)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全國記協(xié)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散文創(chuàng)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fā)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lián)合舉辦的“心系中華”散文征文優(yōu)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部曲》(3卷)、《數(shù)理化通俗演義》(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處理字詞:
軒榭xiè 皴裂cūn 虬枝qiú 璀璨cuǐ càn
須髯rán 老嫗yù 蔭護yìn 瀛勝樓yíng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和脈絡
師生合作讀課文,其余同學邊聽邊畫出每段的中心句。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晉祠。)
2、晉祠的總體特征是什么?
(悠久的歷史文物和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渾然融為一體。)
3、照應這一特點的是哪些段落?(以板書形式歸納)
(2——5節(jié))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
(6——11節(jié))悠久的歷史文物
三、研讀文本2——5節(jié)
1、晉祠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主要表現(xiàn)在哪兒?
(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
2、晉祠的山美在哪里?這里作者用了一些修辭手法來分析晉祠山美的特點,請找出來,并說說有何作用。
(山的特點是巍巍的,長長的,四季宜人。比喻、擬人,形象地說明了山的特點。)
3、精讀第四段,討論下面問題:
a、這段文字說明了晉祠樹的什么特點?按怎樣的順序來說明?
(古老蒼勁,造型奇特。先分說,后總說。語段最后一句總寫了晉祠在古木蔭蔽下給人的感受。)
b、文章用哪些詞語,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周柏”的特點?
(“勁直”“皺裂”“疏枝”“偃臥”“盤屈”“柔”“如蓋”“虬”“粗大”這些詞語,從樹干、樹皮、樹頂、枝條和姿態(tài)等方面來說明。)
c、寫樹的造型奇特主要以什么樹為例?(左扭柏。)
d、文章用兩個比喻句說明了“左扭柏”的什么特點?
(文章用了兩個比喻句來說明“左扭柏”挺拔高大的形象和左扭的特點。)
e、文中“地下旋起的一股煙”改為“地下冒起的一股煙”行不行?
(在第一個比喻句中,“旋”不能改為“冒”。因為“冒”表示這股“煙”細小,而“旋”表示粗大,緊湊,并向一個方向轉,突出其高大、左扭的特點。)
f、與這個“旋”字相呼應的有哪兩個字?
(這個“旋”字又和“擰”“繩”呼應,形象而傳神。)
4、精讀第五段,討論下面問題:
a、這段文字寫晉祠的“水”的特點有哪些?哪個特點寫得最詳細,哪個特點幾乎沒有專門寫出來,但又可以從其他特點的介紹中體會到?
(多清靜柔。)
b、本段用了哪些語句,從哪些方面來說明晉祠水“多”的特點?
(在園里信步,但見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條小溪。石間細流脈脈……林中碧波閃閃……這些水都來自“難老泉”。)
難老泉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傳說在晉祠北邊二十里地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姑娘,嫁給了晉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讓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擔水。水源離家很遠,一天只能擔一趟。婆婆又有一種脾氣,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擔水的困難,不許換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擔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個牽馬的老人,要用她擔的水飲馬。老人滿臉風塵,看樣子是遠路來的,柳氏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把最后一桶水遞給了馬。可是馬仿佛渴極了,喝完后一桶水連前一桶水也喝了。這使柳氏很為難:再擔一趟吧,看看天色將晚,往返已經(jīng)來不及了;不擔吧,挑著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罵、鞭撻。正在躊躇的時候,老人就給了柳氏一根馬鞭,叫她帶回家去,只要把馬鞭在甕里抽一下,水就會自然涌出,漲得滿甕。
轉眼老人和馬都不見了。
柳氏提心吊膽地回家,試試辦法,果然應驗。以后她就再也不擔心了。婆婆見柳氏很久不擔水,可是甕里卻總是滿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發(fā)現(xiàn)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許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馬鞭在甕里亂抽一陣,水就洶涌噴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勝村找柳氏。柳氏正梳頭,沒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綹頭發(fā)往嘴里一咬,一氣跑回古唐村,什么話沒說,一下就坐在甕上。從此,水從柳氏身下源源不斷地流出,流了千年萬年,這就是“難老泉”。
c、在寫“多”和“柔”著兩個特點是,各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d、引用李白的詩句有什么作用?(說明水的靜。)
e、為什么說“這幾百間建筑怕都是在水上飄著的”?(說明水多。)
f、這段文字按怎樣的順序來說明?你是怎樣理解最后的“總”?
