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湖北三國游六大精品線路

    新學網 > 語文 >  >  > 湖北三國游六大精品線路

    在湖北的六大精品線路中,最具有文化魅力的無疑是古三國、世界文化遺產之旅。湖北省旅游局副局長潘細漢介紹說,這條線路從武漢出發(fā),經荊州、荊門、襄樊,到十堰,包括了赤壁古戰(zhàn)場、荊州古城、襄樊古隆中三處最有代表性的三國遺跡,和武當山、明顯陵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湖北地處華夏腹地,物產豐富,糧草充足,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境內保存的三國遺跡遠不止這三處。三峽庫區(qū)蓄水以后,三峽旅游中心城市之一的宜昌市,推出了兩大系列產品,一是長江三峽游,二是三國遺址游。宜昌為荊楚門戶,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趙子龍大戰(zhàn)長坂坡、張飛喝斷橋梁水倒流、關羽走麥城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宜昌的“三國遺址游”線路,包括了亭古戰(zhàn)場、長坂坡、關陵、麥城、回馬坡和周倉墓等三國景點。

    目前,川鄂兩地的“三國游”已進入了旅游市場。武漢各大旅行社推出的“三國游”,既有行程緊湊的短線產品,又有游覽內容比較多的中長線產品。四川的蜀道“三國游”,不僅吸引了省內游客,還吸引了來自陜西、甘肅等地的游人。另據了解,上航假期等滬上旅行社已推出了“高峽平湖、三國文化雙飛四日游”等線路。春節(jié)黃金周期間,蜀道“三國游”也有望和上海游客見面。

    德陽白馬關落鳳坡

    說起德陽市,最著名的自然是廣漢三星堆遺址了。其實,地處成都和綿陽之間,距成都僅50公里的德陽,還是古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有龐統(tǒng)祠墓、諸葛瞻父子墓、雙忠祠等三國遺跡。

    龐統(tǒng)祠墓位于古蜀道旁的白馬關。古蜀道當?shù)厝朔Q川陜路,成都至綿陽高速公路開通后,這一段蜀道又被稱為老川陜路。白馬關是古代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關口,這里“南臨益州開千里沃野,北望秦嶺鎖八百連云,東觀潼川層巒起伏,西眺岷山銀甲皚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劉備入蜀,諸葛亮北伐,魏國滅蜀,均是經此關出入,龐統(tǒng)戰(zhàn)死落鳳坡更使此地名聲大震。

    龐統(tǒng)祠墓始建于建安十九年,后毀于戰(zhàn)亂,清康熙三十年修復。三進四合布局,石木結構,古樸敦厚,肅穆莊重。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祠后為龐統(tǒng)墓。周圍松柏千株,郁郁蔥蔥,天井內古柏兩株,相傳為張飛所植。

    不過,龐統(tǒng)祠中的龐統(tǒng)墓,只是后人為紀念龐統(tǒng)而建。龐統(tǒng)真墓在不遠處的落鳳坡,據說是劉備為他親選的墓地。落鳳坡距龐統(tǒng)祠約2公里,是當年龐統(tǒng)戰(zhàn)死沙場的地方。從白馬關至落鳳坡,是一段車轍深邃、長滿苔蘚的古驛道,沿途有奇石溝壑、溶洞山泉,還有鄉(xiāng)村農舍、田園風光,風景極為秀麗。

    劍閣劍門關翠云廊

    蜀道穿山越嶺,形成眾多關隘。從成都往北至漢中,有白馬關、綿竹關、劍門關、白水關、葭萌關、飛仙關、朝天關、陽平關、工盤關等十數(shù)處關隘,其中以劍門關最為險要。

    劍門關位于劍閣縣北偏東30公里處,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劍門蜀道的中心景區(qū),素以“天下雄關”著稱。這雄險的關隘造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代的四川盆地是一個內海,在白堊紀地殼運動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隆起,形成了堅硬巍峨的礫巖山體。山體多達七十二峰,峰峰像劍,東西橫亙100多公里。峭壁中斷處,大、小劍山對峙如門,故稱劍門。劍門蜀道就從門縫中蜿蜒穿過。當年諸葛亮見此地易守難攻,便設下關隘,劍門關由此而來。今天的劍門關,峽谷關口上還保存有飛梁閣道,這是為送軍需而修建的。重建的關樓氣勢雄偉,飛檐翹角上懸有金鐸,鋃鐺聲響,晝夜不息。游客可以乘坐纜車,或者從關樓右側攀緣而上,直達大劍山半山腰絕壁下的平臺,親身體驗蜀道之艱難。

