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她從北平城南走來——蕓窗夜讀聆海音

    秋禾

    新學網(wǎng) > 語文 >  >  > 她從北平城南走來——蕓窗夜讀聆海音

    2001年12月1日,“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2月1日在臺北去世”。

    2001年夏,我接到隱地先生寄自臺北的信,得知林海音入院就醫(yī)的消息?墒俏乙恢辈辉敢鈱θ藬U散這個令人不安的訊息,因為在心底里是暗暗祈禱著她能度過此晚年大厄的。然而,人力終究難以勝天。天命所在,再好的人,也是要走的。

    于是,我默默地把雁齋多年來所收藏的有關她的著作,從書櫥里全部取了出來摩挲瀏覽一過,藉以寄托我作為一位大陸讀者的哀思。

    林海音是我敬慕已久的一位女作家,但我從未與她見過面,甚至連直接的通信聯(lián)系也沒有。

    早在1989年秋,我就寫過《冬陽下的駱駝隊》一文,評論了她的名作《城南舊事》,依據(jù)的是花城出版社1983年9月的版本。此版大概挾電影公映的風靡之勢,一開機就印了21500冊,可見當日受人們歡迎的程度了。

    這篇十分感性的書話,收錄在我的首部書話隨筆集《秋禾書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的首輯“書山零巖”之中。我在書話中說:

    大凡人性中永恒永動的情感,便當是“童愁”(無奈何地長大成人后,對垂髫生活的懷戀思緒)和“鄉(xiāng)愁”(無奈何地流落異鄉(xiāng)后,對故土風情的懷戀思緒)了。但相比之下,由逝水流年而生發(fā)的時間之“愁”,較之后者的由關山遙隔而發(fā)生的空間之“愁”似更具動人之處,這是因為關山易越而流水不返,“童愁”普存于社會人人的意象之中。而林海音女士的這部《城南舊事》的深刻動人之處,就在于出色地寫出了這種人人意中所有的情感,出色地完成了對形似“鄉(xiāng)愁”實系“童愁”的渲染和狀摹……看來,這種童年逝盡的無奈意緒(更何況不幸如作家兒時,是由失父的事變而在一朝之間被童年所拋卻了的呢),便是《城南舊事》真正動人心處的東西了。

    自那以后,凡是經(jīng)眼的《城南舊事》的各種版本,我都收藏,包括由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4月推出的老畫家關維興先生配繪水彩圖書。

    當然,離《城南舊事》全品種版本的收藏目標,我還差得遠呢!

    曾經(jīng)查對過北京圖書館的收藏,當時僅大陸版的,我還至少闕藏:

    (1)《城南舊事》,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5月電影文學劇本版;

    (2)《城南舊事》,北京出版社1984年1月版;

    (3)《城南舊事:從小說到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年1月版,等。

    前年的春天,我在香港的青文書屋終于淘到了已經(jīng)編入“爾雅叢書”第131種的《城南舊事》。同時所得,還有第198種的《靜靜的聽》。卷首有蕭乾夫人文潔若女士應作家約請而寫的序言中公布了這樣一段文壇珍聞:

    海音大姐的京味兒名著《城南舊事》問世后,有位叫作林海的青年作曲家深深為原作所打動,就把自己的心聲譜成曲子,名為《靜靜的聽》。海音大姐聽了此曲,十分喜歡,就為它配了一首散文詩。如今,還把這曲名作為她這本新散文集的題名,也可以說是文藝界的一份不經(jīng)見的緣分吧。

    林海音的女兒,作家夏祖麗告訴我,這部《靜靜的聽》(爾雅出版社1996),是她媽媽手編的最后一部作品。她在我的藏本扉頁上題寫了這樣一句話:

    帶了一本《林海音傳》想要送給您,很高興在南京終于見到了您。祝福!