(作者借助修辭手法,運用優(yōu)美的句式表寫說明晉祠水的特征,然而最美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
四、有感情朗讀這一部分。
第二課時
一、感情朗讀課文1—5節(jié),再次感受晉祠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
二、研讀學習文本6——11節(jié)
1、晉祠的自然風景很美,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里保存著我國古建筑中的“三絕”,咱們先來看三絕之首----圣母殿。
精讀第七段,討論下面問題:
a、本段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圣母殿?
(建筑年代早,規(guī)模較大,結構獨特,氣勢雄偉,巧奪天工。)
b、從這五個方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圣母殿的?
c、本段哪一句話具體表現(xiàn)圣母殿及42個侍女泥塑是我國現(xiàn)存泥塑中的珍品?(第7節(jié)最后一句。)
d、補充:晉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國宋代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她們各有專職,身份、性格無一雷同,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tài)人情,絲毫畢現(xiàn)。這組國內罕見的侍女群像,在藝術風格上,已經(jīng)擺脫了南北朝以來宗教和神的束縛,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畫上,它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決不會是建筑主人的意圖,而恰恰是雕塑藝人的深刻構思。從中,我們看到了北宋社會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真實人物,體會到她們之間的社會和由此產(chǎn)生的復雜心態(tài)和深刻個性。
侍女們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已經(jīng)很遠了,但是藝術卻把她們真實、永遠地再現(xiàn)給了后人。告訴我們,在1000年前,有這樣一些人就是這樣地生活著。不朽的藝術造就了不朽的形象,不朽的形象使我們充分感受到藝術的神奇,這就是晉祠宋塑帶給我們的感悟和啟迪。
2、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又有何特點呢?(生動,精巧。)
3、精讀第九段,討論:
a、“飛梁”指什么?哪句話可以解釋?(十字形的橋。)
b、魚沼飛梁的奇特體現(xiàn)在哪里?(人行橋上,可以隨意左右。)
(補充:魚沼飛梁在圣母殿與獻殿之間,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沼中多魚,故曰:“魚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橋,“架虛為橋,若飛也。”故曰:“飛梁”。)
對于飛梁,古時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在最初崛山多福寺創(chuàng)建時,因那里什么都好,就是沒有水。山僧不得不求助于五臺山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念其心誠,施一錦盒,再三叮囑,不到崛山中不得打開。山僧一路艱辛,走到上蘭村,耐不住性子,竟偷偷開一小縫看里面究竟裝著什么,突然兩條小龍騰空而去,一條就落到上蘭村竇大夫遇難處,變成魚沼。最后還是苦了崛山,沒水。山僧氣得將錦盒扔在施工現(xiàn)場,還算不錯,錦盒掉到石縫中,居然變成一個淺淺水井。直到今天,山僧住持就以這一淺池為生活用水。
4、其他建筑的特點是什么?
(古樸優(yōu)美,用工精巧。)
5、圓中小品的特點是什么?說明時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極具匠心。舉例子。)
三、總結全文,體會寫法。
1、思考本文的寫作順序。
(總—分—總的邏輯順序。介紹自然風景是按由上到下,由外到內的順序;介紹歷史文物是按由主到次,由點到面的順序。)
2、討論本文的寫作特色。
(說明與描寫相結合,生動活潑有趣,這就是文藝性說明文。說明文中,由于說明對象和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如果從寫作方法和表達形式上加以區(qū)分,說明文又可以分成兩種基本樣式:一種是平實性說明文,包括說明事物內容、歷史、情狀的介紹性說明文,解釋事物存在和發(fā)展道理的闡釋性說明文,簡述事物、事理發(fā)展過程的敘述性說明文等,另一種是文藝性說明文,即運用形象化的文學手法所撰寫的說明性文章,包括知識小品、科普讀物、名勝古跡解說詞等。《晉祠》就是一篇以實體事物為說明對象的文藝性說明文。)
3、小結:
“建筑是時代的紀念碑”是果戈里的一句名言。由于建筑在人類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具有豐富的形象,并能跨越若干時代成為歷史的痕跡,而這些痕跡正是今天我們深入認識歷史及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條線索。“當歌唱與音樂沉默的時候,而建筑仍在說話。”
今天,我們欣賞了晉祠的悠久歷史和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你不能不為古人的匠心獨具而贊嘆。只有單純的山水花木、亭臺樓閣實在活力不大,而一切詩情畫意寄情托性,還須觀賞者審美心理的再創(chuàng)造。充分調動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條件,創(chuàng)造豐富的、流動的步移景異的畫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情景交融才是晉祠之美的真正所在。
四、拓展閱讀《蘇州園林》等美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