    除劍門關以外,劍閣縣的翠云廊也流傳著三國的故事。翠云廊俗稱“皇柏大道”,它以劍閣古城為中心,西至武連,南至閬中,北至昭化。古驛道兩旁古柏參天蔽日,史稱“三百長程十萬樹”,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古柏群,故有“翠云廊”之美稱,F(xiàn)存古柏8000余株,相傳張飛行軍至此,因山路崎嶇難以辨認,令士卒于蜀道兩側“植柏表道”,留下了“張飛柏”的美談。

    因為地理條件和歷史條件的不同,三段翠云廊的景貌各具特色。西段從劍閣古城出發(fā),沿古驛道西行,由于沿途古柏形成的歷史比較長,與古柏相關的古跡比較多,因此具有濃蔭裹道,風韻古樸的特色。南段翠云廊驛道,古代為軍事要道,長達百余里。兩旁的參天古柏,茂密的枝葉交錯盤繞,如綠色的天篷遮天蓋地,沿途充滿了“老柏參天合,人行翠幄中”的詩情畫意。翠云廊北段山高坡陡,崗巒起伏,溝壑縱橫,不僅驛道兩旁古柏纏山裹嶺,而且滿山遍野的松柏成片成林,舉目四顧,林海茫茫,百里關山生機勃勃,景色秀美。

    襄樊古隆中水鏡莊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踞漢水中游,市區(qū)被漢水分為南北兩城,南為襄城,北為樊城。北瀕漢水的襄陽古城,東、南、西護城河平均寬180米,最寬處250米。古城墻長7331米,寬10米至14米,平均高度8.5米。歷史上的襄樊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境內至今保存著古隆中、水鏡莊等三國勝跡。

    古隆中距襄陽城西南13公里,周圍群山環(huán)抱,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和小旗山等。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盤旋起伏,狀若盤龍。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臥虎。雖然是初冬季節(jié),山上仍然郁郁蔥蔥,山下依舊流水潺潺。隆中是歷代文人向往的地方,至明代中期,就形成了以三顧堂為中心的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橋、老龍洞、梁父巖、半月溪、古柏亭、野云庵、抱膝石等十景。以后,又增加了草廬亭、抱膝亭、觀星臺、武侯祠、石牌坊、荷花池、銅鼓臺、中正堂、襄王陵等景點,F(xiàn)在的隆中,景點多為明、清建筑,風格樸實素雅。

    位于隆中山腰的武侯祠,是景區(qū)的一大標志。這一四進三院的層臺建筑,除第三進為卷棚式外,其他都是單檐硬山式。中院有左右廊房,院中兩棵參天古柏,點綴著武侯祠的古樸。西側配殿為三義殿,供奉著劉、關、張的塑像。殿前的三顧堂,四周院墻圍攏,院中植有枇杷樹,樹陰遮滿庭院。出三顧堂,便是重建于1987年的仿漢建筑諸葛草廬。這里背山向谷,周圍松竹繁茂,環(huán)境幽雅,為各地游人必到之處。古隆中風景秀麗,一派淡泊寧靜的田園風光。

    水鏡先生司馬徽隱居的水鏡莊,位于襄樊南漳縣城外。這里背倚玉溪山,層巒疊嶂,下臨彝水,泉流淙淙。山腰峭壁處有一天然石室,名白馬洞,上刻“洞天福地”四字。洞深約20米,寬10米,高4米以上。洞外建有水鏡莊門樓,條石砌成。門兩旁刻有“彝水環(huán)繞,明鏡高懸”對聯(lián),字跡蒼勁有力。門內洞口有水鏡祠,為兩層樓閣建筑,依山傍洞,造型別致。

    昭化蜀道旅游新熱點

    古蜀道從成都起步,沿德陽、綿陽、梓潼、劍閣、昭化、廣元,越過秦嶺,進入陜西。位于劍閣和廣元之間的昭化,古名葭萌,始建于春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三國時期,地處川北戰(zhàn)略要道的昭化名聲大震,張飛夜戰(zhàn)馬超,老將黃忠、嚴顏勇退曹兵,姜維兵敗牛頭山的故事,都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