    還記得在香港的一件奇遇,當我掏空身邊帶著的港幣,臨出青文書屋之門時,意外地瞥見了一種與作家林海音絕無關系,而與她的作品又有著某種重要聯(lián)系的《城北舊事》(九龍金石圖書貿(mào)易公司1994年7月版)。

    《城北舊事》的作者,時已年屆六旬的作者張樂珠女士,也把老北京認作她的“第二故鄉(xiāng)”。

    也許沒有這種深厚悠長的“鄉(xiāng)情”的積累,也就不可能有《城南舊事》和《城北舊事》這種飽含著童真、童趣、童惑、童情的令人回味的作品的誕生吧?

    張樂珠在《城北舊事》的“前言”中說:

    自從看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的小說和電影以后,我的童年往事也一幕幕閃現(xiàn)眼前,有時竟把《城南舊事》中的小主人公當作了自己的化身,看看這張發(fā)黃的照片上那個小女孩(指印在該書卷首的作者童年小照,題注“居住北京北城的珠子”——引者注),是不是和電影《城南舊事》中那個小姑娘有點相似?

    ……

    回到南京以后,我為爾雅版《城南舊事》和金石版《城北舊事》各寫了一篇書話,分別收錄在我的新集《書房文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新1版)的“懷舊書房”之中,將此一段港臺書緣做一了斷。

    《書房文影》問世以后,我即托隱地先生轉(zhuǎn)贈了一冊過去?上М敃r作家已臥病多時,難以得知當代中國文壇這又一“不經(jīng)見的緣分”了。

    林海音的作品,多年來我沒有刻意尋覓收藏過。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等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集中出版過一批,如《婚姻的故事》、《孟珠的旅程》、《作客美國》、《剪影話文壇》,可嘆我當時雖然在首都的國家教育機關供職,卻全未經(jīng)眼。但畢竟也曾隨緣收存多種,如編入“臺灣文學叢書”中的《玫瑰:林海音作品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9年4月版),《城南舊影:林海音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版),以及《蕓窗夜讀》等。

    在收藏上至今引以為憾的,倒是《城南舊事》(光啟出版社1960年版;1969年第3版由純文學出版社接印;1983年重排新1版,由純文學與爾雅出版社共同出版;1996年7月20日起,由爾雅出版社獨家印行)最早兩種版本的不可得,以及《家住書坊邊》(純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的未曾寓目。

    其實,要檢閱作家的全套作品,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里就有現(xiàn)成的“林海音文庫”,聽說她捐贈有全套《純文學》雜志和自己的作品版本。確實,多年來,林海音為海峽兩岸的文學交流作出了特別的貢獻。

    林海音的《蕓窗夜讀》,編為“純文學叢書”第95種。這可是雁齋“讀書之書文庫”中可以傲人的本子哪,也是我藏書中惟一的純文學版書籍。它在我的萬卷藏書中,有著出版文化的“標本”意義。

    《蕓窗夜讀》(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全書269頁,卷首印有與內(nèi)文相得益彰的人物情景照片24頁,凡65幀,可謂圖文并茂。

    最喜愛這部書熱烈溫煦的封面,每回面對,心里都會油然漾起一種舒心熨帖的感覺。開卷之后才知道用的是“詩人畫”——臺灣詩人羅青先生的作品。難怪總有一種嶺海田園詩韻撲面而來!

    這也該是作家素心喜愛的書裝之一了。

    1970年底,她在一篇有關《讀者文摘》中文版的短文中曾經(jīng)交待說,“我是從事寫作和編輯的人”,對于這兩項工作,我都“有一個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運用淺顯的文字和簡短的詞句”來表情達意,以便讓人讀起來更“舒服”。

    那么,作為純文學出版社的出版發(fā)行人,夏林含英對于純文學版的書裝,當也是如此追求的吧?在1982年3月14日執(zhí)筆寫定的《蕓窗夜讀》“自序”中,我們可以讀到這樣一段話:

    這是我們第三次以羅青的畫作封面,前兩本是我編著的《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和琦君著的《詞人之舟》,讀者及同人等都非常欣賞,謝謝他。

