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
海水是鹽的“故鄉(xiāng)”,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另外還含有氯化鎂、硫酸鎂、碳酸鎂及含鉀、碘、鈉、溴等各種元素的其他鹽類。氯化鎂是點豆腐用的鹵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含鹽類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來就又咸又苦了。
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全部提取出來平鋪在陸地上,陸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發(fā)干了,海底就會積上60米厚的鹽層。
海水里這么多的鹽是從哪兒來的呢?科學家們把海水和河水加以比較,研究了雨后的土壤和碎石,得知海水中的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通過流水帶來的。當雨水降到地面,便向低處匯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一部分水穿過各種地層滲人地下,然后又在其他地段冒出來,最后都流進大海。水在流動過程中,經過各種土壤和巖層,使其分解產生各種鹽類物質,這些物質隨水被帶進大海。海水經過不斷蒸發(fā),鹽的濃度就越來越高,而海洋的形成經過了幾十萬年,海水中含有這么多的鹽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種:
不知道你嘗沒嘗過海水,剛進嘴只是有點咸,可馬上就又苦又澀,難受之極。要是在海里游泳,突然灌了一口水,那真是一個“嗆”字!咳又咳不出來,要是閉眼往下一咽,嗓子可就受罪了。想想也真難為那些龍蝦什么的,活在這么難喝的海水里,真不容易。海水為什么是咸的?那是因為水里有鹽。不過海水可不是鹽水,海水里的鹽絕大多數(shù)倒真是我們平常做菜用的鹽,純的鹽大名叫氯化鈉。我們吃的鹽大多是從海水里曬出來的,每一升海水里大約有30克氯化鈉,夠我們三口之家吃兩天的。一升海水里大約還有3到5克其他物質,可這些物質竟然多達80多種,這還只是目前的分析手段能測出來的。如果你說自然界中所有的元素海水里都有,那也不能說不對,因為海水里的物質實在是太多了,也太復雜了。有些物質的含量非常少,少到我們的儀器只能知道海水里有這種物質,可實在不知道它有多少。比如金子,海水里也有,可含量很少,差不多是一個標準50米游泳池裝滿水后再扔進一塊水果糖,你能說池子的水已經甜了嗎?海水里的金子就只有這么多,想提取出來需要高超的提取技術和大量的能源。
海水里各種物質的比例相當恒定,而且海洋生物已經非常適應了。美國的龍蝦到中國來絕不會鬧水土不服。海水中的這些物質是經過幾十億年的溶解、沖刷、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這些物質可不是簡單地堆在水里的,這些物質與海水一起養(yǎng)育了大海中各種各樣的生命,海洋生物也充分適應了海水,而且多數(shù)離了海水就不能生存。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可能永遠也理解不了海里的魚兒怎么就不怕咸,而且是又苦又澀的咸。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