    昭化地處嘉陵江、白龍江交匯處,又是古驛道上的重要關隘,水陸交通方便,自古就有“水陸碼頭”之稱。但1936年川陜公路修通,繞開了昭化,從此昭化失去了地理優(yōu)勢并逐漸蕭條。近年來,昭化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再度引起了旅游者的興趣。

    昭化古城山環(huán)水繞,古城墻石砌而成,古城內還有多處三國遺跡。西門外的費墓,遺留有青竹叢生的墓堆和一塊立于清代的石碑。城西牛頭山上的天雄關,是姜維退守四川的陣地。過去關門內修建有劉、關、張的祠廟,現(xiàn)在建筑雖毀,但關門殘跡還在,雄姿不減,幾棵古柏也依然郁郁蔥蔥。

    昭化之所以能吸引眾多游人,還因為古城內較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風貌。青石板鋪就的街道,玲瓏別致的民居舊宅,讓游人流連忘返。

    赤壁驚濤拍岸古戰(zhàn)場

    位于湖北省南部的赤壁市,北倚武漢,南臨湘北重鎮(zhèn)岳陽,有“湖北南大門”之稱。赤壁古稱蒲圻,緣起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設置蒲圻縣。1986年5月蒲圻撤縣設市,1998年更名為赤壁市。

    赤壁市西北38公里處,就是赤壁大戰(zhàn)的發(fā)生地。作為我國古代著名戰(zhàn)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zhàn)場,赤壁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有赤壁、南屏、金鸞三山,起伏毗連,蒼翠如畫。長江南岸的赤壁山,摩崖石刻、拜風臺、鳳雛庵、翼江亭等文物和建筑,錯落隱現(xiàn)。赤壁山西南部嶙峋臨江,斜亙百丈。大江洶涌,直撲山壁,漲潮時激浪飛濺,高達丈余,聲震如雷鳴。磯頭石壁上,刻有各種文字、印記、詩賦和畫像。其中字體最大的“赤壁”題榜為楷書,氣勢雄健,遒勁蒼古,相傳為周瑜親筆所題。

    景區(qū)內兩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一座名翼江亭,傳為周瑜、諸葛亮觀戰(zhàn)之哨所,另一座名望江亭,據傳黃蓋曾于此眺望曹營,獻火攻計。翼江亭與望江亭之間的開闊地上,矗立著周瑜雕像,身著戰(zhàn)袍,手持寶劍,傲視西北,神態(tài)冷靜,一派大將風范。此雕像高8.58米,為湖北省及長江沿線最大的一座人物雕像。

    位于赤壁山東南南屏山頂?shù)陌蒿L臺,又名武侯宮,傳說為諸葛亮祭東風的七星壇遺址,后人筑臺建宮以資紀念。

    荊州古城三國故事多

    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為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又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地方。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皠浣枨G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荊州古城墻東西長,南北短,呈多邊形,城墻、城門、敵臺、堞垛等均保存較好,起伏曲折,狀若游龍,氣勢雄偉。古城墻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和南門。城門上原建有城樓,現(xiàn)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登上城樓,只見城內樓房鱗次櫛比,城外護城河宛如玉帶環(huán)繞,樓臺倒影,綠樹成行。

    位于古城墻東南角的公安門,又稱小東門,是古城唯一的水門。當年,扎營公安的劉備,每次來荊州視察防務,都經水路由小東門碼頭登岸入城。后人遂用劉備駐守之地公安代稱小東門。荊州城大北門金水橋外的那條街道,名得勝街。傳說關羽每次班師凱旋,都從這里進城,得勝街之名由此而來。北門內東側有清澈見底的池塘,名洗馬池。傳說關羽得勝歸來,在池塘邊親手為赤兔馬洗去征塵。

    三國的故事如珍珠般散落在古城內外。西門外花園村的點將臺,點將臺東北的拍馬山,八嶺山南麓的馬跑泉,緊鄰馬跑泉的落冒臺,新南門左側的卸甲山,西北城墻處的擲甲山,公安門對岸馬河邊的張飛一擔土,以及關羽鎮(zhèn)守荊州的紀念性建筑關廟和春秋閣,等等,仿佛在演繹著那一段段歷史傳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