    這部《蕓窗夜讀》,是林海音在臺灣二十二年間文學創(chuàng)作和編輯心路的剪影集,包括了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有《城南舊事》、《作客美國》、《護生畫集》、《純文學散文選集》,以及列入“純文學叢書”中文化主題系列的《中國竹》、《中國豆腐》、《中國兒歌》、《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等的前言后記;有《純文學》月刊的發(fā)刊詞和自己主編《聯(lián)合報·聯(lián)合副刊》的十年回憶錄;有關于鐘理和、夏濟安等臺灣作家的追懷;有對琦君代表作《煙愁》、《琦君說童年》,以及其他作家《滾滾遼河》、《追憶西班牙》、《永遠的微笑》等作品的推介和評論……

    總之,《蕓窗夜讀》是研究林海音創(chuàng)作道路和編輯歷程所不可或缺的文本。

    隱地先生在他的《漲潮日》(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版)中有《翻轉(zhuǎn)的年代:七十年代的文藝風(1970-1979)》一章,其附篇《到林先生家作客》,不可不引起我們的特別注意。

    因為這篇文章記錄下來了那個年代林海音在文藝界猶如“聯(lián)誼大使”一般的身影。隱地回憶說:“七十年代到林先生家作客,現(xiàn)在回想起來愈發(fā)顯得那個年代的祥和溫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

    那個年代,尚未爆發(fā)鄉(xiāng)土文學之爭,作家和作家之間,識與不識,都親得不得了,……全部都像一家人。見了面有說不完的話。就算不愛說話的,只要到了林先生家作客,也會變得話多起來,有時大家還搶著說話,笑聲穿插其間,加上主人林先生一口標準悅耳的京味兒,個個都成為快樂的客人,不到晚上十二點鐘,總是舍不得離開這樣笑意暖意滿屋的夏林府。

    俱往矣!試看兩岸三地,都市文壇,數(shù)風雅領袖,尚余幾人?

    當電影《城南舊事》在馬尼拉第二屆國際影展上獲得“最佳影片獎”以后,林海音應約在《人間》上發(fā)表過一篇筆談。

    這篇文章幾乎可以說是她自己所一貫追求的“用精煉的短句表現(xiàn)了深厚的意思”,體現(xiàn)著作家一貫的文品和人品:

    我的寫作不多,《城南舊事》卻是我個人心愛的作品……我喜歡描寫女人和孩子,我喜歡寫婚姻的沖突,新舊時代的戀愛。我是女人嘛,當然喜歡寫這些,也有能力寫這些。

    若干年以后,她在傅光明、童仁所編的《城南舊影》(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版)的“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紀》中,還說:

    我寫作的兩個重點,是談女性與‘兩地’的生活……我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幾乎同時來到這世間,我看到了在那個舊時代轉(zhuǎn)成新時代一幕幕的悲劇,尤其是中國女性的悲劇。

    還記得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卷首上有題記,那上面寫著:

    謹以此書獻給

    先母林黃愛珍女士

    一位中國的女兒,中國的妻子,中國的母親

    如今一位同樣無愧于“中國的女兒,中國的妻子,中國的母親”的稱號的,小名英子、筆名海音、注冊名夏林含英的作家,終于由北平而臺北走完了她豐沛的生命歷程,享年八十三歲。

    然而,含英足以咀華,憑海尚可聆音,她依著自己對文學的鍾情、對文友的溫情和對人物的同情,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壇留下了豐厚的饋贈——

    “純文學”、“城南舊事”、“婚姻故事”、“孟珠旅程”、“作客美國”、“剪影文壇”、“夏林府雅集”……這一個個或由她發(fā)現(xiàn),或經(jīng)她恢弘,或被她豐滿起來,甚至躬親造世的文藝意象、人物典型和人生景觀,既鮮麗又靈動,既風流又蘊藉,所有這些,都有著不隨人的自然生命的結(jié)束而飄逝的永恒生命力。

    博覽群書2002年4月28日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